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柳穎
(鄭州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傳統文化是依據不同的社會文化歷史因素,傳承下來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的總和,不同于西方等其他歷史地域的文化類型,具有自身的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不斷的演變、沉淀,并積累下來。民族精神底蘊的外在顯現,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所呈現出來的特色鮮明的民族氣息,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的融合,是以儒家、道家、釋家的思想互相融會貫通,展示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哲學思想體系中最基本的觀點,是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來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待人與自然關系時的基本認知。“天人合一”思想用辯證統一的原理來解釋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大自然要保持內在韻律的和諧,二者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互相聯系、互為依存的關系。“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源,它是由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來作為支撐,充滿著具有“天人合一”智慧的吉光片羽,滲透入中國傳統文化形態的方方面面。
中國傳統文化在“天人合一”理念的廣泛影響下,注重天、地、人三者的和諧與共生,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將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有機地聯系起來。然而“和諧”的主題是通過“中庸”的方法實現的。如儒家孔子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佛教的頓悟與藝術的頓悟,雖然是宗教與藝術中各自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對于智慧靈感火花的采擷。
道家美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影響深遠,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合乎自然的生命體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認為事物的本質是無所謂善惡美丑的,沒有高低之分,強調美與外表無關,而與自然的脈動韻律相吻合。
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手繪中的應用,離不開對于中國藝術的審美精神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分析。首先是“天人合一”理念主導下的,用辯證的思維與和諧為出發點,求得各種對立元素的統一。“天人合一”使和諧成為中國藝術的主題,各種對立的要素通過調和的方式實現“不同”中的“同”與“和諧”。
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世界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藝術設計專業手繪,可以充分運用其蘊含的形式美原則,使手繪構圖講求對稱美,或是均衡變化中有協調統一。
在手繪上色過程中,做到先后條理有序,重點部分可以反復精細加工;手繪作品的最后效果,能夠呈現出整體調和,局部對比的節奏與韻律美。并不斷通過調和的藝術手法,通過巧妙借景、框景來就地取景、適當取舍、以景補景等藝術處理,達到“渾然樸素而天下莫之能爭”的手繪畫面效果,挖掘不同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到手繪的設計創作中,實現不同中的“和諧”,使學生具有審美的感悟與情結,求得學生主體與藝術客體的和諧統籌。
儒家學說重視藝術在社會倫理問題解決中的作用。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重視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更重視審美和藝術在人的主觀意識修養中的重要作用。正如《論語·先進》記載,孔子向往的藝術教育方式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對于我們現今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手繪的方式來說,孔子的這種放松自適、怡然自得的藝術教育方式是可以借鑒的。孔子講求“美與善”相互統一,注重藝術內在的道德內涵,正如《論語·八佾》中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是用借助音樂的藝術來說明藝術的道德作用。
手繪是傳統繪畫形式的現代傳承,能夠較好的將德育與美育想結合,是“美善”藝術教育觀的課程體現。在手繪課程中導入儒家“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藝術觀點,強調對自然美的學習、借鑒和賞析,將山水的自然形象,及其背后的特點象征、比擬手法,運用到藝術設計專業手繪中并加以提倡,要引導學生從自然萬物中找尋手繪的靈感,創造手繪設計元素。或是將吉祥如意圖案中,所體現的蕓蕓眾生對美好生活的心之向往,如“萬字曲水”紋,字形呈現出四端平衡的特點,有著旋轉對稱伸出的結構,來回往復后可以組成無數種的連鎖花紋,寓意好運不斷、幸福連綿;再如,“祥云”主要是指祥瑞的云氣,同時也指神瑤傳說中神仙所駕的彩云等。吉祥圖案素材應用于手繪創作,可以鮮明的彰顯中國傳統文化吉祥之美。
道家理論借助一系列藝術范疇和命題闡述了藝術的宇宙觀和認識論。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出:道、氣、象是萬物的本體和生命。這種學說對中國傳統藝術教育影響很大,如唐代宗炳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
在藝術設計專業手繪的創作中,不僅要把握物象的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把握事物的本體和生命。如:“虛”和“實”的對比統一的手繪表達形式,就是這種思想的延續。在手繪中,線條表達盡可能“自由和美”,輕松愉悅。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形式要素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是通過具體的文化藝術形式元素的應用來實現的,如:臉譜、泥塑、皮影、風箏、剪紙、彩陶、紫砂、瓷器,壁畫、如意、八卦等。這些藝術形式中的圖案元素、色彩元素、文字元素和水墨元素,是藝術設計專業手繪中借鑒應用的主要途徑。
我國對圖案元素的應用,可追溯到石器時期磨制石器和彩陶器皿上的圖案。這些圖案是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源遠流長的傳統圖案文化。如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怪獸、龍鳳、饕餮圖案,漢代瓦當的四神(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圖案、銅鏡上的連枝花卉圖案;唐五代時期宗教壁畫上的連續圖案和適合紋樣圖案,明清時期瓷器上的青花圖案等等。
另外,中國民間文化中的祥瑞圖案直接利用傳統的圖案元素進行圖案文本的隱喻,實現了用圖案元素表達圖案意蘊。如民間圖案利用動植物的典故和寓意來進行設計,以龍鳳表現祥瑞。
現今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手繪,要引導學生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藝術設計思維的結合,通過對傳統的圖案元素進行加工和設計簡化,對其風格、造型、色彩、材質等設計特點,進行抽象、概括、解構、重組、轉化等現代表現手法的處理,構成對稱、曲直、連續、間隔、疏密、虛實、反復、重疊等手繪構圖、節奏和韻律美。對于復雜的圖案,借助于點、線、面的設計概括方法,加以創新設計,分析、借鑒和提煉其具有文化特色的符號,把內涵豐富的符號加以利用、延伸并融合到手繪的設計、創作中。如:面對可持續發展主題、以人為本主題、尊重歷史趨勢的主題、環境整體性主題。這些主題的手繪設計都需要加強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而圖案元素自身所具有的裝飾性、形象性、思想性特點,使其具有這種應用優勢。
色彩是現代藝術設計專業手繪中又一重要元素。色彩的感覺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是一種具有文化蘊涵的存在。如王維的詩歌《山中》云:“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句中的“白”、“紅”、“翠”就是一組包含色彩元素的曼妙的詞語。再如“紅葉凋零,常綠的林木更顯蒼翠,這翠色充滿空間,空濛欲滴,無雨而有濕人衣之感”,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的含義是程式化的,各種固有色具有特定的含義。色彩不僅被用來區分人的社會等級地位,還被用來鑒定人的道德水準的高下。《論語·陽貨》中記載:“惡紫之奪朱也”。在這里,古人用色彩來指代“邪”與“正”,這是色彩元素的社會化和倫理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元素還被“道德化”了,《道德經》里“五色令人目盲”,說的就是絢爛迷離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從而心神不寧,德行有虧。這里用色彩來說明不追逐聲色之娛的道德操守的重要性。
現今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手繪中要加強對于學生色彩元素的相關教育。色彩元素是藝術技能學習中的重要部分,將色彩藝術中色相、明度、純度的三要素知識,加以靈活運用,可以創作出無限的色彩組合之美。手繪中的色彩應用,就是在保持和諧色彩明度的基礎上,依靠色彩純度的調節,實現畫面統一中的豐富。
另外,色彩元素不僅是藝術設計專業手繪學習和認知的對象,還可以是高校學生道德自律的手段,對于色彩元素的欣賞和領悟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色彩語言進行藝術設計專業手繪創作。
在現代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手繪中,文字與圖形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中國傳統文字與現代藝術設計專業手繪結合,能將漢字獨具的文化性、開放性、包容性、哲學性、思想性特點發揮至極致,為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特別是篆書和行、草書:篆書具有均勻齊整的動態韻律感和純凈平整簡約的美感,行、草書則具有灑脫飄逸、綿延優美的審美風范。
水墨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為現代人傳承下來的又一寶貴財富。水墨用豐富的墨色變化來表現復雜的色彩變幻,將中國傳統文化中“計白當黑”和“虛實相生”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水墨元素以“素色”創造出萬千世界之美,用渲染和調和的方法,表達物象的生動氣韻,也是手繪表達中可以借鑒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風貌與文化特征的外在表現,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氣質,其創作題材、藝術形式、特色符號,為手繪表達的藝術塑造和視覺傳播,提供了創作源泉、對象和動力,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下傳承的具體方式,對中華民族整體形象的藝術塑造有諸多的益處。
首先,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源。在手繪課程中,可以將歷史景觀、文化遺跡、名人典故、神話故事、美麗傳說、傳統手工藝等文化資源素材,進行藝術化的分析、提煉,并將這些元素應用于藝術設計各專業的手繪課程中,具有不可復制性。例如:甲天下的牡丹、濃香四溢的毛尖、酥香軟爛的道口燒雞、戰國楚墓的桐木漆器、質地溫潤的玉雕、端莊渾厚的鈞瓷等各地特色文化符號,其色彩、造型及裝飾等要素設計,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符號,并滲透著民族情素和城市特色,是手繪課程取之不盡的文化底蘊。
其次,是在積極響應社會和諧的倡導。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大量的真、善、美、仁、義、孝等,倡導友愛、勵志、環保、感恩、孝順、行善的精神文化內涵,是美育的重要內容。在手繪課程中,提煉這些美育素材,應用于課程的練習、實踐創作,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道德情操,引導他們朝著中華思想文明典范的方向發展,對構筑高校校園文化和社會文明和諧發展中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另外,有助于凝練傳統文化符號。藝術設計專業手繪課程,是傳統手繪的現代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當代展示方式。它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互相關聯構成的,能夠延續本民族獨特的意識和精神品質,具有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具有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藝術元素蘊含著獨具的魅力。在文化內涵上,它們或寓意深刻,或古怪蹊蹺,或清新高雅,表達了古人對自然無限的敬仰與畏懼之情,是古人對自然、社會的深刻領悟力。在造型上,它們或高度概括、夸張、抽象、離奇,留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或別致、精良、巧妙,令人贊嘆的其別具匠心的能力;或具象、樸實、直觀、無華,讓人以對美好生活心之向往。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手繪課程中的應用,對增強文化自信,以及高校手繪課程的思政建設,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