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賦權視角下民族旅游社區精英權力流動研究

2021-04-06 04:40:50李亞娟羅雯婷王靚張祥
旅游學刊 2021年3期

李亞娟 羅雯婷 王靚 張祥

[摘? ? 要]民族旅游社區精英群體間的權力資本互動直接決定著社區的治理方向和效果。該研究以貴州省黔東南州3個有著不同旅游發展特征的民族社區為例,構建了賦權視角下精英權力流動的分析框架,基于4類精英權力資本的異質性,探究在權力合作、權力支配、權力共有、權力激勵4種賦權方式下的精英權力之間的互動關系和流動特征。研究發現:知識權力資本與文化權力資本的穩定性、經濟權力資本的流動性、政治權力資本的限制性以及社會權力資本的基礎性決定了不同的賦權方式;精英群體通過4種賦權方式實現了精英權力資本之間的流動,呈現出不同的賦權效果;民族旅游社區精英在不同的賦權方式下實現了新精英階層的崛起、精英的轉型和重構。

[關鍵詞]民族旅游;社區精英;賦權;權力資本;權力流動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1)03-0083-12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3.011

引言

社區精英是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治理的實際參與者[1],作為社區中比一般成員擁有更多權力資本的特殊成員,社區精英對社區的管理和決策具有較大影響[2]。各界學者已積累了一定的關于鄉村社區精英的研究成果,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傳統社會的精英角色定位[3]、精英群體的權力結構[4]、精英的流動過程與影響因素(包括城鎮化背景下的流失[5]、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回歸與再造[6]、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流動障礙[7])等,肯定了社區精英在鄉村治理和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作用[4,6]。隨著鄉村旅游、民族旅游的發展以及旅游扶貧政策的落地,旅游情境下的精英(新鄉賢)研究逐漸興起,已有成果主要圍繞兩方面內容展開:一是精英群體對社區旅游發展的影響,既包括有利于遺產保護、促進社區產業轉型的積極影響[8-9],也包括精英權利分配不均、外來精英遷入的現象對社區的利益分配和旅游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10-11];二是旅游發展對精英的影響,如在旅游業影響下的個案成長[12]、精英群體的形成與流動[13-14]。

已有研究發現,權力的概念對于理解精英在民族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在政治領域(例如,在政府機構中),權力常被視為國家授予或保障的一種決策權[15]。此外,由于人們極少將日常行為視為政治行為,“日常政治(everyday politics)”的概念被提出用來描述人與其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16]。這些互動關系導致利益相關者根據他們在互動過程中的真實體驗,利用掌握的權力資本進行角色定位[17],從而促成了在政治和非政治領域高度多變的互動關系。分析旅游驅動下社區居民的日常政治行為是識別精英群體以及研究精英權力最常見的思路之一[18-20]。已有的關于鄉村社區旅游與權力的研究主要圍繞利益相關群體展開,涉及基于主客凝視視角或多元凝視視角分析其權力關系(包括旅游者與社區成員[21]、社區成員與政府企業間[22]、社區成員間[23])、權力-利益互動關系[24]、社區旅游賦權和去權[25]等問題,這些問題無疑影響著社區內外部權力結構的變化[23],進而影響著社區的利益分配,關系著社區矛盾的治理[23-24]。

綜上,當前關于民族社區精英的研究多以參與民族旅游的某一類精英群體為研究對象,如經濟精英[13]、傳統精英[19]等,重點關注旅游驅動下本土精英的成長過程及其對鄉村治理的作用,忽視了不同類型本土精英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和權力構成,且對精英權力配置和權力流動方面的闡釋深度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個具有不同旅游發展特征的民族社區為例,基于賦權理論識別民族旅游社區精英的權力資本類型和特征,從權力資本流動視角分析社區精英的賦權方式以及賦權結果,以期豐富民族旅游研究中有關精英權力流動的理論研究,探究民族旅游發展對本土社區精英群體的影響及其對民族社區綜合治理的意義。

1 研究回顧與理論框架

1.1 賦權理論

賦權理論為理解旅游驅動下精英的崛起與作用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已有研究從經濟、心理、社會、政治和法律賦權的角度進行探討[25-26],側重于地方層面旅游決策參與的權力關系[15]。但涉及誰被賦權、誰沒有被賦權以及怎么賦權時,分析就變得很復雜。一方面,在社區旅游或民族旅游背景下,精英的崛起取決于個人資本、社會政治和環境因素間復雜的相互作用[27]。另一方面,由于在開展旅游活動時存在權力失衡問題以及在如何解決這些失衡問題上缺乏共識,因此很難確定精英是否參與以及如何真正參與社區活動[28]。這種情況在政府主導的旅游發展語境下尤為突出[29]。同時,在文化驅動下,對掌權者的尊重可能會導致(或迫使)民族旅游社區的居民接受并且鼓勵在他們中間形成精英。

在此背景下,人力資本與政治定位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相對弱勢的利益相關者(具有較少政治關系的人)在交換過程中會因他人的操作而失去權力[30]。這種脅迫會引發弱勢群體的逃避和抵制行為,導致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讓步或妥協[31]。人們內化出不滿足感、自卑感、與重要社會資源的隔絕感、政治權力的喪失感、經濟脆弱感和無助感的過程是去權的一種表現[32]。研究表明,這些過程通常會影響到普通的社區居民,他們有意或無意地服務于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如政府、企業、游客),使其從社區旅游系統中獲得了一定的利益[18,33]。此外,當居民在民族旅游中獲得的收益多于其他人時,會更加屈從于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29]。對社區旅游和民族旅游發展的批判性研究表明,即使是內生的旅游發展也傾向于由少數來自社區內部的強大精英來指導[34],這些精英的異質特性決定了精英的權力獲取和角色轉變。

賦權理論通常應用在權力擁有者對無權者或少權者的權力賦予過程,但已有研究也發現由于權力類型的不同,賦權過程發生在所有利益相關群體之間以及單個利益群體內部[33,36]。Rowlands總結出權力合作(power to)、權力支配(power over)、權力共有(power with)和權力激勵(power within)4種賦權方式來分析賦權過程[27,30,36](表1),幾乎涉及了所有利益相關群體,為分析精英群體內部以及精英與非精英群體之間的賦權過程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視角。目前的旅游研究已經涉及這些權力屬性,但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政府、企業和游客對社區居民的賦權[19,30]。本研究在旅游語境下探索本土社區精英群體如何在不同賦權方式下,通過權力資本流動來實現對社區居民的賦權以及促進精英間的權力流動。

1.2 精英與權力資本

“精英”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指一個階層中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動領域具有杰出能力和表現,因而在權力、聲望等方面占有優勢的一部分人[37]。古典精英理論重點圍繞政治精英展開,探討精英群體的政治性。20世紀50年代以后,精英民主理論發展起來,以Weber和Schumpeter為代表的學者,開始關注到除政治精英外的其他社會精英群體[38]。自此,精英理論便圍繞著不同類型精英群體與非精英群體之間的關系和流動展開。已有研究表明,權力代表著統治和規則[39],是區別精英與非精英的關鍵要素之一。不同精英群體與非精英群體之間往往圍繞權力的變化存在多種形式的關聯和流動,精英循環理論認為精英的流動是必然發生的,主要存在精英群體與非精英群體間的階層流動以及精英群體內的內部流動兩種形式[37]。為深入理解精英循環的路徑和方式,Khan提出了精英資本的概念,認為精英擁有經濟資本、政治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知識資本5種資本優勢,且能有效地轉化或開發資源以獲取和重構權力[40]。

國內學界對于鄉村精英的分類存在非體制精英、體制精英的“二分法”[2]和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傳統精英的“三分法”[12]。本研究在Khan精英資本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不同的權力資本優勢,以及已有研究對不同精英類型的研究基礎[11,13,18-19],將旅游社區精英分為政治精英、傳統精英、經濟精英和教育精英4類。政治精英是政府的行為主體,其主要受益于政治權力結構、話語和決策過程[41],擁有大量政治資本和社會資本,以村主任、村支書以及行政工作人員為代表;傳統精英被視為精神領袖,其與社區成員有著很強的社會聯系和文化價值觀,擁有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優勢,以“寨老”組織成員為代表;經濟精英是指擁有物質財富并通過雇傭等方式影響他人經濟機會的人,經濟資本是其最主要的權力資本,以旅游活動經營者為代表;教育精英通常是指受過較高教育或是從大城市返鄉的擁有較多經驗的人,即掌握知識資本優勢的人,以社區內的教師、醫生等擁有特殊技能和地位的群體為代表。

1.3 賦權視角下的精英權力流動分析框架

根據精英循環理論與已有研究發現:普通居民可以通過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以獲得權力資本并進入精英群體[12-13],掌握權力資本優勢的外來遷入者可能成為社區精英[5],社區精英可能去往城市而離開社區精英群體[6];精英可以將已掌握的資本優勢轉換為新的資本以獲取雙重身份或完成身份轉變[20]。因此,權力的變化與精英的流動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

利益相關者是民族旅游社區社會空間的生產者和社會關系的建構者[42],作為社區精英的主要構成部分,掌握著社區主要的權力資本。案例地社區旅游發展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社區居民、當地政府、外來商人、旅游企業和旅游者,他們合力推動著民族社區的旅游發展。微觀權力理論認為權力是一種流動的關系網絡[17],權力行使的目的是在交換中獲得利益和報酬[43]。從關系建立的基礎的視角可將社會關系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利益相關者間的社會關系影響著權力的分配與變化,即賦權方式,從而影響了社區精英的流動。基于以上理論基礎,本研究構建出旅游賦權視角下社區精英權力流動的理論框架(圖1),并基于本地居民來分析旅游發展下本地精英群體之間的權力關系與權力流動。

2 研究區域與研究方法

2.1 案例地概況

黔東南州位于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人口達347萬,有33個少數民族[44],其中,苗族和侗族人數約244萬人。自20世紀8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梯田景觀、亞熱帶氣候、保存完好的苗族吊腳樓和東鼓樓、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少數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成為該地區獨特的旅游資源。20世紀末,黔東南部分村寨被選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并開始進行旅游開發。此后,民族旅游蓬勃發展,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生計方式[18,31]。

本研究所選取的3個案例地具有不同的旅游開發程度和經營特征(表2)。A社區是其中面積最大、最發達的旅游社區,截至2018年年底,年游客量達606萬,年收入達49.9億元。B社區的游客較少,游客總數為18萬人,且大部分為一日游游客,2018年旅游收入為12.7億元。C社區是3個案例地中面積最小、名氣最小的社區,主要接待各類研究人員、攝影師、背包客,社區內僅有8家農家樂和3家餐館。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2013年以來對3個社區的田野調查,分析社區民族旅游發展對精英的影響,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深入訪談和參與式觀察的定性研究方法,加強了對所考慮現象、利益相關者、相關驅動力的理解[15]。2013—2016年,由兩名教師和兩名研究生組成的研究團隊進行實地調研,2017—2019年,通過QQ、微信和電話進行后續采訪和提問。

通過最大差異抽樣(如居住地位置)和分層抽樣(如是否從事旅游業相關工作)選取3個社區共66位當地居民為樣本,進一步對有代表性的29名社區成員進行深度訪談,并根據精英資本屬性將受訪者分類。對受訪者進行分類時考慮了受訪者的童年經歷、教育經歷、經濟狀況、生計方式、社會關系等一系列因素,使用編號代替真實姓名,以保持受訪者的匿名性。受訪精英按照“社區號+精英類型+受訪排序”方式進行編號,A、B、C是社區編號,P為政治精英,T為傳統精英,E為經濟精英,K為教育精英,R為普通居民(如AP-1表示A社區的受訪政治精英1)。

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深度訪談對象有19個。訪談對象包括由村級政府官員組成的政治精英(n=5)、由寨老組成的傳統精英(n=4)、由當地旅游企業主和從業人員組成的經濟精英(n=4)、以學校校長和教職員工為主的教育精英(n=4)以及普通居民(n=2)。對政治精英的訪談內容包括政策導向、決策和規劃以及旅游利益的分配。對其余訪談對象的訪談內容涵蓋了受訪者對旅游的態度、他們在新的民族旅游系統中的作用、社區管理結構、社會關系和生計方式。同時,對寨老、旅游從業人員、政府官員和村民的現場活動、態度和行為進行了觀察,并收集了與社區內旅游業發展有關的文件(如地方政府報告)。

3 研究結果

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民族旅游社區中的本土精英權力資本在4種賦權方式下發生著顯著的互動關系,表現出顯著的流動特征,促進了新精英權力的崛起、精英間沖突與協作以及權力的再生產,從而形成了民族旅游社區獨有的本土精英治理結構。

3.1 權力合作下的精英權力崛起

21世紀以來,旅游扶貧政策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全面落地,使旅游業成為一項兼具政治任務和商業活動的生計選擇,民族社區旅游開始發展。該階段,各級政府鼓勵居民參與旅游活動,旅游機會對每個居民來說相對平等,一些居民因具有一定的商業能力和服務意識而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他們向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飲等基礎服務,并將其作為一種附加的生計方式來補充或替代傳統的農耕生計方式。在此過程中,非精英群體的個人能力或自主選擇權得以提升,此時的賦權過程滿足權力合作的定義。

A社區于2007年成為政府重點主導開發的社區,扶持了大批本地居民參與旅游活動,涌現出了一批本地農家樂經營商戶,他們成為了第一批本土旅游精英。在旅游活動剛剛起步的C社區,一位受訪者描述了通過參與旅游活動而獲得經濟資本并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的過程:“我們在家門前經營燒烤攤,希望能在節慶的時候通過給旅游者提供食物而獲取報酬。我們村沒有好的飯店,我們也開不起飯店。對我們而言,經營燒烤攤是最好的賺錢方式。在旺季的時候我們可以賺不少,不用外出打工了。”(CE-1,2016年7月)與此同時,社區旅游的發展吸引了一些在大城市工作、學習的人歸鄉,他們利用自己在大城市里獲得的經驗參與到旅游活動中。B社區的受訪者表示:“我們在大城市工作時,這里的旅游活動才剛起步。我們村現在很出名,有很多旅游者到訪。我們不想在大城市為別人打工。因此,我們調查了大城市的酒店之后,用我們所有的錢在村里經營了一家農家樂。你看這些設施都是很現代化的,我相信游客會喜歡。”(BE-1,2016年7月)

此外,社區居民(非精英)還擁有了成為政治精英的機會。公務員考試或選調生考試是普通居民被賦予政治權力資本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旅游的發展,村級基層政府亟須旅游和管理相關專業的青年人才。一位A社區的居民大學畢業后通過了公務員考試,成了縣級旅游部門的工作人員,獲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力資本和社會地位,他說:“A社區是黔東南州一個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我們縣通過增加財政和人力資本來優先發展旅游業。我在這里工作了3年,我看到了我們家鄉的光明未來。”(AP-1,2014年4月)

由此可見,權力合作的賦權方式多出現在民族社區旅游發展初期,在旅游開發背景下,普通社區居民在權力合作的賦權方式下,通過借助知識資本、積累經濟資本、獲得政治資本獲取了權力與地位,正式參與到社區旅游開發活動中,進而實現從非精英群體向精英群體的階層流動。

3.2 權力支配下的精英權力沖突

賦權者在權力支配的賦權過程中加強了對被賦權者的控制,在旅游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A社區和B社區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政治精英對其他社區成員的控制。例如,由政府和企業所主導的旅游規劃為社區居民賦予了不同的權力資本。在具有獨特地理特征的A社區,《A社區綜合性修建性詳細規劃》(2007年)①根據海拔自低到高劃定了旅游核心區、旅游緩沖區和旅游外圍區。A社區共有210多家外來商戶和160多家本地商戶,外來商戶占比56%,其憑借雄厚財力和經營經驗,通過租賃旅游核心區居民的房屋進行旅游經營,使居住在旅游核心區的居民直接從旅游開發中受益,房租每年可達30萬元(AP-1,2014年4月;AP-2,2018年10月)。而居住在海拔較高的邊緣區和外圍區的居民若沒有政治權力、傳統地位、經濟基礎或教育背景等任何一種權力資本,便難以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擁有參與權和話語權,致使A社區居民參與和獲得收益呈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

隨著旅游開發程度的不斷提高,A社區的普通居民已無法直接參與到旅游工作中,若想獲得參與機會(如擁有一個賣食物或紀念品的攤位),只能在地方政府組織的抽簽中被選中,該抽簽方式還會決定攤位的具體位置(AR-1、AP-2,2018年7月),根據攤位的位置,居民每年可獲得5萬至20萬不等的收入。然而,抽簽方式只能滿足470戶左右(約占整個社區的34%)的需求(AT-1,2018年7月)。其他普通居民無法成為旅游開發的受益者,無法依托個人資本或其他資本自由地參與旅游活動,他們在社區中邊緣化的感覺愈加凸顯,一些在社區最高海拔的家庭最終選擇離開村子到大城市工作(AT-1,2018年7月;AR-1、AR-2,2016年7月、2019年7月電話追訪)。

此外,由于民族社區獨特的社會結構(以血緣和地緣為主的社會關系),精英群體通過權力支配的賦權方式將旅游參與的信息、機會和資本賦予有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的親屬和朋友。在A社區,超過60%的村級政府官員來自A社區或所轄的A鎮(AP-1,2016年7月),他們掌握地價增長和如何發展旅游活動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傳遞給親屬使其在參與旅游發展時具有優勢。因此,盡管外來商戶在濱水地區進行了大量投資,但景點和核心旅游區的大部分所有權與政府官員及其家人有直接聯系。鑒于擁有第一手旅游開發的信息,這位官員指出:“2007年……我意識到當地有發展(旅游業)企業的巨大潛力,因此我鼓勵我的親朋好友抓住這個政策機遇。”(AP-2,2014年4月)

同時,政治精英通過出臺政策性指令和規章制度,直接決定了其他類型精英的賦權渠道和過程,特別是決定了經濟精英的權力獲取機會。B社區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允許外來商戶加入,社區內的第一家農家樂便是由外來商戶經營。此外,B社區兩家新開放的農家樂老板表示,當地政府官員更偏愛外來商戶,因為他們會額外向政府支付更多的“加入費”:“當我們開始經營(農家樂)和需要村委會的幫助時,就變得很困難,得不到任何優惠政策……即使我們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村莊里經營生意也變得很困難。”(BE-1、BE-2,2016年7月)

由此可見,權力支配的賦權方式加固了權力流動的階層壁壘,導致非精英群體難以自由地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但與此同時,精英群體在地緣、血緣和業緣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擴大了權力的流動范圍,實現了權力在精英群體內的集聚。

3.3 權力共有下的精英權力協作

權力共有的目的是為了集體利益的最大化,在賦權過程中維持精英群體平衡和團結的行為屬于權力共有的范疇。例如,現有的社會結構使得黔東南州的傳統精英作為社區精神領袖的角色逐漸消失,但在旅游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精英成為政治精英的重要合作伙伴,并逐漸向經濟精英過渡,順利完成了身份的轉變(表3)。在旅游發展迅速的A社區,寨老組織的成員(如鼓藏頭和活路頭)因其獨特的角色和身份,吸引了游客的關注。政治精英通過建造博物館、設立宣傳牌等方式將寨老及其住所打造成為旅游吸引物,A社區的受訪者描述道:“鼓藏頭和活路頭的房子已經成為我們村著名的旅游景點……政府在他(鼓藏頭)家門前修建了一個博物館,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他也可以通過收費以獲得額外的收入。”(AP-2、AP-3,2016年7月)此外,與其他居民相比,傳統精英的生計方式更加多樣,除了參與到住宿、餐館、商店、展覽館的經營之外,還可以通過旅游表演獲得額外收入,旅游年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在B社區,傳統精英已成為社區發言人,他們與政府緊密合作并參與到旅游活動中,成為表演隊隊長或者農家樂和餐廳的經理,每年能夠獲取超過3000元的表演收入,旅游年收入可達5萬元左右(BT-1、BT-2,2014年11月、2016年7月、2019年7月電話追訪)。在C社區,來自5個不同村民小組的12個寨老是該社區的傳統精英,當地政府官員在當前的旅游規劃發展中對傳統精英表示出了極大的尊重,由于社區還處于旅游起步階段,傳統精英還未從旅游活動中獲得經濟收益(CT-1,2016年7月、2019年7月電話追訪)。

A社區與C社區的教育精英通過與政治精英之間的博弈與合作而獲得參與旅游活動的機會。A社區的中學校長在2014年與當地政府和旅游企業成功談判,推翻了政府原來以旅游名義將這所學校搬遷的計劃(《A社區綜合性修建性詳細規劃》)。同時,他將在海拔較高處的住所打造成了農家樂,他的家人經營了一家紀念品店,他向研究人員介紹了他的農家樂生意:“因為我的工作,我被很多研究人員和記者采訪并和他們成了朋友。我很歡迎這些朋友入住我的農家樂,而不是為了賺錢而吸引游客……來這里的游客不多,但是我的朋友們很喜歡我的農家樂。”(AK-1,2014年11月)C社區的小學老師(CK-1),最初因負責接待暑期大學生支教項目(漢語教學)而經營了社區的第一家農家樂,2013年,社區為發展旅游業新建了村級公路計劃,他和愛人(CK-2,社區醫院醫生)通過貸款新建了一家農家樂,接待支教學生之余也接待散客,成為村內最重要的接待中心。CK-1和CK-2作為新崛起的經濟精英,努力遵循市場規則來吸引游客,并因其特殊的社區角色和社會關系,成為當地政府旅游發展的顧問之一。教育精英和政治精英之間,也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比如,當得知調研團隊拒絕政府工作人員推薦的住宿而選擇他的農家樂居住時,CK-1非常擔心:“你知道的,我這樣像是在搶客……即使我們的經營理念不同,一個基于政府的關系和安排,一個基于市場規則(游客自由選擇),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村里,我非常不希望對他們造成誤會。”

面對旅游發展問題時,社區精英通過互助、妥協、合作等方式(如政治精英對傳統精英的幫扶、教育精英為政府提供的咨詢服務,以及教育精英的妥協等日常政治行為)維護了精英群體間的相對團結和穩定,強化了精英群體之間的權力流動范圍。

3.4 權力激勵下精英權力再生產

旅游業作為一項強大的市場經濟力量,提高了民族社區的經濟和社會開放程度,而精英群體在與利益相關群體的互動和博弈中,權力意識逐漸增強,其通過追求權力資本來提高自我決定權的過程屬于權力激勵的賦權方式。例如,A社區和B社區的政治精英給予外來商人更多的優惠,給本土經濟精英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本土經濟精英意識到政治資本對于在旅游發展中獲得收益的重要性,產生了對政治權力的需求。B社區的農家樂經營者BE-1和BE-2均表示:“未來會考慮競選,成為村委會成員,掌握更多的資本。”

在C社區,居民對旅游開發抱有極大期待和支持。一位未能連任的前政府官員了解到旅游開發對社區的意義,翻修了自己的房子經營農家樂為散客服務。他表示:“在我任職期間,旅游協會沒有成功成立,但現在我想為游客經營旅游業務。我們越了解游客,就可以越好地出臺旅游政策,未來也能有更多機會為村里發展做貢獻。”(CP-1,2016年7月)同樣地,C社區的教育精英CK-1和CK-2為農家樂安裝了風扇、淋浴和室內抽水馬桶,努力地學習信息化知識來提升農家樂經營和營銷能力,并通過與省會城市的旅行社合作,推出了“C社區親子旅游線路”,搭建起了社區兒童與城市兒童之間的互動平臺,每年暑假可接待數十個旅游團(每個團有10~20個家庭),獲得了更多的經濟資本,成為社區內重要的旅游經營能手。

B社區的政治精英也通過發揮資本優勢來提高其在旅游參與過程中的話語權和地位。為了豐富游客在社區的旅游活動,政治精英積極參與到旅游活動策劃和參與中,一位受訪者表示:“我希望我們村能通過發展旅游來脫貧······隨著游客的增加,我們需要吸引游客過夜,所以我組織了一個舞蹈隊并經營了一家農家樂,鼓勵和吸引村里年輕人加入進來。”(BP-1,2014年11月)

精英群體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意識到權力的重要性,因此不斷提升個人能力以積累資本,并努力獲取更多其他類型的權力資本來實現權力的再生產,進而鞏固自己的精英地位。權力激勵的賦權方式推動了精英對權力資本的自我追求,實現了權力資本在精英間的交叉流動。

3.5 民族旅游社區精英的權力流動機制

4種賦權方式下民族旅游社區的權力流動呈現出差異性:權力合作的賦權方式促使精英權力積累,推動了精英群體的崛起;權力支配促使各類精英權力之間產生沖突和矛盾;權力共有促使精英間的權力協作;權力激勵推動了精英權力的再生產。在4種賦權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各種權力資本不斷發生流動與重構,呈現出不同的賦權特征和效果,并最終帶來了不同賦權結果(圖2)。

在旅游發展初期,普通居民通過權力合作,在知識資本、經濟資本、政治資本的作用下,參與到社區旅游開發活動中,成為第一代精英。隨著旅游的發展,權力資本與精英的流動變得更為復雜,權力支配帶了兩種不同的結果,一方面,從中獲益的精英完成了身份的轉型或疊加,例如政治精英參與到旅游經營中成為經濟精英;另一方面,部分居民被邊緣化,無法繼續參與旅游經營而離開精英群體。教育精英與傳統精英在權力共有的賦權方式下獲得了經濟資本,完成了向經濟精英的轉型,傳統精英也在政府扶持下保留了一定的政治權力。權力激勵使得單個精英類型群體產生了對其他類型精英權力資本的需求,如經濟精英與教育精英產生了對政治資本的需求,推動了權力資本在精英間的流動。

同時,權力資本的特性在流動變化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具體來說:第一,知識權力資本與文化權力資本具有穩定性。教育精英通過受教育或積攢經驗的方式獲得知識資本,傳統精英掌握文化資本的過程是一個歷史性的長期的過程。因此,這兩種權力資本較難在短時間內獲取,難以賦權于他人。第二,經濟權力資本具有流動性。經濟資本可以通過多種賦權方式被賦予,既可賦予精英群體也可賦予非精英群體,促使了新精英的產生與其他精英向經濟精英的轉型。第三,政治權力資本具有限制性。在旅游扶貧政策的影響下,旅游發展成為鄉村民族地區發展的一項政治任務,政府工作人員參與到旅游發展中并擁有了對政治資本的分配權,在權力支配方式下,政治權力的排他性不斷顯現。第四,社會權力資本具有基礎性。社會關系構成了民族鄉村地區基本的交往關系,在權力支配方式下,民族地區強大的地緣和血緣關系促使權力資本變成了家族式的分配。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以黔東南州3個具有不同旅游發展特征的少數民族社區為案例地,基于賦權視角探究了權力合作、權力支配、權力共有和權力激勵4種賦權方式下的精英權力流動特征,研究表明賦權不僅發生在權力資本擁有者和非擁有者兩個階層之間,精英群體之間由于精英權力資本的異質性,同樣存在著不同形式的賦權。研究發現:第一,權力資本在賦權過程中顯示出了不同的特性:知識權力資本與文化權力資本具有穩定性、經濟權力資本具有流動性、政治權力資本具有限制性、社會權力資本具有基礎性,這種特性決定了賦權方式,影響了賦權結果。第二,4種賦權方式具有不同的賦權效果:權力合作提升了居民自身的能力,是一種較為公平、自由賦權方式;權力支配造成了權力資本聚集、階級壁壘加固等不公平現象;權力共有使社區或精英群體獲得集體利益最大化,為民族社區與精英群體帶來了更多機會;權力激勵既可能激發矛盾沖突,也可能提高參與旅游發展的主動性,具有雙重效果。第三,在4種賦權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民族旅游社區實現了非精英向精英的轉變與精英群體之間的身份轉型,傳統精英完成了向經濟精英與政治精英的轉型,政治精英與教育精英完成了向經濟精英的轉型,教育精英與經濟精英產生了向政治精英轉型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旅游發展階段的推進,具有權力異質性的精英群體在旅游活動的驅動下強化了群體間的社會網絡關系,其內部結構也通過精英群體間的賦權過程日趨穩定和牢固,最終形成了具有綜合治理能力的旅游精英群體,成為社區重要的本土治理者。而精英群體與非精英群體之間的界限也日漸明顯,加入精英群體的門檻逐步提高。精英群體的決策和規劃直接決定了社區的發展方向和治理效果,形成了具有明顯排他性質的本土治理群體。同時,民族社區中由血緣、地緣和業緣構建起的特殊的社會關系網絡與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其具有了普通社區不具有的特殊角色(如傳統精英)與權力關系,使得在民族社區這一空間中的權力資本具有本土特殊性,未來還可通過民族社區與非民族社區的對比研究,進一步探究民族社區精英群體及權力流動的特殊性。此外,其他非社區成員的利益相關者(企業成員、各級政府官員、旅游者等)對社區旅游發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雖然已有很多成果圍繞該主題進行研究,但未來的研究還需關注所有相關利益者之間權力配置結構和流動規律,以及賦權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和影響效應,為民族旅游地區“新鄉賢”群體的培育和鄉村綜合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陳紀, 趙萍. 多元精英參與地方民族事務治理: 基于鄉村旅游治理實踐形態的個案考察[J]. 西北民族研究, 2019(4): 90-101. [CHEN Ji, ZHAO Ping. Multi-elite participation in governance of local ethnic affairs: A case study based on rural tourism governance practices[J].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9(4): 90-101. ]

[2] 仝志輝, 賀雪峰. 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后村級權力的合法性[J]. 中國社會科學, 2002(1): 158-167; 208-209. [TONG Zhihui, HE Xuefeng. A three-level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village power — Also on the post-election legitimacy of village power[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2(1): 158-167; 208-209. ]

[3] 費孝通. 中國士紳[M]. 趙旭東, 秦志杰, 譯.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 87-107. [FEI Xiaotong. Chinas Gentry[M]. ZHAO Xudong, QIN Zhijie, tra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 87-107. ]

[4] 呂蕾莉, 劉書明. 西北民族地區村莊權力結構下的鄉村精英與鄉村治理能力研究——對甘青寧三省民族村的考察[J]. 政治學研究, 2017(3): 104-113; 128. [LYU Leili, LIU Shuming. Village in northwestern national regions under the power structure of rural elite and rur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 An investiga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Gansu, Qinghai and Ningxia[J]. CAS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7(3): 104-113; 128. ]

[5] 孔德斌. 精英分層、派系結盟與農村社區共同體文化建設——基于J省H社區的調研[J]. 行政論壇, 2016, 23(6): 83-87. [KONG Debin. Elite stratification, faction allian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H community in J province [J]. Administrative Tribune, 2016, 23(6): 83-87. ]

[6] 姜愛, 劉春桃. 鄉村“過疏化”背景下傳統村落鄉村精英的角色——基于鄂西南盛家壩鄉E村的個案考察[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 39(5): 33-37. [JIANG Ai, LIU Chuntao. The role of village elit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ver-sparseness” in the E village[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9, 39(5): 33-37. ]

[7] 丁開杰.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精英流動——如何打破“呆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困境[J]. 探索與爭鳴, 2015(10): 22-24. [DING Kaijie. The flow of elit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 How to break the dilemma of “a city that cant stay, a countryside that cant go back”[J].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15(10): 22-24. ]

[8] 燕威, 劉興雙, 李秀彥.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社甲村旅游發展的路徑——基于村莊再造與社區精英培育視角[J]. 現代商業, 2017(9): 186-188. [YAN Wei, LIU Xingshuang, LI Xiuya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hejia village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 reengineering and community elite cultivation[J]. Modern Business, 2017(9): 186-188. ]

[9] 王林. 鄉村旅游社區文化遺產的精英治理——以廣西龍脊梯田平安寨村委會選舉為例[J]. 旅游學刊, 2009, 24(5): 67-71. [WANG Lin. On the elite govern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Discussion about the election in Pingan Stockade village, Guangxi[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5): 67-71. ]

[10] 饒勇. 旅游開發背景下的精英勞動力遷入與本地社區邊緣化——以海南三亞為例[J]. 旅游學刊, 2013, 28(1): 46-53. [RAO Yong. Elite labor immigr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of local community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anya city,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1): 46-53. ]

[11] 張驍鳴. 體制精英的個人經驗及其對農村社區旅游的影響——皖南X村案例[J]. 中國農村觀察, 2006(1): 30-38. [ZHANG Xiaoming.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ural community tourism: A case of X village in the southern Anhui[J]. China Rural Survey, 2006 (1): 30-38. ]

[12] 吳其付. 從普通村民到社區精英: 中國旅游精英的典型個案——以陽朔“月亮媽媽”為例[J]. 旅游學刊, 2007, 22(7): 87-90. [WU Qifu. From a common villager to community elite: A typical case of Chinas tourism elite: Taking “Mamamoon” in Yangshuo as a case[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7): 87-90. ]

[13] 朱璇. 新鄉村經濟精英在鄉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機制研究——以虎跳峽徒步路線為例[J]. 旅游學刊, 2012, 27(6): 73-78. [ZHU Xuan. A research on the forming and acting mechanism of new rural economic elites in rural tourism: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iger Leaping George hiking route in Yunnan[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6): 73-78. ]

[14] 劉丹萍. 鄉村社區旅游業早期從業者研究——元陽梯田案例之啟示[J]. 旅游學刊, 2008, 23(8): 45-51. [LIU Danping. Study on employees engaged earlier in rural community tourism industry: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ase of Yuanyang Hani Terrace[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8): 45-51. ]

[15] HAN G, WU P, HUANG Y, et 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disempowerment of host residents: Types and formative mechanisms[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4, 16(5): 717-740.

[16] KERKVLIRT B J. Everyday politics in peasant societies (and ours) [J].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09, 36(1): 227-243.

[17] FOUCAULT M.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134-165.

[18] LI Y, TURNER S, CUI H. Confrontations and concessions: An everyday politics of tourism in thre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Guizhou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2016, 14(1): 45-61.

[19] 孫九霞, 黃凱潔. 旅游發展背景下民族社區宗教精英的權力變化研究——以三亞鳳凰鎮回族為例[J]. 青海民族研究, 2016, 27(4): 52-56. [SUN Jiuxia, HUANG Kaijie. On the power change of religious elites of nationality commun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development[J]. Qinghai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6, 27(4): 52-56. ]

[20] 孫九霞, 黃凱潔. 鄉村文化精英對旅游發展話語的響應——基于安順屯堡周官村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9, 40(3): 27-33. [SUN Jiuxia, HUANG Kaijie. The response of rural cultural elites to the discours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Zhouguan village in Anshun Tunbao[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0(3): 27-33. ]

[21] 錢俊希, 張瀚. 想象、展演與權力: 西藏旅游過程中的“他者性”建構[J]. 旅游學刊, 2016, 31(6): 82-93. [QIAN Junxi, ZHANG Han. Imagination, performance and 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ness in Tibetan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6): 82-93. ]

[22] GRABURN N. Tourism and prosperity in Miao land: Power and inequality in rural ethnic China[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8, 38(4): 407-408.

[23] 時少華.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中的權力結構、運作策略及其影響研究——以京郊BS村景區并購事件為例[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2, 34(11): 73-83. [SHI Shaohua. Power structure, operation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and their impact studies — Based on scenic spot merger events of BS village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 34(11): 73-83. ]

[24] 翁時秀, 彭華. 權力關系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影響——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為例[J]. 旅游學刊, 2010, 25(9): 51-57. [WENG Shixiu, PENG Hua. The impact of power relationship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 A case from Furong village at Nanxi river basin, Zhejiang province[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9): 51-57. ]

[25] 孫九霞. 賦權理論與旅游發展中的社區能力建設[J]. 旅游學刊, 2008, 23(9): 22-27. [SUN Jiuxia.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ap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9): 22-27. ]

[26] SCHEYVENS R.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2): 245-249.

[27] KNIGHT D W, COTTRELL S P. Evaluating tourism-linked empowerment in Cuzco, Peru[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 56: 32-47.

[28] PARK E, PHANDANOUVONG T, KIM S. Evaluating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 local perspective in Lao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8, 21(2): 128-132.

[29] 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2001: 34.

[30] ROWLANDS J. Questioning Empowerment: Working with Women in Honduras[M]. Oxford: Oxfam, 1997: 11-16 .

[31] LI Y, YU H, CHEN T, et al. Livelihood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upland ethnic communities driven by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 13(7): 1313-1332.

[32] GILBERT P. Depression: The Evolution of Powerlessness[M]. London: Routledge, 1992: 58-60.

[33] MOWFORTH M, MUNT I.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lobalisation and New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M]. London: Routledge, 2015: 59-60 .

[34] WANG S, YAO Y.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10): 1635-1649.

[35] SEN A. Development as Freedom[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7.

[36] FRIEDMANN J. Empowerment: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M].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109-132.

[37] 維爾弗雷多·帕累托. 精英的興衰[M]. 劉北成, 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95. [PARETO V. The Rise and Fall of Elites[M]. LIU Beichen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95. ]

[38] BEST H, HIGLEY J. Democratic Elitism: New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M]. Leiden/Boston: Brill, 2010: 62-65.

[39] 馬克斯·韋伯. 經濟與社會(上卷)[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 81; 265. [WEBER M. Economy and Society (Volume One)[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 81; 265. ]

[40] KHAN S. The sociology of elit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38(1): 361-377.

[41] 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42] 孫九霞, 周一. 日常生活視野中的旅游社區空間再生產研究——基于列斐伏爾與德塞圖的理論視角[J]. 地理學報, 2014, 69(10): 1575-1589. [SUN Jiuxia, ZHOU Yi. Study on the reproduction of space of tourism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ife: Based on theories of Lefebvre and De Certea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10): 1575-1589. ]

[43] 彼德·M. 布勞. 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 孫非, 張黎勤, 譯. 北京: 華夏出版社, 1988: 135-146. [BLAU P M.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 SUN Fei, ZHANG Liqin, trans. Beijing: Huaxia Pubulishing House, 1988: 135-146. ]

[44] 崔海洋. 人與稻田——貴州黎平黃崗侗族傳統生計研究[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33-43. [CUI Haiyang. Human and Paddy Land: A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Livelihood of Dong Ethnic Group in Huanggang Village, Lip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M].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33-43. ]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制服无码网站| 91原创视频在线| 成人第一页|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AV在线天堂进入|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日韩毛片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看| 亚洲人在线| 中文无码影院| 午夜不卡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福利一区三区|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她的性爱视频|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黄色一及毛片|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88|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国产www网站| 亚洲成网站|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国产三级成人| 经典三级久久| 色爽网免费视频|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久久国产香蕉| 啪啪永久免费av|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九九|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婷婷丁香|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