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耕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這樣一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見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何其重要。家庭中離我們最近的兩個人——父母,他們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一生。
許多人的性格缺陷就是源自原生家庭,孩童時期的需求從不被重視,而父母又有一方是強勢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種父母往往控制欲很強,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他們也希望孩子能繼續百依百順。在父母的情感壓迫下,孩子就會喪失自我意識。
內疚感讓我們無法說“不”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會經常感到內疚,會覺得自己很糟糕,需要把一切都做到十全十美。孩子感到沒有為父母做出足夠的犧牲,從而產生內疚,尤其是當我們的生活比父母更幸福時,甚至會感到某種幸存者內疚,做個好人的唯一方法,就是自我犧牲。
恐懼感讓我們害怕面對父母失望
恐懼感來源于父母的家長權威,成長過程中,父母過于嚴厲,以情感鏈接為要挾,讓孩子聽話妥協,孩子對于來自父母愛的渴望,讓其一次又一次屈從,逐漸喪失了對自我需求的感受,只要父母高興孩子就會服從。
羞辱感讓我們懼怕批判
羞辱感源自被人拒絕的感受,尤其是當孩子渴望與父母進行情感鏈接時遭到拒絕,這種無能為力的痛苦會迫使孩子去做一些事,任何事都行,只要能讓父母看到自己、做出回應就行。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遭受了惡劣的對待,相反,孩子認為自己之所以感到羞辱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
當我們處在一個糟糕的家庭環境時,不要放棄自己,要學會自救,去改變自己。
處在現代社會,無論知識還是觀念、能力或者意識,都有很大的優勢,我們更有能力去幫助自己走出困境。雖然改變很困難,但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可以大膽嘗試掙脫家庭的枷鎖。
一個人喪失了自我意識,就會成為原生家庭的百寶箱,任其予取予求。想擺脫現狀,就需要重視自己的內在體驗,樹立自我意識。
明確自我需求和人生目標
如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忘記自我需求,比如:休息、戀愛和娛樂。早年學會了自我忽視,意味著現在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尋找自我需求。可以通過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的方式來尋找自己的愛好。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暢想未來,給自己的生活規劃出一個滿意的藍圖,可以幫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重視自我感受并優先照顧自己
重建自我意識、內心世界很重要,我們要給自己心理暗示,可以對著鏡子和自己說:你的內在體驗很重要、你的內在世界值得守護、你的感受和想法與他人的一樣重要、你是一個值得相伴的人……優先照顧自己,是修復與自我的關系、不再忽視自己的好辦法。
可以通過自我安慰,扭轉低自尊和情感忽視的創傷。當我們又因內疚自我批評的時候,不妨把支持自己的話語寫在日記里,并大聲讀出來,以加強自我意識的修復。
父母是我們無法選擇的,亦是無法改變的。那些童年所受到的創傷,會時不時地擾亂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命運。一個人很難脫離原生家庭,更無法要求年邁的父母來治愈他們曾經造成的創傷,只能靠自己努力。
父母給予了生命和愛,只不過,他們只知道以他們的方式來愛你。要尊重父母,但不要讓父母再控制你的情緒。你更重要的任務是自我成長:成為一個真誠地面對自己與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