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 盧江華 曾科學 劉建 蘇美意


摘要:目的 探究董氏奇穴與康復訓練方法聯合治療中風后下肢痙攣性偏癱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80例中風后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2組患者均采取同樣的基礎治療手段,其中觀察組40例患者采取董氏奇穴聯合康復訓練的治療方式,對照組40例患者則采取單一的康復訓練方法,持續治療4周后,對患者的運動能力(FMA)、活動能力(BI)、痙攣程度(MAS)指標進行分別對比。結果 2組患者治療前的量表評分無較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BI評分(67.54±21.49)分,對照組的評分為(53.48±20.15)分;觀察組的FMA評分(24.23±7.95)分,對照組的評分為(18.19±7.16)分,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董氏奇穴與康復訓練方法的聯合應用可明顯改善患者的下肢痙攣現象,同時可顯著提升其運動能力和活動能力。
關鍵詞:董氏奇穴;康復訓練;中風;下肢痙攣;偏癱
中圖分類號:R743.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1)03-0064-03
中風也稱腦卒中,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兩種,是一種大腦細胞和組織壞死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為突發性的暈厥、半身麻木和口齒不清等。臨床治療中顯示,中風具備致死率、致殘率和發病率高的特性,有超出80%的中風患者均會留下肢體功能障礙和偏癱等后遺癥[1]。中風患者不僅患者本人生活不便、壓抑痛苦、自尊受挫,也會給其他家庭成員帶來經濟、心理上的負擔。其中,以痙攣性偏癱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最為突出,且此類后遺癥的治愈率較低,已經成為現階段中風后康復治療中需要面臨的難點問題。針灸作為中醫學中的常用治療手段之一,在治療中風后遺癥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尤其是具備見效快、價格低的特性備受患者的歡迎。但根據針灸方法的不同,所產生的治療效果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董氏奇穴針灸法在傳統針灸療法的基礎上做出了創新,相對來說治療效果顯著。此外,在中風后康復治療中,康復訓練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為了研究康復訓練與董氏奇穴療法的治療效果,本院隨機選取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療效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與研究的對象均為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進入本院接受治療的中風后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選取80例患者進行研究,根據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將其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齡57~70歲,平均年齡為(65.79±1.25)歲;病程46~87 d,平均病程為(69.47±13.85)d;缺血性腦卒中34例,出血性腦卒中6例。治療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59~68歲,平均年齡(64.68±1.79)歲;病程43~89 d,平均病程為(67.39±14.91)d;缺血性腦卒中35例,出血性腦卒中5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 董氏奇穴:患者取側臥體位,取木火穴刺入0.5寸,待得氣后持續留針,留針時長應控制在10 min以內,同時,指導患者活動肢體,對于部分肢體活動能力喪失的患者可在醫師的輔助作用下完成被動運動。待針取出后,指導患者呈仰臥體位,由腎關穴刺入2寸,先將針刺入健側的腎關穴,再刺入偏癱側的腎關穴。在靈骨穴和重仙穴部位同時刺入2寸,再由足三重穴的三個穴位同時下針,除木火穴之外,其他穴位均應持續留針30 min,但應每間隔5 min做1次行針處理[2-3]。
康復訓練:根據《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的康復訓練指導內容,可對患者的痙攣肌進行持續牽拉。此外,也可行關節松動術,使其痙攣肌得到松弛??祻陀柧殨r間,應控制45 min以內為宜,具體可根據患者的肢體狀況對訓練時間做出調整[3]。
1.2.2 對照組 采取單一的康復訓練治療手段,主要訓練方法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將FMA量表、BI量表和MAS量表作為評分標準,對患者的運動功能、活動能力和痙攣程度給出評分,評分越高治療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版本為SPSS 23.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x2±s)表示,利用χ2與t檢驗,P<0.05視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的痙攣程度比較 MAS評分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前的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痙攣等級為0級的有8例,而對照組僅有1例;觀察組痙攣等級為1級的有15例,對照組僅有7例;觀察組痙攣等級為2級的有6例,對照組有9例,2組數據的差異明顯(P<0.05)。
2.2 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活動能力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的B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BI評分為(67.54±21.49)分,對照組的評分為(53.48±20.15)分,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2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的FM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FMA評分為(24.23±7.95)分,對照組的評分為(18.19±7.16)分,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在流行病學的研究中顯示,腦卒中的致死率居于首位,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的患者有200萬之多,其增加速率已經高達8.7%,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顯偏高[5]。相關學者通過樣本調查研究得出,40~60歲的男性人群發病幾率偏高,其發病率在65%左右,其中大部分病患均為具有不良生活史和肥胖癥狀的人群。痙攣性偏癱屬于中風后的常見后遺癥之一,因其恢復難度較大,備受臨床研究人員的關注[6]。為了探究中風后下肢痙攣性偏癱的臨床治療對策,相關學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提出董氏奇穴療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下肢痙攣作用,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諸多臨床醫學實踐顯示,因董氏奇穴療法對于治療中風后下肢痙攣性偏癱具有極好的作用,其選穴合理,針刺力度得當,可對患者雙側的高位中樞和下行系統帶來刺激影響,通過針刺刺激使肢體功能得以恢復。董氏奇穴為山東平度市董景昌先生家傳,據考證系漢代膠東王室所傳醫學體系的一個針法分支,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現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火穴為治療半身不遂特效穴,中風與風(木)痰(火)關系最密切,陽經皆上至于頭,陰經僅肝(木)心(火)兩條陰經上行至頭,肝風(肝陽上亢——腦出血)與痰火(痰迷心竅——血管栓塞腦栓塞)為引起中風主因。本穴為木火,治療與風(木)痰(火)有關。腎關穴為治療腎虧之第一要穴,即可補肝腎,強筋骨,又可通經活絡。靈骨穴與重仙穴相通,可治手指拘攣不伸,足三重有祛風化痰之功效,可治療中風后癥狀。諸穴配伍,可祛風化痰,? 改善肢體運動。
另外,康復訓練手段也可通過鍛煉患者的肢體功能和促進腦部運動功能重組來改善患者肢體偏癱的狀態[7-8]。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前的量表評分無較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BI評分為(67.54±21.49)分,對照組的評分為(53.48±20.15)分;觀察組的FMA評分為(24.23±7.95)分,對照組的評分為(18.19±7.16)分,2組數據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中風后下肢痙攣性偏癱治療中董氏奇穴以及康復訓練手段的聯合應用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運動功能。
參考文獻:
[1]何龍.針灸聯合康復訓練和單純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23):91-92.
[2]劉衛星.針刺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遺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20,42(7):712-715.
[3]羅翠萍.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20,39(6):110-111.
[4]王藝靜,林海波,鐘淑芬,等.董氏奇穴臨床應用概況[J].河南中醫,2020,40(6):964-968.
[5]方穎,李勁,楊暢.靳三針對中風后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痙攣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9,35(3):19-22.
[6]李智,錢珊,王福慶,等.針刺拔罐董氏奇穴治療中風后恢復期單側下肢肌張力增高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8,34(12):14-17.
[7]鄭約保.董氏奇穴配合運氣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研究[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11):7-9.
[8]黃翠立,殷玉鵬,梁靜,等.痙攣性偏癱患者聯合采用巨刺法與康復訓練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4):150-152.
(收稿日期: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