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旭
(四川民族學院 美術學院康巴民居研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1)
千百年來,華夏人民描繪了了宏偉的民居建筑畫卷,在巨大的地域差異下,或深沉素雅或粗獷豪放或雕梁畫棟,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不盡相同,其發展主要受區域文化的影響,區域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制于區域內的經濟、交通、自然環境因素、風俗習慣等條件。典型的有南北方建筑體貌和裝飾特征的差異,從而衍生出了土木建筑和干欄建筑兩大建筑類型。民居建筑從自由布局到形成基本定制,跟當時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隨著各地的交流加劇,新式民居也不斷涌現。
不管是樸實敦厚的北方民居,還是秀麗輕巧的南方民居,民居的規劃無不從大處入手,《黃帝宅經》中就有“凡人所居,無不在宅。雖只大小不等,陰陽有殊,縱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惡。大者大說,小者小論。”①之言論,宅院的選址十分講究分水,強調空間的環境格局。民居宅內以院落為焦點,講座次、論朝向,房屋豎向分布由后向前逐漸降低,營造民居空間的序列關系,追求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境界。民居節點構造講究從細微處見構造真章,細部的繁作與空間的至簡形成明顯對比,處理手法極為豐富,細節多樣,可謂處處呼應。
民居內的裝飾設計在合理的空間規劃下,兼顧實用、美觀性。傳統民居在禮儀與秩序的規則下,謹遵這一準則,但居者內心渴望掙脫有限桎梏,通過精心裝飾室內空間達到物質與精神雙向的愉悅心境,更體現主人的追求、希冀,可以小見大,突破界限迎接自我,情緒和心境的充分表達,喚醒生活的感知。
民居室內遵循由外而內的裝飾手法,包括建筑形式的延續,裝飾材料的延續,裝飾布局對稱均衡,端正穩健,營造民居室內外環境的整體統一;留白也是裝飾特色之一,室內裝飾無關堆砌在于精巧妙用,以塑造素凈雅致的室內氛圍,而在裝飾細節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鳥魚蟲等精雕細琢,富于變化,充分體現傳統美學精神;善用陳設補充室內裝飾。代表性物件有字畫、屏風、匾幅、古玩、盆景、瓷器、博古架等,主要表達主人的意境,體現古人生活哲學,包括修身養性的生活境界、志存高遠的人生境界,其中不乏中國畫的身影,在中堂、條幅、手卷等形式中,都能夠達到藝術陶冶和精神享受的目的,且裝飾特色鮮明,在民居營造、空間組織、細部裝飾等方面,都有對中國畫的借鑒和影響。
民居建筑作為凝固的藝術,其裝飾是具體的藝術表現,結合地域性體現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建筑表現語言的更新之間,都是人對自己內心需求的渴望和外在表達,追根揭底都是探尋生存之道。
其一,宗法倫理思想的演變。宗法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民居建筑裝飾有密切關系,建筑空間內布局和裝飾要對倫理、德化、禮儀等內容有所體現。從宗祠牌坊到鄉野民居,場所的核心位置必屬于承載著這些傳統文化的構件,在民居堂屋,裝飾的核心區域要圍繞祭祀、集會、議事的中廳展開。空間環境中處處體現尊卑等級,宣揚正統思想。
其二,堪輿理論,即古代建筑環境學原理。民居建筑不僅選址要看分水,室內裝飾也離不開分水學說,大到入戶照壁、家具擺設,小到綠植、掛畫的擺放,都根據人之五行,擇喜而物,按照卦象方位,彌補化解,至今都適用于環境設計中。
其三,向內而生的生活哲學。漫長的農業經濟和儒學文化的影響下,聚落形態的向心聚合,傳統庭院的圍合院落,建筑邊界與自然環境的含蓄關系,從不同方面體現出內向性。這種內向性是蘊含生命力的一種積極的生活哲學,孕育出了更多的文化類型。
在宗法、倫理制度下,尊崇社會文化外,民居建筑作為私人的產物,適度發揮個自的獨特性。在裝飾中利用雕刻圖案、文字,具象引申或象征比喻等手法,表達個體情感,常用元素有“福”、“壽”、“松柏”、“梅”、“蘭”植物等,還有很多自制擺件、書畫作品等,這些元素不同的拆減、組合形式,為居室提供了更多的裝飾可能。
居所作為修身之地,旨在修身,借以器物彰顯自身德行,合適的器物有利于形成生活哲學中的形而上,對自化的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居室裝飾是人走向德才兼備的基礎條件,逐步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對不同生命軌跡的沖動和向往,升華個體。
提到國畫與建筑,肯定不能越界畫。界畫是指專門畫以亭臺樓閣、建筑橋梁、舟車商鋪、精致器物等內容的一種國畫。其實用性和裝飾性都極強,界畫前期多描畫皇宮別苑的建筑,在發展中出現了記錄傳統民居建筑與青綠山水相結合的界畫,其中不乏優秀的民居建筑躍然紙上。
民居建筑似國畫藝術的“博物館”,國畫似民居建筑的“百科書”。國畫藝術與民居空間是一種互生互存的關系,畫是物和欲望的延伸,物是畫的表現對象,民居建筑的低調樸素似國畫墨色的淡雅,國畫中的詩意空間正是傳統民居的縮影。國畫的深邃意境兼顧地域特色,而民居建筑濃郁的地域美,也是一幅幅三維的山水畫卷,成為國畫良好的素材來源地。傳統民居在發展過程中也受文人居士的影響不斷改良發展。從民居的地平面出發,到國畫中的穿山越嶺,需行遠自邇,觀其周圍,使人踔厲奮發,尋到另一方境界。兩者相互融洽,相得益彰亦有兼容之道,完美結合成寶貴的傳統藝術。
民居主人選國畫裝飾空間,一要符合自己審美,二要與居室氣質相配,三要看畫幅尺寸。不管是有別于文人畫的界畫,亦或山水畫,或多或少都有建筑和人居環境的出現,其中以線、墨為主,講究筆法,追求“筆精墨妙”的國畫藝術,與民居建筑的點、線、面構成追求空間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有限的居室內,配以沉靜、深邃、意境美的國畫,達到超越現實的空間體驗和精神享受。
由于家族宗法儀式隆重,傳統民居注重禮儀空間的布局,堂屋隨之出現,也稱正堂。是家庭祭祀、議事、集會、會客、宴請的重要場所,堂屋是體現一個家族地位、展現獨特文化的重要場所。其中的家居擺件、立面裝飾都最大可能展示家族傳統和遵照長者意愿。
中堂位置是堂屋的核心,正面有先人掛像或者山水畫等,屬于中堂畫,中堂兩邊是一副對聯。其他立面掛有書畫,形成呼應。空間內擺設幾案、座椅、圓桌等家具,在建筑形制和禮儀規格的限制下,也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堂屋文化。中堂畫是國畫裝裱中直幅的一種體式,豎軸裝裱,掛在中國傳統民居廳堂正中,故名中堂畫。畫幅尺寸分為大中堂和小中堂,大中堂畫心一般不小于四尺整張,中堂畫的畫心縱橫比大約2:1(如四尺整張),如果用四尺斗方和四尺整張畫心一樣裝裱大小起來,那不能叫做中堂畫;中心畫尺寸若小,過于小氣,也不能算作中堂畫。
中堂畫中的題材選取主要體現莊嚴肅穆或藝術個性等特點,與民居選址的山水文化一脈相承,都極為講究以風水促家運。先人畫像的人物畫、錦繡河山的山水畫、獨居特色的書畫四條屏等,都注重構圖莊重,寓意吉祥康健,兼具藝術品位,營造高雅、古韻、美學的氛圍。
條屏也是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樣式。其單獨懸掛的稱“條屏”或“條幅”,四幅并掛的稱“堂屏”或“四條屏”,室內裝飾的條屏元素在某種意義上與民居建筑的立面設計相一致,既能單獨欣賞,也能以線成面,整齊劃一,帶來更多的視覺沖擊。“山水四條屏”和“四季四條屏”較為出彩。
四條屏作為國畫中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更是室內裝飾的重要元素,作為傳統家具的要要組成部分——屏風,就是其中之一。居室內裝飾的屏風元素多以四條屏形式出現,多達六條、八條,但少有單數,在日常使用的床榻等家具前面也使用屏風。書畫內容依附屏風,對空間起到隔斷、美化、協調等作用,同時,通過條屏傳遞相關性息,表現居者情趣和美好希冀。隨著使用頻率和裝飾藝術效果的過渡,逐漸演化成了極具裝飾功能的藝術作品。隨著空間的變化,屏風在條屏的基礎上發展出雕刻、裝置等樣式。
手卷作為國畫裝裱中的一種體式。在表現畫家的藝術追求之余提供快速欣賞之便,不需要特定的空間和展陳裝置,在私下幾人可以隨時舒展瀏覽,細品賞玩,也便于收納保管。手卷可長可短,取決于本身畫幅的尺寸,普遍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長度在五十厘米到十米不等,一般在書房的案幾就可欣賞研究,但隨著審美情趣的提高,催生了民居建筑中的特定空間劃分、特定的裝置用來展示手絹和收納手卷,這種區別于懸掛的書畫形式配以精美的裝置器具,是書房空間屬性的象征,逐漸成為中式空間的一大裝飾亮點。
在歷史悠久的傳統民居建筑浪潮中,在源遠流長的國畫文化下。中國畫始終秉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尋覓意境之美;傳統民居建筑的“和而不同”強調詩性宜居的棲息觀。同為優秀的傳統文化,美的追求更是一致的。探討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中的中國畫元素,旨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引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同時尋找到在民居建筑與國畫元素之間的聯系,探索國畫元素與現代建筑設計的有機融合,借鑒傳統民居中的裝飾經驗,豐富現代設計的表現形式,做到不同領域的創新發展。
注釋:
①張述任,張怡鶴.黃帝宅經:風水心得[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