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朗讀中,在“讀”與“寫”的有機融合中,引領學生去發現言語的秘妙——怎樣遣詞造句,怎樣布局謀篇,怎樣寫得生動形象,怎樣做到準確具體,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斷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助力圓融語文花開香滿園。
【關鍵詞】語文意識;揣摩語言;讀寫圓融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7-0019-02
【本文著錄格式】陳巧薇.喚醒語文意識,靜待圓融花開——“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課堂模式”之探究感悟[J].課外語文,2021,20(07):19-20.
一、揣摩語言,感知文本
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課堂模式的第三環節,強調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引領學生沉入語言文字,在品味涵泳重點字詞、特殊標點的過程中,領略課文的情感美、表達美,進而強化學習興趣,將學生思維之舟引向更深處。
如部編版第12冊第8課《匆匆》,課文第3段里面有個句子“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這句話中的“閃”字用得極為精妙,教學時,我問學生這句中的“閃”字可以換為“走”嗎?為什么?學生通過反復品味揣摩,明白了“閃”字突出了時間的逃去如飛,用得極為精當,是不可以換為“走”的。
教學時我適時小結:作家用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寫話寫文章也要細細推敲,準確用詞,讓自己的語言表達更準確、更生動。
再如在教學部編版第12冊第1課《北京的春節》第12段時,我引導學生比較句子,說說自己的發現:1.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2.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
經過朗讀和思考,學生發現第一句中的“一律”“清一色”“都”,都表示“全部”的意思。那這個句子為什么要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相同的意思?通過比較,學生很快就明白了“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相同的意思,這樣避免了重復,讓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在學生有所悟的時候,我進行了小結:用詞有變化,語言更豐富,這樣大家就不會感到乏味、呆板了。我們說話、寫文章的時候,在用詞多樣性方面要用心揣摩,這樣,我們的語言就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鮮活生動,我們也會變得更有趣,更受人歡迎。
在教學部編版第12冊第15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第3段時,細心的孩子質疑:“‘那么,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里為什么連續使用三個問號?”一位同學馬上站起來為他解疑:“波義耳發現紫羅蘭遇鹽酸變紅這個現象以后,馬上產生疑問,這三個問號用得極為精妙,突出了波義耳勇于質疑、愛動腦筋的品質。”我點頭稱是,馬上進行點撥:“說得真好!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標點有講究。恰當運用標點符號,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吧。”……
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注意抓住語文教學的根本,引導學生體會、揣摩語言,感知文本,幫助學生掌握豐富活潑的語言,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揣摩寫法,讀寫圓融
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課堂模式注重“學”“用”圓融,以教材做例子,引領學生積累,指導學生運用,做足“積累運用”的功夫,意在幫助學生利用教材這個例子,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如部編版第12冊第8課《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寫的散文,語言很優美,很適合進行仿寫練習。在教學第1段第一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時,我問學生還有哪些事物也是這樣循環往復的,讓我們仿照課文寫法,也運用排比句式寫一句話。學生紛紛舉手,優美的句子在教室里緩緩流淌:
月亮缺了,有再圓的時候;太陽落了,有再升的時候;風兒停了,有再吹的時候。
小草枯黃了,有再青的時候;果實掉下來了,有再結出來的時候;大樹的葉子落了,有重新長出來的時候。
……
我豎起大拇指表揚學生:“多么漂亮的句子!大家都是小作家,真棒。同學們,很多東西都可以再來,可時間卻一去不復返。那時間是怎樣流逝的呢?讓我們繼續往下探究。”
在《匆匆》這一課的教學中,師生都發現,時間的流逝本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作者卻寫得如此感人,那是因為作者飽含感情,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將抽象的時間寫得具體可感。比如這一句“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教學時,我適時調動學生情感,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精彩再次上演:
看書的時候,日子從書頁間飛過;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尖滑過;彈琴時 ,日子便從彈奏的手指間過去。
聊天的時候,日子從嘴邊過去;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游戲里過去;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屏幕上過去。
……
我借此機會引導學生:“日子就這樣在我們不經意中溜走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讓我們珍惜寶貴的光陰,從現在開始努力學習,讓生命在我們的努力奮斗中留下絢麗的一筆!很多同學還發現,排比句式讓句子富有對稱美,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要靈活運用排比手法來抒發感情,深化中心。”
再如我在教學部編版第12冊第9課《那個星期天》時,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后,我請學生關注課文最有特色的表達方法:
師:很多細心的同學發現,作者是借助光線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請畫出相應的句子,并說說這些句子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思考、圈畫批注后小組交流,再全班互動交流。
生1:我關注的是第3段的第一句“起床,刷牙,吃飯,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我從“陽光明媚”這個詞體會到了作者興奮、愉悅的感情。
生2:第6段的最后一句和第7段的第一句都寫到了光線,我從“光線漸漸暗下去、沉郁、一聲不吭”“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體會到“我”因黃昏到來,自己再不能出去玩而失望、難過的心情。
生3:我注意到了課文的最后一句“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我從“一派荒涼”體會到作者的難過和沮喪的心情。
師:大家注意到了嗎?這幾個句子,作家都是把感情融入到景物之中,就是在描繪景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這就是融情于景的寫法。我們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當心情不同時,對身邊事物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讓我們一起學習作者融情于景的寫法,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個寫幾句話:
1.考試考砸了;2.收到了生日禮物;3.因壞習慣被爸爸責罵了;4.被老師表揚了。
學生思考后動筆,五分鐘后,學生的小練筆紛紛“出爐”:
“這次,我因為書寫漂亮被老師表揚了。我輕快地穿過小巷回家去,太陽公公是那么熱情,把小巷照得亮堂堂的。小巷角落里透出一抹綠色,那是幾株頑強的小草在向我微笑。一些老宅的墻上爬滿了爬山虎,它們是那樣青翠欲滴。小巷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啊!”
“又考砸了,我垂頭喪氣地往家里走去。大樹伯伯垂下頭,似乎在為我嘆息。樹上的蟬聲音嘶啞,‘吱——吱——地不停地嘲笑我的無能。就連那路邊的野花、野草,也仿佛受到了什么打擊,東倒西歪的……”
這兩次小練筆,緊扣學生的生活,學生“如骨在喉”“不吐不快”。這樣的閱讀教學不僅敏銳地捕捉、準確地把握文本的表達秘妙,而且巧妙地創設基于兒童生活的寫話語境,使表達成為學生的情感需要,讓“小練筆”變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變得可觸可感、有血有肉,最大效益地促進了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學中運用恰當的手段和方法引領學生“揣摩寫法,學習表達”,做足“積累運用”的功夫,這樣語文學習就成為開啟心扉、點燃思維的智慧之旅,這也是圓融語文的目標和追求。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穿插,適時適量引導學生觸摸語言的溫度,積累言語表達,并通過讀寫遷移,發展學生的言語智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一,其作用是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助力圓融語文越走越開闊,越走越精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琮.我想這樣教語文——閱讀教學篇[M].梅州: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教育局編印,2011.
[3]李美琴.言意兼得應成為閱讀教學的價值追求[J].語文教學通訊,2014(6).
作者簡介:陳巧薇,女,1975年生,廣東蕉嶺人,本科,小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