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菲
(四川省遂寧市文化館,四川 遂寧 629000)
非遺檔案是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為保護或傳承非遺而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地記錄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對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載體的歷史記錄。①建立科學合理的非遺檔案管理機制是傳承非遺的重要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下稱《非遺法》)明確將非遺建檔納入法律范疇。第十三條明確規定文旅行政主管部門要全面摸清非遺相關情況,并建立非遺檔案和數據庫,除保密信息外,應當公開,這為非遺檔案式保護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
我國從2003 年開始全面、整體性的非遺普查工作,“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對我國非遺資源進行了一次摸底。遂寧市于2004 年在市、縣區建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縣、區長)任組長的遂寧市(縣、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了文化局分管副局長任辦公室主任的領導小組辦公室,明確了文化局為保護主管部門,工作職能歸入文化館。
通過這次普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繪制了遂寧市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分布圖,集成各類民間文化資源書刊11 冊(卷)、錄音25 盤、錄像98 盤,拍攝各種圖片資料千余張,搜集民間各類實物10 余件,建立展示傳習場所19個。
目前,遂寧市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基礎上,成功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遺項目177 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15 項,市級32 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7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3 人,省級21 人,市級66人。
距離第一次全國非遺資源普查已經14 年了,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非遺檔案的管理與利用中仍存在內容不完整、處置不規范等問題。
非遺資料的收集是建立非遺檔案的基礎工作。2004 年,遂寧市對全市轄區范圍內非遺資源進行普查,挖掘出一大批優秀非遺項目,由于缺乏國家統一元數據著錄標準,普查資料沒有登記在冊,同時受技術手段、保存設施等條件限制,導致非遺檔案內容不完整,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僅有名稱,無實質內容,更遑論傳承人情況;其次,存儲介質落后,很多非遺資料無法妥善保存,現存非遺圖片像素普遍較低,音頻和視頻等資料無法導出,散失、損毀情況嚴重,影響非遺保護數據庫的建立。
非遺檔案的管理參與方主要是公共文化機構、非遺項目申報保護單位、傳承人。遂寧市非遺檔案主要由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收集,市非遺保護中心成立于2015 年,與遂寧市文化館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沒有編制與獨立財政,收集的資料交予文化館檔案室保存,也可自行保存。目前,遂寧市非遺電子檔案存儲于非遺中心工作人員電腦,紙質文檔大部分存于檔案室,一部分放置在非遺中心辦公室。2016 年,市檔案局要求保存部分非遺電子檔案,現僅保存遂寧市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電子數據,還有不少資料分散在基層文化機構中,檔案分散,不利于管理,很多資料無法妥善保存。
根據我國《非遺法》規定,非遺保護工作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調查、認定、記錄、建檔、保存、傳承、傳播等七大類。“建檔”是指相關機構應用檔案管理的原則和方法收集非遺檔案,并對其進行科學整理使之有序化,以方便管理和利用。②但在不少地方對非遺的態度都是“重申報,輕保護”,尤其忽視非遺檔案的科學化管理。非遺檔案直接反映了非遺項目的基本情況、傳承現狀等,包括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相關實物、道具等,以及對非遺進行普查、記錄和保護過程中形成的文字記載、聲像資料等;還包括“申報非遺”工作有關的檔案材料等。③資料繁雜細碎,而在實際工作中,從事非遺檔案管理大多都不是專業人才,檔案管理意識淡薄,缺乏科學系統的管理,導致非遺檔案無法更好的發揮作用。
我國現有各級非遺信息網主要以宣傳展示為主,檢索基本停留在目錄級,頁面多是簡要對各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圖文介紹,原始信息少。遂寧市還未建立非遺相關網站及對外公開的數據庫,非遺信息主要上報省廳及市局,信息公開渠道少,不能滿足民眾的深層信息需求。而由于非遺資料收集渠道不暢通,傳承人缺乏及時上報信息的意識,遂寧市文化館的非遺數據多是項目及傳承人申報資料,檔案老化快,面對非遺的發展、傳承人更新換代等情況,數據更新緩慢。
迄今為止,各級非遺網站及數據庫建設技術標準不一,未形成統一的知識體系結構,再加上管理理念各異,各地非遺資源系統性、兼容性不強。從當前的實踐和發展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主要集中在調查管理、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管理和對外展示三個部分。④
目前,雖然全國沒有統一的非遺數據庫,各地卻已經開始自行設計和實踐,但由于數字化保護的分類標準不統一,非遺檔案管理大多依項建檔、依人建檔,但“項”“人”之下的檔案類目設置缺乏統一的規則,將造成未來各地數據庫難以融合。因此,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分類和國家標準,是當前非遺數字化工作的重中之重。⑤
非遺的檔案式保護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無論是前期非遺普查、中期數據庫的建立或是后期數據的更新與維護,而其本身缺乏經濟效益,極大影響民眾和傳承人參與保護的熱情。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科學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至關重要,強化非遺檔案在傳承非遺中的地位。隨著非遺傳承人整體步入高齡化時代,不少技藝面臨“人亡技絕”的困境,非遺建檔工作形勢更加嚴峻,國家從2015 年啟動300 名年滿70 周歲以上或不到70 周歲但體弱多病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四川省有10 人入選,要求記錄工作與數字化工作全面對接,并且將記錄成果納入省非遺數據庫,重視非遺檔案的建立,更要注重非遺檔案的科學管理。
2005 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建立非遺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由文化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組成,政府忽視了檔案機構在非遺保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應積極改變檔案館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邊緣化地位。檔案館具有專業建檔技術、統一的分類標準、成體系的管理,檔案部門的業務環節主要為收集、建檔及其開發利用,與非遺保護工作的普查、保存與傳承形成一種對應契合關系,可合理利用這種優勢建立本地特色非遺檔案,不僅可豐富檔案館館藏資源,而且還有利于非遺檔案的挖掘與傳播。
《非遺法》第十二條規定,文旅行政部門或其他相關部門應當對非遺進行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非遺調查信息共享機制。國家出臺非遺數字化分類和技術標準,非遺檔案管理標準實現可量化,將普查成果和保護成果數字化。非遺檔案數據庫應包含項目申報、普查管理、專家評審機制、傳承人動態管理、非遺專項經費、研究成果等子系統,全面梳理本地非遺資源,將文字記錄、視頻等通過互聯網技術上傳共享平臺,充實非遺“大數據”。
非遺傳承人能深入了解非遺,掌握著非遺的核心技術和核心檔案,不單是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呈現的皮毛,并且對非遺有特殊情感。而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與一般非遺共同生存,本身也是非遺傳承者和傳播者,凝聚了一個地域、一個時代的記憶。其他相關機構和學術研究機構往往能從不同視角發掘非遺人文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賦予非遺不一樣的解釋與生命力。文化部門應搭建一個溝通平臺,保證參與非遺檔案保護的主體溝通順暢,方便匯總非遺信息及數據,統一提交數據庫。
非遺保護隊伍專業性較強,除六大類專業知識以外,非遺法律法規政策知識、調查普查的專業知識、申報保護的專業知識、傳承展覽的專業知識等都需要系統專業的長期培訓。師資力量缺乏,專業隊伍不專是各級基層非遺保護隊伍存在的普遍問題。非遺檔案的管理涉及檔案學專業知識,更需要組織專業師資隊伍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
我國對非遺保護一貫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為指導思想,非遺檔案作為保護非遺重要一環,其作用不容忽視。檔案工作注重真實性、原始記錄性,民眾是檔案資料的第一手來源,也是非遺的直接參與者和傳承者,政府部門加強非遺保護的宣傳,增強大眾參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非遺檔案管理工作走向良性發展的保護之路,結合公共文化機構工作者和專業學者的努力,在新時代大數據的背景下,建立面向公眾的非遺數據庫,提升非遺檔案管理與利用的水平。
注釋:
①張惠萍. 檔案學視角下的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研究[J].云南檔案,2012(09):34.
②王巧玲,孫愛萍,陳文杰.檔案部門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優勢與劣勢分析[J].理論探討,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