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作文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文字綜合運用能力的表現,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很多學生提到作文就頭疼,普遍反映“無事可寫,無話可說”,這也是作文教學需要解決的兩個重要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新課標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見觀察的重要性。只有細心的觀察,才能寫出內容充實生動的文章。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關鍵是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觀察。例如,寫人的文章,在描寫一個人的肖像時,很多學生都這樣寫:“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張櫻桃小嘴”“烏黑的頭發”等等,千人一面。針對這一現象,我開展了《猜猜他(她)是誰》活動。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到講臺前說出某個學生的特征,讓全班學生猜,比一比誰說得準確。這一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在習作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無話可說。很多學生提筆似有千斤重,抓耳撓腮,一句話也寫不出來。似乎學了很多好詞佳句,卻不會用,習作內容空洞乏味。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1.背誦古詩詞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燦爛的歷史文化,文人志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我充分利用早自習、黑板報等,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誦讀”“美文欣賞”等活動,或在組內交流分享,或在班級我讀你聽,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2.每周一節閱讀課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我每周拿出一節課,帶領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科普讀物,中國的、外國的,內容不限,體裁不限。讀書的同時,我要求學生做好筆記,把優美的詞句摘錄下來,達到背誦的地步。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評價,提高運用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僅憑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有的學生憑著興趣,走馬觀花地讀;有的則讀了卻不懂得積累,運用到習作中的寥寥無幾,這樣的閱讀收效甚微。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好,更要有收獲。作為讀書的指導者,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逐字逐句精讀細品,可以增強修養,提高能力;快讀略讀提高效率,可以獲取更多信息;批注閱讀圈圈畫畫,可以讀出問題,讀出感悟。無論哪種方法,都需要在長期的閱讀中去實踐,才能讀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3.指導學生寫日記
很多學生作文時無事可寫,其實,他們忽略了身邊的小事。因此,我指導學生,每天睡前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回憶一遍,把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詳細寫下來,并寫出自己的感受,把寫日記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就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他們再也不會覺得無事可寫了。
三、引導學生學會修改作文
以往的作文,都是老師批改后給學生一個評價,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對給出的評價似懂非懂,效果不佳。現在,我們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引導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學中,也必須認識到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思維,作為老師,我們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學會“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所以,在作文課上,我把作文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批、互批,學生們斟詞酌句,興致盎然,還真有點老師的味道。在作文講評時,還注意抓兩頭帶中間。每次作文,對于特別優秀的,我都要打印出來,放到教室里,既可以讓作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也能起到范文的作用。對于問題比較典型的,也要打印,全班批閱,幫助學生共同提高。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讀書,多練筆,相信學生會樂于寫作,從而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