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麗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描寫和議論,還要在作文之中插入學生對事物的思考,將學生的感情融入作文表達之中。因此,善于思考、精于表達的寫作對孩子們的要求比較高,要讓他們將自己的感悟通過作文的方式表達出來,訓練學生寫出有思想、有內涵的文章。
一、構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氛圍
在作文教學之中,教師往往忽略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想象能力的訓練,而給學生一個不切實際或不符合他們年齡段的題目和主題,讓他們進行寫作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都被忽視,不能切實培養他們對事物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要想培養這些能力,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上課思維和模式,經常性地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發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觀察身邊的事物,并能夠對其內在邏輯性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例如許多教師喜歡讓學生寫一些比較大的話題,而由于小學生的思想內涵還比較膚淺,并不足以寫下例如“建設祖國”“四季歡歌”這種比較大的題目,而應選擇一些符合生活實際的作文題目,讓他們進行練習,例如“暑假中的一件事”“我最敬佩的人”等貼近孩子們日常生活的題目,讓他們知道寫什么、該怎么寫。同時要讓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思考,可以充分發揮小組之間合作的優勢,和小伙伴們交流互動,增加作文的趣味性和邏輯性。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積累習慣
很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最頭痛的事情,在于沒有足夠的語言文字積累,進而導致作文內容的空洞和膚淺。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年齡較小,沒有足夠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積累,從而導致在作文過程中想寫一段話,或想表達某種意思,但沒有足夠的語言詞匯去運用。作文好比大廈,必須有足夠的磚瓦才能平地起高樓。因此,培養學生積極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和水平非常重要。在小學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多閱讀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籍,吟誦優秀傳統詩詞篇章,培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閱讀古典詩詞的能力,豐富學生們的基礎文化知識。還可以與學生家長相互交流,列出適合學生閱讀的書單,讓孩子們在空閑時間進行閱讀學習,家長陪讀或監督,在融洽的閱讀氛圍中學到知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除此之外,學生要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優美段落、語句進行摘抄,寫下讀書筆記,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寫在筆記中,切實提高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為寫作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將習作融入生活
孩子們獲取知識的途徑絕不局限于學校和課本,因為老師和課本教授的知識都是間接性的,而只有真正讓學生走進生活,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才能從根本上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自己去發現天地之中蘊含的無窮知識。孩子們親身體驗、實踐、思考而獲得的知識,將對學生有終身的幫助。例如,小學中經常會有一些描寫景物或動物的作文題目,然而城市中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與自然與動物有密切的接觸,他們的觀感和知識往往是從課本和電視之中得來的,沒有自己直觀的感受。學校可以組織一些郊游活動,參觀動物園、植物園,讓孩子們對自然萬物有真正的觀察和接觸,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才能夠真正將作文寫好。例如,小學統編版教材中有一篇《珍珠鳥》,朋友送了作者一對珍珠鳥,故事由此展開,描寫了一對珍珠鳥可愛的外貌和有趣的生活,刻畫得非常細膩,生動有趣。要想讓學生們也能達到相近的寫作效果,就必須對生活、對事物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高年級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將為他們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為他們的人生之路做好鋪墊。廣大語文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思路和方法,讓學生們愛上學習,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勤于觀察和思考,對自然事物有自己的想法,多讀書動腦,記讀書筆記,進行廣泛的閱讀積累;融入自然之中,去寫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作文話題,切實培養綜合能力,為人生之路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