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
從步行、騎行、駕駛,到乘坐著智慧交通工具穿梭于地面、高空、地下,城市空間維度正不斷升級。對于濟南的發展而言,交通方式的變遷一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20年12月29日上午,濟南軌道交通2號線正式通車,開始空載試運行。當天,濟南市“三隧一橋”跨黃河通道建設正式啟動。至今,濟南進入地下空間全面深度開發,地下道路系統作為城市交通體系在地下的延續和補充,為這座城市的未來帶來無限憧憬。
地鐵泉城的地下運行密碼
作為首條東西走向的地鐵線路,濟南軌道交通2號線像一對張開的翅膀,東接3號線,西連1號線,構筑“一橫兩縱”的“H”型網絡格局,使得1、2、3號線之間順利實現換乘,泉城軌道交通由此真正邁入“換乘時代”。
令人欣喜的方便卻是來之不易。眾所周知,濟南以泉為魂,地下水資源豐富,地質學條件十分復雜,在這里建地鐵需得格外審慎,尤其是建東西走向的地鐵,所以屢次掂量、論證再三、遷延日久。這也正是濟南遠比同類城市地鐵建得晚、通車里程短的根本原因。
2018年4月1日,濟南軌道交通1號線正式投入運營。1號線橫跨長清區、市中區、槐蔭區,整體走向為南北走向,全長26.1公里。1號線的特點是全線與市區相距較遠,因此,濟南地鐵1號線也被調侃為“市郊線”。但也正是這條“市郊線”的成功運行,為地質條件更加復雜的城市中心地區積累了地鐵建設經驗。
第二條開通運行的濟南軌道交通線路是3號線。3號線是連接濟南主城東部中心、機場、空港組團的縱向線路,是濟南東部新城的南北向快速客運走廊,通過與地鐵2號線、1號線換乘,加強東部新城與主城核心區、西部城區聯系,強化濟南三大火車站、遙墻機場的銜接。2020年12月18日,濟南軌道交通3號線禮耕路站D出入口與龍湖奧體天街購物中心負一層連接通道正式啟用,這也意味著泉城首個地鐵商業連接通道開啟。
橫貫東西的軌道交通2號線的通車,對于濟南而言,更是有著別樣的意義。自2015年濟南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被正式批準至2號線通車,濟南用了5年的時間,初步構成運營網絡。如今,濟南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完美收官,3號線二期、4號線一期、6號線一期、7號線一期、8號線一期、9號線一期等二期規劃已成功獲批,濟南地鐵將快速成網,實現東西南北全面貫通。
穿黃隧道讓濟南擁抱黃河
隨著“擁河發展”的號角愈發響亮,濟南穿越黃河的工程建設步穩蹄急。
2017年11月28日,“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奠基,開啟了萬里黃河天塹從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新時代。2020年10月30日,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在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2021年1月4日,濟南黃河隧道西線盾構機接收井已經完成了洞門環的安裝,標志著接收井主體建設已經完工,具備了盾構機接收條件。按照施工計劃,濟南黃河隧道工程將于2021年10月份建成通車,屆時最快4分多鐘就能“穿黃”。
在加快建設“三橋一隧”的同時,“三隧一橋”跨黃河通道建設也正式啟動。這對濟南人來說,自然是一件大喜事。黃崗路穿黃隧道、航天大道穿黃隧道、濟濼路穿黃隧道北延和黃河大橋復橋工程,這些項目建成通車后,將助力濟南跨黃通道數量實現翻番,主城區跨黃通道平均間距縮短到2.8公里,為高水平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標桿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提供堅實的交通支撐,濟南也將從“大明湖時代”邁入“黃河時代”。
The city has been constantly upgrading its spatial dimension,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means of transport from walking, riding, driving to go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air, land and underground by intelligent vehicles. The advancement of transport methods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 Jinan Rail Transit Line 2 was officially opened to traffic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29, 2020, running empty for a test operation. On the same day,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tunnels and one bridge" crossing the Yellow River started. Jinan has launched th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The underground traffic system as a continuat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urban traffic system beneath the city has created limitless promise for the future of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