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元
(昌吉市青少年宮(昌吉市美術館),新疆 昌吉 831100)
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實現現代文化引領的重要途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強調要“在實現現代文化引領上解放思想,形成開放、包容、向上、感恩、創新的社會氛圍,形成自力更生、齊心協力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風貌。”
何為“現代文化”?筆者認為,現代文化之構建,基于歷史文化資源的創意與轉化。所謂的“現代文化引領”,應該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從而于各類社會活動與經濟建設中,融入有價值、有創造力、有正能量的,對人們的精神與思想品質有著教化、育人與提升意義的新時代文化。如果不具備現代性、先進性、科學性,或不符合歷史和實際的文化,就無法起到“引領”作用。
這樣一來,能否做好和實現“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人們的思想觀念、思想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思想觀念不轉變,思想認識不到位,這樣,會將“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引入歧途,或事倍功半。于是,當地資源再豐富、投資再大、機遇再好,也“引領”不出現代文化的嶄新面貌來。
本文以吉木薩爾為案例,對該縣在“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文化立縣”戰略中的相關戰略進行總結。
改革開放以前,吉木薩爾經濟相對落后。改革開放后,吉木薩爾縣適時提出了“轉變觀念、創新思維、背水一戰、爭創一流、加快發展”的吉木薩爾精神,提出了“三個率先”(率先學習吉木薩爾精神,率先弘揚吉木薩爾精神,率先實踐吉木薩爾精神)等創業口號,凝聚了吉木薩爾人,鼓舞了吉木薩爾人。激勵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敢想敢干、敢于爭當第一,以全縣上下的同心、同調、同向、同力實現新世紀的大跨越。
吉木薩爾在漢代有耿恭保衛疏勒城的戰例;在唐代,唐王朝吉木薩爾設立了北庭大都護府,管轄之地遠遠大于如今之新疆。這里曾經涌現出許多建功卓著的歷史名臣名將,如岑參、封常清等;在宋代,有朝廷使臣王延德前來北庭考察,著有記載當地風土人情的《西州使臣記》;在元代時,元政府在此地設都元帥府、別失八里行尚書省等,并有邱處機等名人考察后留下的游記;清代時,有徐松、紀曉嵐等考察北庭后,留下的珍貴文字。……這一切,為吉木薩爾“文化立縣”,“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等鋪墊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基礎。
吉木薩爾縣在貫徹中央的“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精神時,在總結舊有模式的工作成績上,摸著石頭過河,在許多經濟建設、市場開拓中,逐漸融入了文化元素。如“北庭園”的建設中,就融入了北庭歷史文化元素。譬如浮雕,融入了宋臣王延德北庭行之歷史一瞬,石雕融入了唐將岑參、封常清等名人名臣之文化元素,同時還融入了北庭史前文化恐龍等,使觀光者在休閑娛樂之際,對北庭的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從而起到了“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文化立縣”之目的。
此外,對“千佛洞”佛觀的恢復也至關重要。千佛洞佛觀原是吉木薩爾縣一佛教勝跡,乾隆年間被一樵夫發現,曾四建四毀。改革開放以后,重新恢復千佛洞佛觀,至今已規模宏大。每年“六月六廟會”,這里人山人海,正如謝彬在民國六年考察千佛洞廟會時描寫的那樣:“演戲敬神,數百里內外士女,皆來祈福禳靈,車水馬龍,肩摩踵接,如是半月,歲以為恒。”
“千佛洞”佛觀之恢復,對吉木薩爾縣廟會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以及經濟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文化立縣”,“文化引領”之成功案例與典范。
然而,也有一些做法導致“文化引領”錯位。若建一座“岑參紀念館”,將岑參寫北庭的詩鐫刻于石,形成碑林文化立于館中;或融入紀曉嵐等考察北庭,將其記載北庭故城等詩文書于“天地園”亭臺樓閣間;或建一座耿恭臺,塑上十三勇士之雕像,以簡短的文字介紹漢軍是怎樣血戰匈奴,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偉大壯舉,……這樣一來,意義就不同凡響了。不僅僅會起到當下的“文化立縣”、“文化引領”之作用,同時還會逐漸沉淀為歷史勝跡,永久保存下去。
其次,必須以人為本。文化既是滿足各族群眾需求的精神食糧,又是化人、育人的重要手段。具體到吉木薩爾,一方面是以北庭文化為引領,充分考慮當前富裕后的農牧民對精神文明追求越來越高的愿望和目標,以不斷繁榮、豐富的北庭文化滿足各族群眾之需求,正所謂富而思進,富而思美,富而思樂,富而思變。
近幾年,吉木薩爾縣圍繞北庭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千佛洞六月六”廟會、玫瑰花節等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著力加強“一場四館”建設,目前建筑面積7499平方米、投資2197萬元的文體中心已經竣工,投資1200萬元的新聞中心內部裝修已基本完成。同時以文化為載體,把北庭文化融入經濟建設與社會活動方面,成為滿足群眾之需求、凝聚群眾智慧和力量的精神支柱。
這一切都是吉木薩爾人在“文化引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實,文化引領也好,發揚光大也好,都離不開人。譬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是人創造的,另一方面還得靠人發揚光大,才能傳承下去。
第三是通過文化將劣勢變為優勢。近期,筆者跟隨昌吉州黨委到南疆縣市考察,巴州的荒山荒坡綠化工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荒山荒坡變成了景觀,變成了可以開發利用的“風水寶地”。吉木薩爾縣近期組成考察團到寧夏中衛市,看到在沙地上發展設施農業,以標準化模式生產有機蔬菜,1斤黃瓜的價格至少在6元錢,并且產品遠銷到中南海等高端客戶。
鄰縣奇臺、木壘縣,將過去山地低產田改造為觀光與農業相結合的“萬畝旱田農耕文化觀光區”,引領人們從觀光的角度去考量那些一望無際的萬畝旱田,體驗歷史農耕文化的偉大壯舉,一下子提升了清涼高地萬畝旱田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農耕文化坐標系上的崇高地位,使農民打破了守著那些低收入的農田舊觀念,從旅游觀光這一新理念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這就是“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又一成功案例。
近幾年,吉木薩爾縣實施“文化立縣”之戰略,緊緊圍繞北庭故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提出強化文化與旅游、城市建設的融合發展,打造一流精品小城,徹底改變吉木薩爾臟、亂、差的城市面貌,同時極大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質。遵循“創綠色家園、建富裕農村,促結構調整、上特色經濟,把市場脈搏、興品牌戰略”之思路。
該縣教育和引領農牧民發展設施農業和番茄、土豆、瓜菜、特色林果、畜牧養殖五大產業,通過持續不斷努力,轉變了農牧民思想觀念,徹底改變了吉木薩爾農牧民長期以來種植小麥、打瓜等作物的單一現狀。目前全縣已有設施農業大棚6000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7個。
該縣鼓勵和引導農牧民依托準東煤電煤化工產業帶發展、城市建設、旅游文化發展,一部分農民從事種植業,一部分農民從事畜牧養殖業,一部分農民外出務工,從事二三產業,實現“搬出一個村子,置換一批土地,發展一批設施農業,建起一片養殖小區、組建一批合作組織,壯大一批集體經濟,致富一方農民”的目標。通過現代文化引領,不僅將劣勢變為優勢、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格局,更重要的是使廣大群眾看到了吉木薩爾的發展前景,增強了吉木薩爾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全縣人名再創輝煌、為北庭添彩的自信心與積極性。
第四是北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教材中。該縣以北庭歷史文化為引領,注重鄉土教材之開發,建立完善的鄉土德育教育之體系。目前,該縣已組織各學校編寫了《吉木薩爾簡史》《吉木薩爾植被》《準噶爾野馬》等一批鄉土教材,各學校都有反映北庭歷史文化的校本教材。其目的是通過歷史與現實對比,讓學生了解、熟悉北庭的歷史與今天,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吉木薩爾的家園意識。并通過“同是一家人、同唱一首歌、共建一個家”主題實踐活動,讓青少年從小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共建美好家園。
第五是決策者要高度重視。經濟與文化,兩者不可偏廢。但文化是慢功,不可急功近利,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怎樣將正確的“文化引領”融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中,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見成效之事。首先,要引起當地決策者的高度重視,需要要把文化引領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去,要納入各級政府的主攻目標中去,使文化引領真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決策者惟有做好“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正確步署,才能引導全縣人民在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中,盡快步入快車道,才能讓群眾過上穩定、和諧、長治久安的幸福日子。
文化引領既要著眼長遠,科學規劃,又要立足當前,選準突破口,把握著力點,以更大的氣魄、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加快文化引領的步伐。
目前,該縣已經成立“文化立縣”規劃領導小組,聘請有實力的規劃設計單位重新規劃,借助廈門市對口支援引入規劃專業人才,力爭十年、二十年不落后,在今年完成旅游文化發展總體規劃編制。今后,我們將圍繞規劃,從更新觀念、拓寬視野入手,高起點搞好文化建設,繼續深入挖掘北庭歷史文化,加大北庭文化品牌的宣傳、推介力度。同時,加快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文化研究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將北庭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實現“率先跨越、富民強縣”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