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劍麗,彭 斌,喬建剛
(1.山西省公路局陽泉分局,山西 陽泉 045000;2.河北工業大學 土木與交通學院,天津 300401)
處于國家與省干道上的公路是為居民日常通行與貨物運輸而設置的基礎保障設施,在整個公路運輸網絡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完善、提升國省干線道路的安全防護舉措對提高公路安全性能、行車舒適性以及維持人民正常生產、積累財富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處于山區的干線公路安保設施的完善,將會使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以及由事故引發的人員死傷人數與財產損失顯著減少,對各省市經濟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夠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樹立一切為了群眾的公路行業新形象。
陽泉處在太行山脈上,屬于山陵重丘區。為貫徹落實經由國家交通部審核后推出的以“消弭隱患,珍愛生命”為主題的優化國省干線道路安全保障舉措,公路陽泉分局針對所轄國省干道在“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已實施過安保工程整治的大部分路段,以及原有后經改善過的示警樁、漿砌片石墻式護欄、波形梁護欄、擋水墻和混凝土防撞墻等路側防護設施,進行隱患排查。隨著路面通行能力的提高,汽車運營速度明顯提高,加長、超寬車輛大量出現,現有的干線公路安保舉措已不能充分適應日益增長的行車舒適性要求。為使干線公路標志、標線、防護設施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配置齊全,起到防止事故的發生的作用,完善和提升干線公路安全保障舉措,以提高交通運輸的安全性能成為當務之急。
山西省公路局陽泉分局通過創新思維,并依據交通部“十三五”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基礎項目,對所有已處置及未處置的存在威脅公民生命安全的隱患路段進行仔細排查,剔除工程項目庫中已實施改造成功、安全性能等級高的路段及擬在新改建、擴建項目中實施安保設施優化的路段。確定了國道239線、省道盂榆線兩條國省干線公路進行安全保障工程的完善與提升,將干線公路的安保舉措貫穿于公路的設計、籌劃、動土施工及運營等各個階段之中。
國道239線原為設置在省道上的一條干線公路(省214線),后期通過改造提升為國道239線,路線全稱正藍旗-陽泉線。陽泉境內公路網絡全長共計100.316 km,在本地區發揮著交通運輸網絡的協調和補充作用。從北向南接連忻州和陽泉兩市,陽泉北部、忻州五臺、定襄等區域的出境車輛均需經過此線,擔負著相當重要的通行任務,形成了該區域經濟往來的重要紐帶,同時該線路也是晉煤外運的主要干道之一,更是去往旅游景點——佛教圣地五臺山的最佳便道。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國道239干線通過其卓越的區位優勢接連眾多由山西省發出的黃金通道,聯結京津冀以及環渤海經濟發達地域,坐實了山西省地域金融大動脈之稱。省道盂榆線全長為17.823 km,建成后成了盂縣溝通晉中市的主干線,通往省城太原的重要干道,同時也是陽泉市北部晉煤外運的黃金大道之一。
以上兩條干線公路現有路側安保防護舉措的保護能力尚且不足,目前的路側防護形式為公路修建時采用2 m間隔片石防護墩、片石防護矮墻和護欄柱,由于片石防護墩整體性差,汽車撞后整體推倒,汽車極易沖出路基造成事故,護欄柱只能起到警示作用。為了確保公路安全通行,對兩條干線公路的安保保障工程進行隱患的排查、核實,以達完善與提升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
(1)系統化的安全處置有待進一步加強
①部分鄰水、路側險峻路段需要加強防護;
②各等級干線道路需要提高不同路段的安全設施等級,措施設置位置也需要完善;路線上鋪設的各標志標線、護欄的處置措施、邊溝及其他安全舉措的設立均需要與新的等級匹配;
③事故多發路段的設置提升。
(2)交叉路口安全處置亟需加強
主要針對過村鎮路段,需在適當位置設置平交道口標志和村名標志,以及道口設置,重點提升平交道口安全水平和通暢水平
(3)夜間行車安全保障亟需提高
采用附著式輪廓標,提高適時準確引導的設置標準,重點提升夜間行車安全保障。
(1)設計原則
依據實際情況,通過排查原干線公路的平面線形、縱向坡面指標;以及現鋪設的標志、標線;安全保障設施的設置;充分考慮路線特點、管養特點,不同的事故特征,貫徹“安全、經濟、環保、有效”的設計思想和理念,突出功能性、服務性和經濟性。采用“主動引導、適當防護、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基本原則,滿足五個要求:一是新增工程均應符合現行標準及規范;二是交通環境存在安全隱患的路段,應按照相關規范和指南采用系統化安全處治措施;三是護欄形式應結合路側危險程度合理選用,做到適度防護、經濟合理;四是現有波形梁護欄和鋼筋混凝土護欄滿足建設期規范但不滿足現行規范的,應結合交通事故風險程度和現有護欄完好狀況,盡可能利用;五是按現行規范不需設置護欄或不影響新設護欄的路段,無需拆除原有示警樁、示警墩等安防設施。如若條件允許,選取當地的材料作為防護措施,以消減工程造價;同時,需要考慮養護的方便實施、減少被偷盜的可能性。以鋼筋混凝土護欄、波形護欄為主要防護形式,確保生命安全,維持人民生產、生活交通運輸的正常運行。
(2)具體對策
針對易產生安全隱患的路段,研究隱患發生的外因及內部機理,提出舉措進行治理;從動視角原理出發進行景觀設計。針對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對策。
①對重點路段(事故多發路段和事故隱患路段)加強安全控制;其他路段適當防護;
②對原有防護設施盡量利用,安全等級不夠的予以重建(拆除或加固利用);現存已經鋪設的標志、標線還有減速裝置加以運用和優化,沒必要設置的安全舉措進行消除;
③對陡坡、急彎、連續轉彎、連續下坡、視距不良和路側險要路段采用安全設施、管理設施等進行處理;
④對交通事故是由于路基寬度不足或上曲線加寬不夠等原因引起的路段,適當采用工程措施進行加寬進行處置;
⑤對上邊坡有危石的段落進行清理,消除安全隱患。
(3)實施內容實例
包括:以上分析提出的全部安全防護舉措
①鄰水路側險要路段的加強
國道239線K840+356~K840+423段,存在問題主要為路線為沿溪線,一側臨河,部分無安保設施,選擇A級波形梁設置。
②公路等級提高路段的加強
升級完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升一期建設成果,深入推進電子校務建設,并為公共管理服務平臺和公共教學資源平臺提供框架基礎。
國道239線K840+423~K872+623段為三級公路改二級公路,設計速度40 km/h,路基寬度8.5 m;存在問題主要為改建公路時安保設施采用2 m間隔片石防護墩、片石防護矮墻和護欄柱,部分路段未設置護欄,選擇A級波形梁、B級波形梁和SB級混凝土護欄設置,同時完善標志、標線安防設施。
③事故多發路段的加強
國道239線K908+723~K915+933,其中K908+723~K913+923段二級公路,設計速度60 km/h,路基寬度12 m;K913+923~K915+933段二級公路,設計速度60 km/h,路基寬度14 m。存在問題主要為其中兩條復線即K136+100~K138+150和K138+800~K141+800段為三級公路,復線路段坡陡彎急,是事故多發“黑點”和事故隱患路段,現有安保設施為護欄柱,僅起到警示作用;其余主要為三都村前后高填擋土墻路基,現有安保設施為2 m間隔片石防護墩、片石防護矮墻和護欄柱。由于片石防護墩、片石防護矮墻和護欄柱整體性差,汽車撞后整體推倒,汽車極易沖出路基造成事故,防護能力差,部分路段未設置護欄。選擇SB級混凝土護欄設置。
④過村鎮路段的加強
省道盂榆線K0+300~K0+500段路基寬度8 m,設計速度40 km/h,存在問題主要為屬于過村路段,兩側為居民房屋,為防止行車對居民房屋造成安全隱患,在充分聽取公路使用者、沿線居民、不同管理部門等對該段公路交通安全的看法后,按照交通部最新頒布的安保工程設計規范(JTG 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范)設置護欄,選擇設置SB級混凝土護欄400 m。
路面鋪設平面標志時應嚴格依據GB 5768.3-200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的要求動工,達到標志完整、尺寸規范、具備誘導力的效果。汽車駕駛人員通過對交通標志信息產生適時、準確的反應,確保汽車能夠在國省干線公路上舒適安全的行進。鋪設道路標志的施工過程中,有下列原則需要遵守。
(1)以完全不熟悉本公路及其周圍路網體系并有出行規劃的外地駕駛員為設計對象;
(3)標志的長寬、厚度以及色彩設計應按照設計車速下駕駛員以高速運行速度驅使車輛,易發現標志信息,并能及時作出反應為標準,需要確保標志的整潔、醒目;
(4)道理線形標志尺寸除應滿足其基本誘導駕駛員視線的功能外,還應盡可能的美觀整潔,最大程度的縮減造價。
根據總體布設原則,結合路段特點,布設以下標志。
①在急彎和陡坡路段設置減速標線和警告標志,減速標線采用振動標線形式;
②在過村路段起、終點適當位置設置平交道口標志和村名標志;
③在直線路段,輪廓路標的鋪設間距不大于50 m,輪廓路標在曲線和匝道路段的鋪設間距不超過表1的要求。當干線公路改造時,對平面或縱向線形指標進行了變化,此時將需要增加或減少輪廓路標的間隔。

表1 曲線路段和匝道處輪廓標設置間距
將附著式輪廓標設置在波形護欄上,夜間反射光纖均勻,不眩目,起到誘導駕駛員正確行車方向的作用,特別在彎道處、ft區道路及多彎地區作用更加突出,可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發生。
應按照設計車速下駕駛員以高速運行速度驅使車輛,易發現標志信息,并能及時作出反應為標準,需要確保標志的整潔、醒目,處于夜間時還需具備反光性。
干線公路標志時依據GB 5768.3-2009《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的要求動工的。標志版面內容采用中文對應標識。版面主要采用40 cm字高,阿拉伯數字與漢字同高,所有文字均采用國標交通標志專用字體。增加的警告、禁令標志的顏色均按照國標規定執行。
標志板均采用牌號為3003鋁合金板制成。使用卷邊加固路標的邊緣;應使用光滑鉚釘鉚固滑動槽鋁。需符合GB/T23827-2009《道路交通標志板及支撐件》的相關規定。進行路標施工時除應思量板面大小、標志作用的因素外,還應思量路側條件、本地風速以及采用支撐結構等因素。為進一步增加標志的視認距離,使其更醒目、清晰,同時考慮到反光效果,版面反光膜除特殊注明外均采用Ⅳ類反光膜。反光膜應符合現行《道路交通反光膜》(GB/T 18833)之規定。采用熱浸鍍鋅的方式來處理路標組成元件中的所有部件,螺母和螺栓等部件的鍍鋅量為350 g/m2,其他元件均為600 g/m2。
路面標線的功能是誘導和管理交通,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應有效,施工過程中還需確保方向清晰,輪廓及車道分界明了。標線材料的選擇應全面思量性價比,對材料的逆反射亮度系數、防滑值、與路面的附著力進行試驗驗證;還需考量材料是否具備抗污性能、環保性能。標線材料需摻入使用量不小于涂料30%的玻璃珠(20%摻入涂料中,10%撒于表面),標線的材料與配合比應嚴格按照JT/T280-2004《路面標線涂料》的要求進行。標線厚度為2.0 mm。
項目為現有干線公路安保設施的完善工程,結合現有的安保設施,根據公路現狀及公路工程安全設施設計相關標準、規范,車輛駛出路外有可能造成二次特大事故的急彎路段,二級及二級以上公路采用SB及鋼筋混凝土防撞護欄或SB級波形梁護欄,三、四級公路采用A級波形梁護欄,一般路段二級及二級以上公路采用A級波形梁護欄或A級混凝土防撞墻,三、四級公路采用B級波形梁護欄。
(1)G239線復線由于公路上下行間距較近,無條件幫坡設置護欄,根據該路段實測橫斷,在路肩位置設置漿砌片石路肩墻后在其上設置護欄,確保安全設施的設置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以內。
(2)對于近幾年路面經過大修,路肩為片石混凝土矮墻的路段,設置鋼筋混凝土護欄時,利用原有片石混凝土矮墻,鉆孔埋設鋼管作為鋼筋混凝土護欄基礎;設置波形梁護欄時,采用鉆孔埋設立柱。
(3)在現狀為路肩式擋墻段:其上設置鋼筋混凝土護欄時,拆除擋墻頂60 cm深,采用鉆孔埋設鋼管后澆筑混凝土護欄;其上設置波形梁護欄時,原擋墻整體下拆40 cm和立柱口(90 cm)整體澆筑地梁。
(4)對現有混凝土警示樁、漿砌片石警示墩和采用漿砌片石警示墩改造的片石混凝土矮墻,采用全部拆除,依據規范設置鋼筋混凝土護欄或波形梁護欄。
安保工程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應注重安全、兼顧環保、考慮經濟,在此基礎上做好完善提升。當然道路采用的防護措施要區分等級,防護等級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安保舉措需要考慮當地的地形特點,因地制宜;社會對事故的承受力,以及經濟、環境承受力在進行安保工程改造時也需要充分考量。當某些路段采用安保舉措進行改善時,不能起到解決問題的作用,那么該路段就需要調整平面、縱向線形指標以及視距條件等來確保安全。同時,需要注重進一步探索,增強安全宣傳,相關公路部門共同引導、管理,以改善廣大群眾的安全意識,營造出社會各界支持,公路“暢、潔、綠、美、安”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