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大氣中會出現強烈熱帶氣旋臺風,高層大氣中是否也會出現“臺風”?近日,我國空間物理學家、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張清和教授率領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在北極上空發現了類似臺風的“太空臺風”。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被《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并被《自然》選為研究亮點。
“太空臺風”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一發現有何科學價值?對人類有何影響?記者3月4日就以上問題采訪了張清和教授。
記者:你們是如何找到“太空臺風”蹤跡的?
張清和:我們團隊長期從事極區空間物理學研究,在極光等空間物理現象研究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數據,并熟練掌握了如何利用眾多“利器”,其中包括月球軌道衛星、電離層衛星和我國南北極地面臺站等。發生在2014年8月20日北極磁極點附近類似臺風氣旋狀、寬度超過1000公里的極光亮斑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眾所周知,極光大都發生在緯度較低的極光橢圓內,磁極點附近的極蓋區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極光。而這次亮度比極光橢圓內的極光還強,可以肯定不是人們日常見到的極光。
對此,我們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利用先進的觀測設備和計算機數值模擬展開了系統研究。我們發現這一現象具有與臺風非常類似的特征,包括圓形的等離子體對流和速度為零的“臺風眼”、圓形的磁場擾動、強電子“雨”等。因此,我們將這一新觀察到的現象命名為“太空臺風”。
記者:“太空臺風”與低層大氣的臺風在形成上有何不同?
張清和:低層大氣的臺風現象源于下方的驅動(熱帶海洋上方潮濕空氣上升造成的潛熱通量),“太空臺風”則源于極端平靜的星際條件下太陽風與磁層的相互作用,它可能是宇宙中有等離子體和固有磁場星體的普遍現象。
記者:發現“太空臺風”有哪些科學意義?
張清和:這一研究表明,在極端平靜地磁條件下,極區仍可能存在堪比超級磁暴活動時的局地劇烈地磁擾動和能量注入現象,這更新了人們對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過程的認識。
記者:“太空臺風”對人類有何影響?
張清和:一方面,“太空臺風”造成的極端空間天氣環境,可能直接影響相關區域的衛星和火箭的正常運行,也能給相關航線的飛機乘客帶來較大輻射劑量。
另一方面,“太空臺風”也將直接影響相關區域的衛星通信、導航和超視距雷達探測等,造成信號的劇烈擾動,甚至丟失。
(據新華社3.4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