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細讀課文,深入領悟”是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課堂模式的第三環節,如何在課堂上細讀課文,深入領悟?本文分別從把握細節描寫細讀、引導咬文嚼字細讀、注重語境語氣細讀、活躍思維想開細讀四方面進行闡述探討。
【關鍵詞】細讀;細節描寫;咬文嚼字;語境語氣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7-0082-02
【本文著錄格式】曾招霞.細讀課文,深入領悟——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課堂模式初探[J].課外語文,2021,20(07):82-83.
肖復興老師說過:“細讀,鍛煉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文字背后的細微之處。”在中高年級的語文課堂,讀書,非常重要,沒有讀書聲的課堂是不完美的課堂。而細讀,就是深入領悟的重要手段。
鐘麗玲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提出第二、三學段圓融語文“五環節”閱讀教學課堂模式:“明確目標,激趣導學—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細讀課文,深入領悟—品讀美讀,積累運用—達標小結,促進發展。”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閱讀技能,而我們經過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后,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素材積累之后,安排細讀來感悟課文是體會中心的最好方法。本文就第三環節“細讀課文,深入領悟”進行探討。
一、把握細節描寫細讀
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提煉梳理,體會感悟,就要把握細節描寫,品味細節描寫的妙處。我們看看課文,凡是寫得生動形象、出神入化的,都離不開細節描寫。細節描寫就是課文的靈魂之處。我們就可以把握這樣的一個細節描寫,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深入細讀,進而理解、體會課文中心。
《匆匆》一文作者朱自清就是將抽象的時光流逝形象化,用生活中的細節描寫替代空洞的議論,我們可以通過細讀來體會。作者把自己的“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和浩瀚無比的大海作對比,突出自己的日子的流逝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那樣無聲無息。這個比喻新奇,細膩。我讓學生反復細讀這句話,讓學生在細讀中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時光的匆匆流逝。學生要體會時光流逝的匆匆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時光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我們可以再次細讀朱自清先生描寫的具體的生活細節來感受。在第3自然段中,我和學生一起品讀“太陽他有腳呀,輕輕悄悄地挪移”,體會作者將抽象的時光形象化,讓學生切身感受時光的流逝。再結合課文描寫的洗手、吃飯、默思時,時間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過”、悄聲地“溜走”、急速地“閃過”等情形,在細讀中感受朱自清先生把時間的流逝通過具體、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對比自己的真實生活,讓學生恍然大悟:洗手、吃飯、睡覺這些事如此尋常,我們不會察覺、甚至會淡忘,但時光卻真實的流逝的匆匆了。
再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時,我也是注重引導學生把握細節描寫來細讀。全詩只有四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是描寫了四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一是烏云密布圖;二是大雨傾盆圖;三是風起云散圖;四是水天一色圖。如何感受詩句描繪的畫面?我引導學生把握住詩人詩句描寫中的細節來體會,來想象。“黑云翻墨未遮山”,從描寫“黑云如翻墨”來體會暴雨欲來的畫面,而一個“未”字的細節描寫卻透露出什么信息?學生通過細讀,從一個“未”字體會到了天氣變化之快:黑云未遮山,已經“白雨跳珠亂入船”,從細讀中感受到天氣變化之快。學生有了第一次我引導細節細讀的經驗,馬上再次細讀古詩,讀后分享:我從“跳珠”這個“跳”的動作描寫感受到了暴雨之大。另一個學生也接著說:我從“亂入船”中“亂”這個細節描寫中感受到了雨點之急,我讀著讀著,仿佛就看到了大雨噼里啪啦落下,濺入船艙的情景。
在老師引導學生細讀詩句的情況下,學生讀著讀著,就理解了詩句的意思,感受到了詩句描繪的畫面,甚至想到詩句之外去了。真是細讀出真知呀!可見把握細節描寫讀書的重要性。
二、引導咬文嚼字細讀
我們在讀整篇課文、整段文字時,有時候一下子很難理解完整的意義或者一下子很難體會作者深層的意義。我們可以探究句子中的重點詞語的基本意義,再借助基本意義來理解體會深層意義。如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一文中“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的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生1:我體會到作者的心情不好。生2:我體會到作者的失望。師:你從哪里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失望?生1:我從“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和作者“一聲不吭”體會到。生2:我覺得還可以從“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體會到作者的絕望。師:說得非常好。(出示“一聲不吭”“沉郁”“縹緲”)我也同意,我們看看這幾個詞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能表現出作者的傷心失望。生:(查閱詞典后)“一聲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語,一句話也沒有說過。“沉郁”,意思是低沉郁悶。“縹緲”,意思是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形容空虛渺茫。師:你從這些詞語可以體會到什么?生:能體會到作者隨著希望一點點破滅,沉浸在傷心失望之中。師:我們再次細讀這句話,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句子中作者“一聲不吭”,隨著光線“沉郁”下去,越來越“縹緲”,實際上是寫作者的心情越來越沮喪,越來越失望甚至是絕望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理解這幾個詞語以后再進一步通過細讀理解感受作者的心情。
三、注重語境語氣細讀
細讀課文,不僅要關注課文內容,也要注重關注其表達形式和語句語氣,同樣一句話,因為語氣不同所表達的信息就不同。同樣一句話,因為上下文不同,出于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思也不同。我們在細讀中感受語境不同的語氣是一件很細致的步驟。我們能不能體會一個詞語、一個句子所表達的語氣是陳述的還是疑問的,是平靜的還是興奮的,是詼諧的還是嚴肅的,會直接影響到教師是否真正明白文本傳達的意思和內涵。
《十六年前的回憶》描寫當“我”看見父親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入到火爐燒掉時問為什么要燒掉,待了一會兒,父親才回答:“不要了就燒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我帶學生品讀這句話時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思考:為什么父親會“待了一會兒”才回答,為什么這次“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學生就會去思考去體會去討論,老師適時介紹當時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體會是因為當時的局勢非常嚴重,這個時候不是跟孩子談心聊天的好時機,而且像防止革命書籍和文件落到敵人手中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幾句話跟孩子說得清楚的。所以父親含糊回答的一句話我們細讀之下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同志對革命的敏銳和忠誠。
再如母親勸他離開北京,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學生讀這句話后能理解父親說這句話想表達的是不愿意離開北京。這時再引導學生體會“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和“我哪能離開呢”這兩句話不同的句式。前一句是陳述句,我們要讀出父親強調“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事實;后一句是反問句,運用這一句式更能傳遞某種情感,我們要讀出父親不想離開北京的意愿。整句通過細讀可以體會到李大釗同志把革命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四、活躍思維想開細讀
閱讀文章,講究細讀。而細讀文章需要我們活躍思維,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這樣就可以深化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我們可以在細讀文章時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如閱讀《草原》,當我們讀到蒙漢兩族人民相聚在一起聯歡的內容,可以聯想到自己在生活中與親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比如過年回老家團聚、與分別一年的老同學相聚,回憶自己當時與親人、與同學見面相聚的激動、喜悅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加深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細讀文章我們還可以從課文內容聯想到更多。如《丁香結》一文中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我們在細讀這句話時,可以聯想到當我們遇到人生中不順心的事情時,既要有平和的心態去坦然面對,也要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從賞花到悟花,我們在活躍思維想開來細讀,就理解了作者的深層表達的意思。我還可以在讓學生細讀課文之后繼續啟發想開:你還知道其他哪些有象征意義的植物?比如竹子、菊花、青松、小草等,這些植物象征著什么?從這些植物你能想到怎樣的人生追求?這樣活躍學生的思維想開細讀,就更能在理解課文上事半功倍了。
總之,我們在閱讀課堂上要把握好細讀的方式方法,體會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達成圓融語文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章燕君.于細微之處抓閱讀——談談小學閱讀教學的節點把握[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0(9).
[2]張瑛,林宣龍.咬文嚼字,見微知著——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的若干方法[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5(12).
[3]朱萍.于細微處見精神——也談“文本細讀”[J]. 江蘇教育,2009(3).
作者簡介:曾招霞,女,1982年生,廣東五華人,本科,小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