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華
學前兒童的學習既發生在正式教育情境中,也發生在非正式教育情境(如場館)中。場館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其教育功能逐漸超越收藏、研究等傳統場館職能,受到政府和公眾的認可。2015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明確提出場館的教育功能占首要地位,并鼓勵場館與學校等教育機構合作。2020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公開征求意見。《草案》明確了學前教育的性質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強調“全社會應當為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指出“公共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當提供適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公益性教育服務,按照有關規定對學前兒童免費或者優惠開放”。該條款一方面體現了學前教育途徑日趨多元化,強調將學前兒童的教育拓展到更廣泛的社會中;另一方面認可了場館的社會教育職能,鼓勵場館為學前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項目。
目前,我國的兒童場館教育剛剛起步,兒童場館的數量非常有限,要更好地拓展場館的教育功能,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建設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內容
內容建設的質量直接決定了場館創造的學習環境質量以及參觀者的體驗質量。目前,許多場館的主要受眾不是兒童,結合兒童年齡特點組織教育活動的場館數量非常有限。建設適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場館內容主要有兩種途徑。
途徑之一是在傳統場館中為學前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如設置兒童展區、展項或提供兒童教育項目。成人參觀博物館主要是看展覽、聽講解,而兒童在場館中的學習是一種基于真實情境的、具有教育價值的非正式學習。適合兒童的展項或教育項目的設計需要具有高互動性和探索性,讓兒童有機會自由探索、觀察、操作、試驗,并以多種方式獲得更多的感官體驗。
途徑之二是建立兒童場館。作為一種新型的場館,兒童場館是專門為兒童創設的探索空間和學習環境。目前,我國兒童場館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數量有限,但實踐和研究領域都已經對這一新生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做了一些有價值的嘗試與探索?,F階段還需要進一步厘清兒童場館的功能定位、服務質量、管理體制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也需要專業力量的介入,通過共享實踐、共同反思的過程提升實踐者的專業能力,更好地挖掘場館教育資源,為學前兒童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
與家庭、幼兒園形成合力
場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需要與家庭、幼兒園形成合力,以多元的形式為學前兒童提供教育資源。學前兒童是一類較為特殊的觀眾群體,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參觀。家長對參觀博物館的理念與態度、家長在參觀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對兒童的場館體驗有很大影響。按照家長在場館參觀過程中參與程度從低到高,可以區分出六種角色:不參與者(離場或在場但對游戲不關注,未與兒童進行言語或動作等形式的互動)、旁觀看護者(觀看兒童游戲,關注兒童生理需求)、攝影記錄者(觀看兒童游戲,為兒童的活動攝影)、共同游戲者(協助兒童的游戲,通過游戲進行自我表達)、游戲帶頭人(主導游戲)和教導者(示范性操作,發起非游戲性的互動)。家長需要根據兒童的興趣與狀態、展項的難度等靈活調整自己的角色,在剛接觸到展項時提供更多支持與指導,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轉變為共同游戲者的角色,直到最后完全退回旁觀看護者的角色,為兒童提供動態的、“支架式”的指導。要更好地開展兒童場館教育實踐,場館需要通過媒體宣傳、設計親子游戲、提供家長支持策略等形式轉變家長的觀念,鼓勵、引導家長適度而有效地參與到兒童的場館參觀過程中來,充分利用場館展品支持兒童開展有意義的探索活動。
場館與幼兒園的合作能夠擴展原有的教育場域,豐富課程資源,融入新的教育方式,帶入新的教育主體。關于場館與幼兒園的合作主要有三種視角。視角一是把館園合作作為場館教育職能的拓展與外延。場館把學前兒童作為目標參觀者,并針對學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需要設計、運營場館教育項目。視角二強調園所在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場館只是作為正式教育的補充資源。視角三強調場館和幼兒園的雙主體性。館園合作是在場館教育活動和機構正式教育活動之間建立邊界實踐,雙方需要達成一致的教育目標,并基于該目標協調雙方的人員與活動方案,共同設計并執行教育項目。目前我國場館與幼兒園的合作處于起步階段,關于館園合作的本質、目標、載體、條件等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亟待完善。同時,原有的館園雙邊合作應拓展為場館、幼兒園、大學、政府的多邊合作,增強合作的專業度和有序性,增強保障合作的條件。
科學定位、精準服務、促進可持續發展
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美術館、海洋館、動植物園等場館作為社會文化機構,具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承擔著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大責任。2008年,中宣部、財政部、原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于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通知》,確立了我國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基本原則和相關制度機制。博物館免費開放是為了擴大博物館公共服務的受眾范圍,最大程度彰顯博物館的公益性。《草案》指出公共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學前兒童免費或者優惠開放,旨在降低兒童和家庭對場館的使用門檻,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分配均衡。
我國的博物館多屬于政府舉辦的事業單位。隨著博物館的公共性、公益性地位日益突出,媒介性越來越強,教育功能越來越重要,這種情況下,若要兒童和家庭從博物館運營中獲得實質性的優質服務和收獲,關鍵在于展覽的品質和教育服務項目的質量。不同場館的受眾不同,來自各界的期望也不完全一樣。促進博物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重點是要分析公眾文化訴求,科學定位,鼓勵不同場館特色化發展,關注內容,提升服務質量,精準提供兒童和家庭所需要的文化與教育服務。
總之,《草案》對場館教育職能的認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的資源意識。進一步厘清并解決阻礙場館教育職能發揮的問題,能夠有效地拓展教育空間,充盈教育內涵,助力學前教育。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系)】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