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楠
(河南大學 美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當今大學更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出現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從而推動校園內的設施建設變更,增強大學的開放性,成為社會有機組成部分。現時代大學生的活躍思維使他們更向往具有層次性、多樣性的公共空間,同時利于個人或小組的討論空間,除圖書館外,校園的每個角落應該都充分利用起來,擴大學生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習環境的質量。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的建校時間已有百年之久,地理位置處于開封東部老城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老校區,校區內的建筑、設施都比較陳舊,建筑外觀多數為上個世紀老建筑的形象,最具特點和歷史性的建筑就屬學校正中央的大禮堂和校園西南方位的貢院,身置其中能感受到校園的歷史文化氛圍。明倫校區的歷史文化厚重,校園是學生學習、教師授課的場所,建筑和景觀的打造不僅關系到師生的健康成長,更多的還能體現學校本身的多元性、文化性、包容性的特質[1]。
河南大學金明校區是學校不斷壯大和擴建后的現代型建筑,更加突出現代感、科技感,從而達到傳承和創新并重的形象。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的變革為原先的教學模式產生了沖擊,教學理念變革的同時,校園的建筑設施、景觀規劃也要與時俱進,同步現代的教學理念。
所以明倫校區則側重于對于老建筑的維護,打造厚重的歷史文化感,使學生身置于濃厚的文化氛圍中,依據傳統文化打造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歷史性建筑,對于當代建筑則需要將復古建筑相互融合,使之融為一個整體不顯得突兀。金明校區則重在現代建筑的提升,打造現代感的文化建筑,利于學生活動的文化廣場和景觀公園。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的綠植多集中于南區和西南區,主干道和西南區多為高大喬木組成,與綠籬配合校園的人行道,分割人行道與機動車道,使得學生穿梭在綠植中,通向廣場以及教學樓。不同區域種植了不同的樹木適合于不同四季的景色,老式建筑與高大的樹木配合產生富有年代感的景色,樹下則可以配置長廊和椅凳供學生學習、討論、觀景和游玩。改造植物的圍合方式,使一些草坪或者場地呈現半圍合的方式,給教師和學生一個獨立學習和探討的空間,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乘涼。對于歷史性建筑可以配置相關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的雕塑,可以增強學生對于校史的了解和認識。
校園空間環境不僅僅有建筑配合植物,水景的配置也是為植物增添活力,豐富園林景觀的一個重要因素,無論天然水景還是人工水景,以不同的大小的水域為中心加之圍繞它的樹木、草叢、雕塑、鋪裝等共同構成了校園的水體景觀。校園水景不同于住宅、公園的水景,校園水景需要有獨特的場所特質,它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整體的空間層次感,并且有利于打造校園整體文化氛圍,從中傳遞學校的精神文化內涵。
明倫校區的水景多集中于校園東側,主干道的東側和齋房之間的景觀配置中,有小部分水景摻雜其中,為其增添一股活力。而西南區域則幾乎沒有水景的配置,景觀也只是參天大樹配合低矮的灌木,少了一些靈氣。水景的合理配置可以協調建筑與植物所缺少的靈動性,增加動態美,在恢弘的老式建筑和參天大樹的映襯里水景也顯得格外重要。西北角的鐵塔湖則靠近校園的角落地帶,對于很多學生不是必經之地,導致它常年被“冷落”。鐵塔湖周圍可以融入一些文化長廊,配置相關夜景燈光,可以成為學生夜晚娛樂休閑場所,與開封古城墻的結合形成獨特的校園歷史文化面貌,更加突出河南大學的百年歷史文化的厚重感。這些具有意義的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不僅可以成為了學校的空間標志、師生聚集交流的場所,而且學生離校數年后還被津津樂道,成為校園生活回憶的寄托。
金明校區的校園面積更大,水景也相對于明倫校區要豐富,但由于年代沒有明倫校區久遠,沒有像明倫校區的參天大樹,由于開封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一年的降雨并不充沛,無法像南方城市那樣建造依山傍水的濱水校園景觀。但通過人工建設,可以組件一些校園景觀群組,重點突出我校優勢學科,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究平臺也可以直接和室外的景觀打造聯結互通,形成新型的學習場地,為學子打造出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強實踐經驗的校園景觀。打造更豐富的景觀效果豐富校園整體的形象感,增加植被覆蓋,為學生提供草坪式的學習氛圍。教學樓前的大片水景可以設置涼亭,即使小噴泉微風吹起的水霧也能給人清爽感,加上水岸邊的綠植、樹蔭,形成夏季校園中乘涼的好去處,合理的配置水景和綠植可以調節改善校園小氣候環境。
高校是重要的科學研究場所和人才培育基地,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入,招生規模也逐漸擴大,隨著校園稱贊人數不斷增加,老舊的校園環境與其的矛盾也逐漸凸顯。明倫校區的道路設施老舊,排水系統不暢,車流量增多對學生日常活動會有一定的影響,由于人員基數大,沒有充分的對水資源進行循環利用,由于老校區排水功能欠缺,陰雨天氣會造成大規模積水,影響師生的正常出行和活動。
在規劃校園道路時使用的不透水硬質路面偏多且排水結構單一,從而導致路面在雨水天氣時的排水壓力過大。很多相對干凈的雨水直接流入市政污水管道,造成浪費。校內具有蓄水、排水功能的池塘不能充分發揮雨水凈化和雨洪調劑作用。
校園的操場、廣場和公共草坪等地方在平時人流量較大,多為學生用地,其中廣場和操場的鋪裝多為硬質鋪裝且占地面積大,所以這就要求雨水的下滲要及時避免積水,應采用大面積的透水鋪裝。同時,應確保周邊有相應的樹池或下沉草地等設施作為配套,加強滲透能力減少內澇,同時營造良好的校園景觀。植物的合理配置不僅可以凈化周圍空氣質量,而且更利于學生晨練或進行一系列體育活動。
考慮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建設校園整體道路的同時應根據氣候條件選擇相應的植被,池塘等水域可以作為蓄水補給,另外要注重實用材料的可持續性,在建設基礎設施時充分利用適合的材料從而降低對原有環境的破壞。
考慮舒適性原則,在校園景觀設計中要從人體工程學方面入手,結合學生的心理活動范圍、設施形態,物理環境如光熱、聲音等環境視覺區域多種因素出發,確定出合理的方案,從而保證每個功能區域都得到應有的應用。
校園景觀小品作為校園必不可少的裝飾,它必須與校園的整體風格相互呼應,遵循觀賞性與交互性的原則,景觀的打造必須進行合理的色彩搭配,合理規劃對于每個分區配置怎樣的小品,例如公示欄或指示牌應合理與建筑相協調,統一配色和元素,形成一整套的景觀配置,并且致力于打造自身校園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這些景觀小品都是校園文脈的載體,對于提高原本的觀賞層面和精神層面有著深刻的影響。
傍晚的校園在學生下課以及自習結束后,溫馨的路燈可以為學生照亮回寢的路,學生可以在校園漫步,暖色的路燈配置一些小夜燈把沉重的歷史氣息照亮從而更貼近人群,降低距離感。
在校園中,建筑是校園的主體,它是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生活地方,所以充分地將建筑空間設計與校園文化和學科特色的融合更能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體會到文化氛圍,如今的明倫校區由于歷史建筑較多,設施陳舊,由于是保護建筑,無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建筑有過多改動。校園內一些較新的建筑又沒有體現出學校本身的特色,這就導致校園的建筑有明顯的分化,風格不同形成了不必要的混亂。
金明校區的建筑均為現代建筑但沒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導致它沒有自己的辨識度,由于它是新校區也是匯集了我校的理工科院系,所以更應該呈現出現代的科技感,突出時代性、文化性和地域性。打造具有獨特的校園風貌,在景觀配置上可以增加更多的小品,而建筑上則可以對其材質或者裝飾有一定的更新。
明倫校區最經典、最有神的建筑當屬校園中心的大禮堂,它體現了學校的建筑文化特色和悠久歷史文脈,使學生看到一眼便可熟知,增加學生對于校園的文化認同感。校園的建筑應選取相同的元素進行設計,使教學樓、圖書館、寢室樓等每個建筑上都有相同的符號和元素。
而教學樓和圖書館里懸掛和張貼的專業介紹、杰出校友成就展、優秀學生作品展等,都起到了大學教育的隱性課程作用,以一種無聲的狀態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專業的認可和共鳴,進而形成積極的地方感知和認同。燈光的柔和處理可以給學生溫馨的學習氛圍,明亮的走廊和教室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照明,建筑外部以及道路兩邊路燈的整體規劃應相互呼應,明亮的燈光可以給校園帶來不同的夜間氛圍,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和校園生活[2]。
學生對于校園環境的整體感知是受空間設計、景觀表達、人地互動頻率等影響。對于校園文化內涵的表達不僅要考慮校園歷史文化的傳承以及現代文化的融合,更應考慮到教職工以及學生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在一個生機勃勃的校園中,水景、綠植、雕塑相互映襯,自然、人文、生態和諧共鳴,打造出優質和諧的校園景觀,這將會影響未來的校園整體的生態環境發展,并且對提升校園整體形象而言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深入地打造校園景觀,讓更多的人去思考校園的景觀特色,只有充分彰顯學校的獨特魅力和建筑特色,打造新型的校園風格,才能夠打造出河南大學自身的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