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木華 郭錦均 鄭燕冰 陳建江 李琳紅
東莞市濱海灣中心醫院 523900
膿毒癥在臨床中主要指的是因為感染引發的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患兒一般都存在明顯的細菌與高度可疑感染灶,發病原因包括肺炎、腹膜炎、膽管炎、泌尿系統感染以及膿腫等,發病后,患兒會出現體溫異常、心率與呼吸頻率異常癥狀,病情嚴重者甚至出現休克,對患兒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1]。膿毒癥是兒童重癥監護室病死率最高的一種疾病類型,同時也是當前臨床急危重癥醫學面臨的一大難題,相關研究顯示,凝血纖溶功能紊亂與膿毒癥的發生與發展均有著密切的關系,故臨床診斷膿毒癥時,多主張對患兒的血漿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體(DD)以及血小板計數(PLT)進行聯合檢測,以此全面了解膿毒癥患兒的凝血纖溶紊亂情況,判斷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以為患兒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可靠的臨床依據,改善患兒的疾病預后,降低病死率[2-3]?;诖?,本文摘選了2019 年9 月至2020年9月期間,于本院體檢的健康兒童30例,同期本院收治的膿毒癥患兒30 例,研究了抗凝血酶Ⅲ、D-二聚體以及血小板檢測用于兒童膿毒癥診斷的臨床價值,現將詳細的研究內容與結果分析如下。
1.1 研究對象 摘選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期間,于本院體檢的健康兒童30 例設為A 組,取同期本院收治的膿 毒 癥 患 兒30 例 為B 組。A 組:男16 例,女14 例,年 齡(5.12±1.05)歲(3~10 歲);B 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23±1.11)歲(3.5~11 歲);此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且兩組入者兒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作對比。
入組標準:B 組患兒均經臨床診斷與國際兒科膿毒癥定義會議標準符合;符合我國1999 年全國血栓和止血學術研討會給出的對膿毒癥診斷標準;兩組兒童家屬均同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有原發性血液疾病者;患者有慢性腎病或者肝病者;心、肺以及腎功能有障礙或存在嚴重的器質損傷者。
1.2 方法 A 組健康兒童于清晨空狀態下取血液樣本,B 組患兒則于進入重癥監護室4 h 以內取血,所有兒童抽取靜脈血液2.8 ml,其中1.8 ml 樣本采用109 mmo/L 枸櫞酸鈉溶液進行抗凝,比例為1∶9,混合均勻后以3 000 r/min的速度進行10 min 離心處理,離心半徑為10 cm,即時對血液中的AT-Ⅲ活性與DD 水平進行檢測;剩下的1 ml血液樣本行EDTA 抗凝用于PLT 計數檢測;運用發色底物法進行AT-Ⅲ活性檢測,運用免疫比濁法進行DD 檢測,儀器采用法國STAGO Compact 全自動血凝分析儀與其配套試劑;運用美國西門子ADVIA212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患兒的PLT計數進行檢測。
1.3 指標觀察 對比兩組兒童的血漿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體(DD)以及血小板計數(PLT);對比不同病情患兒的AT-Ⅲ、DD以及PLT水平差異。
1.4 數據分析處理 研究所得數據均以SPSS22.0 軟件作統計,計量相關的各項數據全部用()代表,組與組之間的差異行t 檢驗;計數相關的各項數據全部用以n(%)代表,組與組之間的差異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的兒童的AT-Ⅲ、DD 以及PLT 水平 檢測結果顯示,B組患兒抗凝血酶Ⅲ與血小板計數與A組健康兒童相比明顯更低,而D-二聚體水平與A 組相比則明顯更高,均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兒童的AT-Ⅲ、DD以及PLT水平()

表1 對比兩組兒童的AT-Ⅲ、DD以及PLT水平()
組別 n A組 30 B組 30 t值P值AT-Ⅲ(%)108.45±9.71 85.39±13.12 9.989 9<0.000 1 DD(mg/L)0.27±0.08 0.69±0.41 7.109 4<0.000 1 PLT(×109/L)293.33±65.32 229.54±112.11 3.476 3 0.000 8
2.2 對比B 組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兒AT-Ⅲ、DD 以及PLT 水平 檢測結果顯示,嚴重膿毒癥患兒的AT-Ⅲ、PLT與普通膿毒癥患兒相比明顯更低,而DD則明顯高于普通膿毒癥患兒(均P<0.05),見表2。
表2 對比B組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兒AT-Ⅲ、DD以及PLT水平()

表2 對比B組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兒AT-Ⅲ、DD以及PLT水平()
嚴重程度 n普通膿毒癥 18嚴重膿毒癥 12 t值P值AT-Ⅲ(%)89.35±19.32 66.35±16.33 6.429 0<0.000 1 DD(mg/L)0.72±0.45 1.09±0.63 3.379 3<0.000 1 PLT(×109/L)231.25±111.39 148.77±101.49 3.870 3 0.000 2
膿毒癥是患兒感染后導致的一種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病理、生理特征主要為系列性炎癥細胞相繼被激活,且釋放出過量的炎癥因子,對患兒的全身組織器官產生損傷,且炎性介質與細胞因子會激活凝血系統,最終形成血管內微血栓。膿毒癥是兒科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且病情比較嚴重,臨床治療難度較大,預后差,發病后的病死率非常之高,是臨床一直以來最為重視的一個研究課題。相關研究發現,人體的凝血纖溶功能發生異?,F象,在膿毒癥的發生與發展這一過程中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臨床在對膿毒癥患兒進行疾病檢測時,主張對其抗凝血酶Ⅲ、D-二聚體以及血小板3項指標進行聯合檢測[4]。
抗凝血酶Ⅲ是人體當中至關重要的一種生理性抗凝物質,臨床將其歸類于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該物質主要由肝臟合成,可以對大多數凝血相關的酶類進行滅活,特別是凝血酶,抗凝血酶復合物質主凝血系統是否被激活最敏感的一種標志物,如果人類機體內的抗凝血酶復合物減少,則人體抗凝物質消耗量也會隨之增加,而膿毒癥患兒機體抗凝血酶Ⅲ活性持續降低后,其膿毒癥的嚴重程度也會隨之增加[5-6]。D-二聚體臨床將歸類于一種纖溶酶水解交聯纖維蛋白后的特異性降解產物,可以直接將凝血酶與纖溶酶生成反映出來,是臨床用于Pre-DIC 診斷至關重要的一項指標,而對于膿毒癥患兒而言,其機體內的D-二聚體值越高,也就表明患兒的膿毒癥嚴重程度越重[7]。血小板計數是人類外周血中對于物理因素或者是化學因素均特別敏感的一種成分,血小板的活化對于凝血系統的激活與血栓的形成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人體的血小板活化過度、血小板和內皮細胞發生的相互作用持續加強或者是呈現為高凝狀態,就會減少血小板數量,而血小板的計數減少越明顯,也就表示膿毒癥患兒的病情越嚴重,因此,上述3 項指標均可作為膿毒癥患兒疾病診斷以及病情嚴重程度判定的重要指標[8]。在本次研究中,B組患兒抗凝血酶Ⅲ與血小板計數與A 組相比明顯更低,而D-二聚體水平與A 組相比則明顯更高,均P<0.05,這一結果表明與健康兒童相比,膿毒癥患兒的抗凝血酶Ⅲ與血小板計數明顯更低,而D-二聚體則呈現為異常升高狀態,表明臨床確實可以通過血漿抗凝血酶Ⅲ、D-二聚體以及血小板計數來判定兒童是否為膿毒癥,臨床應用價值較高。此外,本次研究還顯示,B 組嚴重膿毒癥患兒的抗凝血酶Ⅲ、血小板計數與普通童膿毒癥患兒相比明顯更低,而D-二聚體水平則更高于普通童膿毒癥,均P<0.05,這一結果表明膿毒癥患兒的病情越嚴重其兒抗凝血酶Ⅲ與血小板計數水平越低,而D-二聚體水平就會越高,臨床上可依據此3 項指標判斷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以便及時依據病情給予針對性治療方案,改善患兒的臨床預后,降低疾病病死率。
綜上所述,抗凝血酶Ⅲ、D-二聚體以及血小板檢測用于兒童膿毒癥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以作為膿毒癥診斷的有效指標,而且臨床還可以通此3 項指標判斷出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為患兒的后續治療提供更加可靠的臨床依據,建議臨床大力推廣運用。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