陶 維,丁 彬
(1.江蘇廣靖錫澄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無錫 214191;2.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110)
廣靖錫澄高速日均流量約10萬輛,以往傳統養護采用單車道封閉或半幅封閉施工,工期約168 d左右。施工期間長時間的擁堵對路網服務能力產生較大的影響?!凹叙B護”是將需要進行交通管制的養護工程項目,按照施工組織計劃,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集中維修施工。通過“單方向全封閉”方式開展養護作業,采用“遠端誘導分流,近端強制分流”,實現全省路網總體可控,解決了養護作業引起的交通擁堵,實際造成的影響較為可控。
由于集中養護采用半幅全封閉,將原有車輛分流至周邊路網,對周邊路網服務能力和交通組織設計提出較高要求。加之現場集中養護工藝流程和施工機械較多,施工現場交叉作業多,對施工組織協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合理制定集中養護交通組織和施工組織措施是工程成敗的關鍵。
(1)瀝青混合料的運輸問題
傳統養護方式,路段嚴重擁堵導致運料車難以及時到達施工現場,容易造成瀝青混合料料溫過低、現場停機等料、橫向施工冷接縫等問題。集中養護工程通過詳細、完善的交通組織設計,避免路段擁堵發生。
(2)施工作業面受限下的攤鋪、碾壓問題
傳統養護方式的養護施工作業其封閉區域有限,無法處理橋頭位置和裂縫的橫向銑刨、攤鋪、碾壓的問題。集中養護模式對路段進行全封閉施工,具有足夠的施工作業空間,可有效解決施工作業面受限情況下攤鋪、碾壓的問題。
(3)縱向施工冷接縫的處理問題
以往項目現場,冷接縫位置局部壓實度不足,造成滲水系數過大。集中養護充分利用半幅全封閉,采用熱接縫的施工工藝徹底解決縱向冷接縫問題,保證集中養護工程質量。
(1)通行車輛安全
傳統養護施工開始后路段均會產生擁堵且無法消除,長時間的擁堵容易引起車輛間碰撞,影響行車安全。路面銑刨后存在6~8 cm高度差,容易造成車輛“跳車”甚至翻車事故。集中養護避免了擁堵產生,同時采用全斷面銑刨,全斷面攤鋪,不存在高度差。
(2)施工作業安全
傳統養護施工作業區較小,僅通過交通錐隔離,通行車輛失誤駛入施工作業區,容易發生事故。集中養護施工作業區實行半幅封閉,無社會車輛通行,保障了人員安全。
項目路段交通流量處于較高水平,整體呈現增長趨勢。其中內外交通占45.83%,內部出行占比27.31%,而過境交通占比為26.86%。從交通流向分析,除無錫及泰州兩地交通外,泰州與蘇州、上海及浙江東部地區之間的交通量占比較少,在10%左右。根據車流量增長預測結果,預測本次2019年江陰大橋封閉共需分流車輛94 918輛,若采取單方向封閉施工,由北往南方向需分流47 428輛,由南往北方向需分流47 490輛。
根據分流預測結果,泰州大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將成為江陰大橋封閉后過江車輛主要備選路線。第一、二階段施工期間車流量增量如表1、表2所示。

表1 第一階段主要路段施工期間車流量增量

表2 第二階段主要路段施工期間車流量增量
從第一階段結果可知,泰州大橋與預測基本一致,增長分流量占實際分流總量的43.9%,承擔主要分流車輛。蘇通大橋增加的分流量占實際分流總量的20.9%,在原有大流量的情況下交通量更加飽和,但仍保持在通行能力范圍之內。潤揚大橋增加的分流量僅占實際分流總數的6.0%,受封閉養護工程影響較小。
從第二階段實際情況來看,總體分流車輛比第一階段少,其中泰州大橋分流車輛占到實際分流總數的49.9%,依然承擔過江分流的主要作用。而蘇通大橋實際分流車輛依然占到實際總數的22.4%,整體更趨于飽和。相反,潤揚大橋實際分流車輛僅占到實際總數的5.9%,遠低于預期分流值。
按照前期方案分流路徑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分流后各條高速公路可能產生的服務質量變化進行預測。第一二階段交通影響分析如表3、表4所示。

表3 第一階段交通影響分析
第一階段,S35及泰州大橋、增加車流量較多,服務等級由二級下滑至三級。G15及蘇通大橋車流量小幅度增加,服務等級出現相應下滑,G15由三級下滑至四級,蘇通大橋由四級下滑至五級。而G4011及潤揚大橋由于車流量變化較小,服務等級不變。

表4 第二階段交通影響分析
第二階段,S35及泰州大橋、G15及蘇通大橋由于增加車流量較多,導致服務等級下降。而G4011及潤揚大橋由于車流量變化較小,服務等級不變。江陰大橋的施工主要導致泰州大橋和蘇通大橋的交通流量增加,但并未造成擁堵現象,而對潤揚大橋的交通流量影響較小。
(1)數據調研分析,確定最佳養護時間
通過調研分析近10年施工路段同期氣象大數據,測算連續晴天時間段。調研發現,全年5月份和11月份是集中養護工程的最佳施工時間。為將封閉周期盡可能降至最短,最終確定5月份為本次集中養護工程的施工時間。
(2)方案優化,反復論證
優化集中養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采取“三級審查制度”,經過反復論證、優化,完成了施工前各項準備工作,并將施工組織設計方案精細化,將施工所需時間精確到“小時”。
(3)資源保障,提前落實材料進場
確定主要原材料供應單位,保證每一階段開工前材料全部進場。提前做好拌和樓、試驗室的整改工作,保證原材料進場必合格,對不合格原材料進行清退。
(4)方案試鋪,嚴格要求施工質量
在集中養護工程實施前,對改性瀝青SMA-13結合錫宜高速公路中修工程,進行試驗段鋪筑。對橋頭過渡段銑刨、攤鋪施工編制過渡段銑刨方案,結合陸馬公路中修工程進行試驗段鋪筑。試驗段試鋪均符合本次集中養護工程相關技術要求。
(5)開展技術交底和施工工藝培訓
本次集中養護工程施工時間短,原路面結構復雜,現場處治方案種類較多。集中養護工程實施準備階段,組織召開多次設計及技術服務交底工作,確保集中養護工程的順利實施。
(1)銑刨深度動態控制,提升銑刨質量
原路面薄層罩面銑刨后存在夾層對后續施工環節有一定影響?,F場在銑刨過程中嚴格按照原薄層罩面層厚度進行銑刨。在銑刨過程中實時發現夾層,則對銑刨機的控制深度進行動態小范圍調整。避免大面積出現夾層反復處理而浪費有效施工時間。在灑布粘層之前再次檢查,確保新鋪層與老路之間無夾層。
(2)橫向施工接縫控制
在過渡段銑刨前,嚴格按照技術方案,對過渡段范圍進行按每延米放樣,銑刨過程中按照相應的位置實時動態的調整銑刨厚度,以達到過渡段銑刨工序的技術要求。在橫向接縫以及橋頭過渡段施工處理上,在壓路機進行橫向碾壓后,及時采用3 m直尺進行平整度測量。對不符合技術要求的位置,及時進行碾壓或人工處理,最終保證路面橫向施工接縫以及橋頭過渡段施工質量。
(1)新技術
本項目大規模采用不粘輪乳化瀝青粘結層。具有改性乳化瀝青的性能,不粘車輪,節約人力成本,保證新舊瀝青層之間的良好粘結,確保瀝青路面施工質量。
(2)新材料
本項目集中養護過程中,將耐久EME-14高模量瀝青混合料用于中下面層。通過提高瀝青混合料模量,減少車輛荷載作用下瀝青產生的應變。提高路面抗高溫變形能力,增強路面的抗車轍能力和抗疲勞能力,延長路面的使用壽命。
(3)新工藝
采用早強發泡水泥漿輕質填料對橋梁搭板的脫空區域進行壓力灌漿。采用新注漿工藝和壓漿配合比,通過配比發泡劑降低材料比重,施工時間從12 h縮短為9 h。同時,該工藝材料比重更低,有效降低施工成本,避免工后沉降。
作為國內首例大流量高速公路集中養護示范工程,本次大流量集中養護實施方案主要結論如下。
(1)針對周邊路網交通流量預測分析,對交通組織方案的充分論證,通過“遠端誘導分流,近端強制分流”,解決養護作業引起的交通擁堵。
(2)優化集中養護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將施工組織設計方案精細化,將施工所需時間精確到“小時”,最大程度保證施工工資。
(3)加強施工質量過程控制,動態控制銑刨深度和攤鋪質量,保證路面橫向施工接縫以及橋頭過渡段施工質量。
(4)采用試驗段試鋪合格的不粘輪粘層和EME-14高模量瀝青新材料和新技術,提升集中養護質量和效率,節約施工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