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玉

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絞盡腦汁,替他們設定人生目標、安排一日活動,覺得孩子離開呵護和安排,就無法照顧自己,也無法取得成功。孩子只需按部就班,在督促中朝著既定目標努力。這樣的“清單式童年”,讓孩子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當家長按照自認為理想的方式幫孩子規劃好人生,孩子就失去了自主性。雞蛋從內打破是成長,從外打破是食物。成長的內驅力,才是不會枯竭的生命發展動力。那么內驅力的定義是什么?它的關鍵要素有哪些?忽視培養內驅力將給孩子的成長和終身發展帶來哪些負面影響?讓我們一起聽聽專家的解讀。
動機是推動個體活動的直接力量,是個體實現生活目標和職業生涯目標的源動力。在動機支配行動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個體會建立起自信心和自尊心。
丹尼爾·平克在《內在動機:關于人類激勵因素的驚人真相》一書中指出,試圖利用外部獎賞或懲罰威脅來激勵兒童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孩子表現優異的秘密在于激發、保持和發展其內在動機。從學術上來講,內在動機是指個體為了獲得某種內在獎勵(如好奇心、樂趣、自信心、成就感等)而從事某項活動,既不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也不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只是單純地享受從事某項活動所帶來的樂趣,或者把某項活動視為一種探索世界、學習知識和發揮個人潛能的機會。通俗理解,就是人們常說的“內驅力”。綜合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內驅力通常由以下三要素構成:自主感,希望由自己來主導個人的生活;歸屬感,促成和諧、信任和協作的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勝任感,個人有足夠的能力把事情做好,能夠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家長希望孩子主動學習,卻往往在日常教導中,存在著打擊孩子積極性、主動性的行為,且不自知。以下在養育過程中常見的錯誤,家長們要留意。
錯誤1:以強權和高壓讓孩子服從
家長不正確影響孩子行為的方式有三種最為常見。其一,強權要求。動用懲罰、收回特權等威脅手段讓孩子屈從。其二,撤回關愛。根據孩子的行為來決定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其三,強加價值觀。以自己的價值觀培養、要求孩子,卻不解釋緣由。孩子不理解家長看重某些行為的原因,無法將這些價值觀內化并付諸行動。
以制定家規為例,沒有人喜歡無力感,或者對自己的生活沒有話語權。如果孩子沒有參與制定家規,卻被要求遵守就會非常抵觸。即使在強權要求、撤回關愛等手段下遵從,這種守規也只是家長在場時的表象,孩子不會長期維系這些規則。當換一種形式,親子雙方共同商討制定,家長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孩子用自己認可的價值觀來規范個人行為時,他們才有守規的動力。價值觀引導作為能夠持久影響孩子的教養模式,能讓他們將自己塑造得更加理想。
錯誤2:通過物質獎勵驅動行為
獎勵和懲罰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弊大于利。例如,為了讓孩子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家長承諾獎勵100元。首次嘗試這樣的做法時,家長會發現孩子確實比以前努力了。但幾周后,孩子的學習動力就會開始下降,甚至會抱怨努力的價值遠不止100元。家長一旦撤銷獎賞,孩子的動力便蕩然無存。另外,外部獎賞還可能催生“過度合理化效應”,孩子做事的內驅力會因為外部獎勵的影響而被削弱,讓出于個人興趣去做的事情,變成了“工作”。
錯誤3:片面強調成績的重要性
強調成績的重要性可以激勵孩子學習,但無法使其成為終身學習者。學習不只是為了取得好成績,也是一種享受的過程,只有體驗到這一點,孩子才能擁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家長應向孩子傳遞一種觀念:人生的成功并非由成績的高低來定義,而是看能否掌握并利用所學所知,讓自己和他人變得更好。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通過輔導低年級孩子感受利用所學所知幫助他人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增強學習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不止步于當下的成績,不斷超越自己。成績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通過體育活動提高運動能力,通過游戲和聚會提升社交能力,這些對他們同樣重要。家長不可認為愛好和業余活動是浪費時間并加以阻攔,否則會破壞親子關系。
錯誤4:事無巨細地監管
事無巨細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會剝奪孩子的自主體驗。當孩子失去自主選擇的機會,他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家長制定的目標上,無暇思考個人目標。只有讓孩子自己規劃個人活動,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才能變得成熟。獨立、有組織能力、能夠對自己負責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在培養獨立性的時候,家長要讓孩子知道,當他需要支持的時候,家長一直都在。
錯誤5:缺乏“學習型”家庭文化氛圍
孩子是觀察型的學習者,家庭文化氛圍會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學習來說,身教勝于言傳。在學習型的家庭文化氛圍中,看到家長熱愛學習,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當家長展現出終身學習的樂趣,孩子也會意識到學習的價值不只局限于取得優異的成績。
錯誤6:忽視或否認孩子的努力
許多家長在孩子取得不錯的成績后,沒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而是不斷告訴孩子應該更專注、更努力。這會讓孩子覺得無論怎樣都無法得到贊許,進而喪失行為動機,甚至認為自己無能。孩子很在意家長的看法,因此,無論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當家長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和積極態度,就要認可他們的努力。這樣,孩子將會產生更持久和更強大的自主性。
錯誤7:忽略不良行為產生的根源
家長通常只關注孩子的壞習慣或不良行為本身,卻沒有深挖產生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問題行為的產生通常有兩個緣由。一是孩子在學業方面屢遭失敗,產生習得性無助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破罐破摔放棄努力。為此,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二是家長平時很少與孩子溝通,只有做錯事時才給予關注,孩子為獲得重視而故意做錯事。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平時要多以平和、平等的心態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及時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失敗的教訓,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不斷增強克服困難和應對挫敗感的信心與毅力。
工作壓力大,生活忙碌,家長難免會在教養方式上犯錯,導致孩子失去學習動力。家長為此深感內疚和不安,不如找出自己的錯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制定補救計劃。為了讓計劃可行、有針對性,家長可以重點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如何著手激勵孩子?為了達到最佳激勵效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如何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實施補救計劃,將改善親子關系,家長也能看到孩子的真正轉變。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部)
責任編輯:張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