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
煙臺市煙臺山醫院乳腺外科 264000
乳腺癌作為女性人群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生于乳腺上皮組織細胞中。由于乳腺并非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因此原位乳腺癌的發生并不可怕,也不會對患者產生致命威脅[1]。但是由于乳腺癌細胞無正常細胞的特性,細胞之間容易出現松散并發生脫落,游離的癌細胞會隨著血液、淋巴液散落至全身,形成轉移,從而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乳腺癌作為導致女性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需要提高早期診斷、預后效果,保證患者生存率。由于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有關乳腺癌的早期診斷、遠期轉移等研究仍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不過隨著現在乳腺癌篩查在廣大基層醫院普及,加上規范化的治療措施以及多種基因檢測評估預后廣泛應用,使得乳腺癌患者病死率顯著降低[3]。近年來,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易感基因和特異性基因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以及遠期轉移中具有較高的作用價值,對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升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具有積極意義[4]。本次研究中,針對21 基因檢測結果與早期乳腺癌遠端轉移的關系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收治的120 例乳腺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均接受乳腺癌21 基因檢測,120 例基因檢測低風險評分患者激素受體為陽性、HER-2 陰性以及淋巴結陰性。患者入選標準[5]:(1)浸潤性乳腺癌患者;(2)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3)雌激素受體陽性。排除標準:(1)pT分期Tis、T1a或T4;(2)pN分期為N2、N3;(3)轉移性乳腺癌;(4)術前接受新輔助化療治療。根據其RS檢測值不同分組:0~10分為A組、11~18分為B 組。A 組64 例,年齡(52.9±5.1)歲(37~68 歲);浸潤性導管癌13 例、黏液腺癌13 例、浸潤性小葉癌12 例、浸潤性導管癌11 例、浸潤乳頭狀癌15 例;B 組56 例,年齡(52.5±5.2)歲(36~69 歲);浸潤性導管癌12 例、黏液腺癌11 例、浸潤性小葉癌12 例、浸潤性乳頭癌11 例、浸潤性乳頭狀癌10 例。兩組患者腫瘤大小、病理分級、Ki-67 指數以及手術方式等基本資料結果見表1。兩組乳腺癌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乳腺癌患者術后將其病理學組織進行切片檢驗,經SurPlexM 基因mRNA 表達液相芯片技術檢測乳腺腫瘤組織21 基因。21 個與復發風險相關基因分別為:Ki67、STK15、Survivin、CCNB1、MYBL2、GRB7、HER2、ER、PGR、BCL2、SCUBE2、MMP11、CTSL2、GSTM1、CD68、TFRC、GCS、RPLPO、GAPDH、ACTB、BAG1。最后通過相關公式計算21基因表達獲得復發風險評分(RS)[6]。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RS 評分值不同的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學特點、遠期轉移乳腺癌患者的基本資料。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A、B兩組乳腺癌的病理學特征比較 A、B兩組乳腺癌患者在腫瘤大小、腫瘤病理分級、Ki-67 指數等臨床病理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比較4 例發生遠處轉移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 A組患者出現1 例遠處轉移,B 組患者出現3 例遠處轉移。3 例(2.50%)女性在乳腺癌診斷時年齡小于40 歲,1 例(0.83%)女性在診斷乳腺癌時年齡大于40歲,見表2。
乳腺癌作為我國女性人群中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每年乳腺癌的發病率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原發性乳腺癌并不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但是一旦乳腺癌患者出現遠端轉移,即癌細胞轉移到患者的肺、腦、骨等部位后,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7]。因此對于女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判斷出患者是否出現遠端轉移十分必要。隨著乳腺癌早期診斷率、治療效果不斷增加,我國乳腺癌治療模式逐漸轉化為綜合外科、放化療、內分泌和靶向治療[8]。但是這些治療方式的不良反應也較為明顯,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盡管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能夠減少局部和遠處復發以及轉移,同時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限,但是化療還會引起患者出現心臟毒性、骨髓抑制、卵巢功能衰竭、神經毒性等。另外對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可以從化療過程中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也尚且存在爭議性[9]。

表1 A、B兩組乳腺癌患者病理學特點比較

表2 4例發生遠處轉移患者的病理學資料比較
如今,隨著基因學不斷的深入發展,基因學在乳腺癌診治中逐漸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臨床上也逐漸側重于個體基因檢測從而保證醫療效果,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推薦使用21 基因復發風險評分,在早期乳腺癌風險評估中能夠取得理想效果。與傳統的臨床病理特點以及免疫組化結果相比較,21 基因檢測復發風險能夠提供更加精準、確切的診斷價值[10]。
21 基因復發風險近年來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該診斷技術能夠有效協助乳腺癌個體化治療,眾多研究表明21基因復發風險評分能夠為乳腺癌患者術后輔助治療提供參考依據,小部分低復發風險評分的乳腺癌患者能夠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化療,從而避免化療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傷害,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通過21 基因風險評分可以有效預測乳腺癌患者遠期療效,從而能夠幫助臨床醫師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方式,以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1]。
21 基因檢測主要是通過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式反應評估乳腺癌患者癌癥的相關基因,以及5 種參考基因的表達,進而預測其預后復發風險。在本次研究中,通過探討乳腺癌21 基因檢測在早期乳腺癌遠期轉移中的影響價值,對1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確定患者發生遠處轉移的影響原因。調查結果顯示年齡低于40 歲可能是早期乳腺癌患者預后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并未有相關研究證實年齡與乳腺癌患者總的生存期存在一定關系,需要在以后進一步研究中去確定年齡是否對乳腺癌患者預后具有影響[12]。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兩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另外從隨訪中可以看出,低RS 組(A 組)只有小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放療和化療,大部分乳腺癌患者仍然接受內分泌治療,而且RS低分組僅有1 例患者出現遠端轉移,因此可以體現出21 基因檢測在指導乳腺癌患者臨床決策中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能夠有效減少RS 低分組早期乳腺癌患者放化療比例,在給予患者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保證患者生存質量,提高患者臨床生存率,對患者預后康復均具有積極意義[13]。
在陳海軍等[14]的研究中,確定了5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出現術后遠處轉移,同時關于年齡變量分析未得出確切論證,可能存在個體差異性。本次研究由于樣本比例較小,因此關于RS 低分組患者的年齡是否與遠處轉移存在聯系同樣留有爭議,需要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證實以上觀點[15]。
綜上所述,隨著臨床檢測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有關乳腺癌基因檢測的相關研究逐漸提高,國內外21 基因復發風險評分得以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并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而且該檢測方式不僅僅局限于乳腺癌患者診斷中,同時對于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患者同樣受用,在本次研究中所納入的患者均為激素受體陰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為其術后遠期復發提供精確化臨床依據,但是還是建議擴大樣本檢測數量,以進一步驗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