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曼麗
(甘州區文化館,甘肅 張掖 734000)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群眾的文化活動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空閑時間,而群眾文化活動作為除了職場工作之外的社會性文化活動,非常受各個年齡階段的群眾喜歡,甚至說群眾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大部分群眾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盈,主導作用是娛樂于教,并且價值導向是以文化內容的落實為引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基本上都是以娛樂和休閑的方式為主的,而音樂依靠其感性的情感要素特點,成為了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開展形式,并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群眾文化活動建設的主要因素,一是群眾主體本身,二是文化的內容,三是實現兩者融合的文化活動有效開展的媒介,其中,文化的內容是保證文化開展的基礎及核心,只要在文化內容的選擇上恰當合適,就必然會對文化的價值起到引領的作用,反之,如果選擇的文化內容偏離了價值引領的核心,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就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其次,目前群眾文化活動的視角也轉移到了怎樣在群眾文化視野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在滿足群眾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時,還能夠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植入價值引領的精神要素,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文化內容的選擇重點就落在了音樂文化上面,尤其是一些傳統音樂,更是對群眾文化活動起到了一個核心引領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因為傳統音樂體現出來的是對民族傳統生活方式的高度提煉,對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及發展過程也有了一定的積累,代表了民族發展的歷程,而且也能滿足群眾文化娛樂性在情感需求上的要求,所以,音樂便是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切入點,也是民族性和情感性需求的結合點①。
從本質上來說,音樂文化是與群眾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一種藝術形式,把音樂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互相融合,可以充分體現出音樂歷史厚重、情感性強、價值導向合理的特征,兩者的有機融合,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拓展了一條新的道路。從實踐過程中來看,將音樂與群眾文化活動互相融合還需要考慮地域問題,針對不同的地方特色,選擇與之對應的音樂內容。比如說在西北地區,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就要圍繞西北地區的地方傳統音樂素材,腰鼓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因素,在一些文化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大西北的腰鼓作為傳播素材用來宣揚祖國的變化,喚起群眾內心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是非常好的一種文化形式。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就是傳統的音樂文化,其體現著博大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在群眾文化活動建設中傳承傳統的音樂文化,可以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治穩定,更加有利于打造出特色的群眾音樂文化。
從目前的反饋調查結果中來看,通過調研的方法找出群眾所喜歡的音樂形式和音樂內容,篩選出有代表性的音樂素材,進而提供給創編者,以便在此基礎上探索出更多的音樂與群眾虛幻的文化結合的切入點,挖掘出更多的音樂價值及功能,充分將音樂文化對現代人的道德塑造功能發揮出來。
隨著社會及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進程更像是在一個只關注效率和速度的程序化過程當中,而現代市場的經濟社會對群眾文化的發展來說也是極具工業化的,音樂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和建設的過程中,主要也是通過大眾傳統來實現的,但就目前大眾化的媒體傳播的關注點并沒不是在音樂內容的本身,更多的關注點是音樂文化之外的內容,比如演出時舞臺的燈光、表演者的外形姿態或者是歌曲的媚俗性等來吸引觀眾的目光,音樂文化是完全服務于市場的,雖然這種文化可以讓群眾活動得到短暫的愉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的標準,不僅如此,還塑造出了一種阻礙文化發展的欣賞者②。
音樂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建設中的作用不僅僅是宏觀上的價值引領,而是在中觀層面上兼具著一定的教化功能,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音樂文化中的真理性探索總結的過程,傳統的音樂文化是對民族生活的高度凝練,同時也是對生活的直接體驗和感悟,并且以最直觀的音樂形式展現出來。人們在資本成為社會的普遍要素的前提下,對自我有著一定遺忘的狀態,而傳統的音樂文化是重新認識人類自我的一種比較優良的方式,它可以將資本所構建的理性邏輯網打破,讓群眾直觀的面對現實的生活世界,資本所帶來的工業化改變了人們身體的生存方式,大部分人好像是被競爭機制牽著走的,無法找到與人本身相關的生活現實,而感性現實又是人類生存的原本,傳統音樂是一種感性生活的存在狀態,人們對生活的直接感悟可以通過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傳統音樂更是凝聚了不同時代下人們對生活真理探索的過程。
二是我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區別于西方音樂文化根本的注重意境以及中國音樂文化的特殊韻味,主要體現在中國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氣質,中華上下五千年,各種各樣的音樂形式層出不窮,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較為流行的是吹笙、吹竽、彈琴,再到秦漢時期的鼓吹樂,魏晉時期的清商樂等都有其獨特的旋律及韻味,并且將民族實踐的獨特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將我國群眾活動實踐的變化和發展一一訴說。像黃梅戲曲優美歡快的曲調會將聽眾的情緒帶動到當時的群眾生活的狀態當中去,濃烈的生活氣息伴隨著音樂撲面而來,這背后歷史中的四川鄉民為祈求豐收而舉辦迎神賽會所產生的黃梅調的過程,隨著音樂也進入了聽眾的腦海之中。這樣一來,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會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認同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以及認同自身民族發展的由來及現狀,也更加認同民族所建立國家的根本在于保障國家內部人民的目的,因此,傳統的音樂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建設中是有一定的教育感化的作用的③。
悅心在音樂美育功能中是第二表現,通常也是指人的心靈得到滋養,就像人們口中經常說到的音樂有利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不同的音樂作品除了作為愉悅人們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而且還可以震撼人們的心靈,讓音樂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陶冶自己的心靈,并且在此基礎上繼續培養、凈化。創作者在創作音樂時,將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懷都寄托在其中,所以音樂作品中也融入了很多的人生理想和博大的胸懷,既符合社會倫理的標準,也適應社會發展的方向,所以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難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或者是引導,在潛移默化中讓心靈得到一定的凈化,慢慢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境界。與此同時,人們在欣賞不同的音樂作品時,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評析的過程,也可以讓聽眾體會到人世間的“真”、“善”、“美”,使聽眾的心靈得到改造、完善。比如《國家》這首歌曲可以讓聽眾明確的體會到“家”和“國”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國家昌盛繁榮,小家才可以安居樂業,有國才有家,從而可以讓廣大群眾建立起共同努力、共同奮斗的團魂,這些寄托著深刻哲理、堅強信念以及美好理想的音樂可以喚醒人民群眾內心的意志力,讓內心更加強大,民族凝聚力也會更強,為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共同努力、奮斗,建設屬于我們的祖國,并懂得“國富民強”的深刻含義。由此可以看出,音樂的悅心作用效果是廠顯而易見的,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傳播,音樂對群眾的感召力更強,提供給群眾的體會和感悟也更多,對內心的影響也較為深刻④。
音樂的素材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創作者通過對一些現象的觀察和累積,從而提取出精華,再賦予一定的象征意義,創作出符合人們審美的音樂作品,傳統的音樂文化更加能體現出這一點。我國民族文化有著思維獨立的特質,是可以喚起本民族人民的內在感情要素的,音樂也是一種凝聚群眾的獨特方式。傳統音樂文化的標識是清晰而深刻的,不管在何時何地,一旦家鄉的音樂響起,人們就會情不自禁的懷念自己生活的地方,傳統音樂文化承載著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甚至較經典的音樂可以引起很多人的情感共鳴,并且是群體性質的共鳴。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傳統的音樂文化也更加有利于群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因為群眾文化的主要特點就是受眾面較為廣泛,凝聚群眾的力量也是一種隱性的文化,提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而不是盲目地隨波逐流,去追求西方音樂文化的精密。傳統音樂文化內在的文化沉淀和積累,除了體現在音樂的旋律和內容中,更多的還是體現在群眾的情感共鳴上,民族的音樂思維、結構以及價值取向等都是具有其本身的獨特品格的,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傳統音樂文化的感性本質也是構建影響人民情感的要素之一,是凝聚群眾的而重要力量⑤。
綜上所述,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國居民社會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音樂依靠其自身具有的價值引導性、教化性以及凝聚性在文化活動的開展中,對群眾文化的層次方面起到了調節、宣傳以及團結群眾的作用,在未來將音樂文化進一步推廣的過程中,也要結合時代科技的發展,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讓音樂文化真正影響群眾的思維方式,提升群眾文化的精神品質。
注釋:
①黃麗媛.群眾文化中音樂和舞蹈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探析[J].北方音樂,2020(24):224-226.
②趙偉平.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創作的突出問題及有效策略[J].音樂時空,2016(07):93-94.
③蘇亮.小議音樂和舞蹈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J].品位經典,2020(03):68-69.
④王澤亮.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創作的創新策略[J].文化產業,2020(02):123-124.
⑤王澤亮.對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審美問題的研究[J].文化產業,2020(0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