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學校讀書之余,再來幾個課外補習班,對于今天的學童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補習,對于學童來說意義何在?對他們成績的提升是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北京市海淀區一所中學從教的語文老師小魚發現,在他的班級,完全不上補習班的學生寥寥無幾。在他的觀察中,上語文補習班的學生身上往往存在一些“濫用技巧的毛病”。學生告訴他,補習班老師說,作文開頭必須抓人,幾個排比句增加語勢,生動形象。小魚老師認為,這種濫用技巧的毛病,反倒阻礙學生學好語文。盡管讀者對于文字的欣賞各有不同,但是‘真誠才是作文的生命力所在。”
每次有家長向小魚老師請教語文學習的秘訣時,他總是說“多看書,不用著急上補習班”,然而,真正這樣做的家長不多。他理解家長的選擇,但矛盾在于:為什么有些人為了上好學校不惜花大氣力買學區房,但是真正上了學,卻不愿意在學校深挖,而是要接著上花費不菲的補習班呢?
哪些孩子適合補習?新航道英語上海學校負責人鄧碧云給出的答案是,“中間層的學生補課會有一些效果。學霸和學不進去的孩子,不適合補習。”鄧碧云說:“當然,學習效果主要看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態度,能力和態度越好,家長花錢越少。”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區某中學班主任方玲的佐證。“適合上補習班的孩子,是有一定學習方法,但是還沒有完全得心應手的孩子。其實對于這類孩子來說,不是誰來教的問題,是他們愿意被誰教的問題。每每有家長問到我,孩子需不需要上補習班,我會告訴他們,你們的孩子如果認可補習老師的教學方式,可以去試試。因為學習靠的是自己形成完整的‘思維能力,是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起作用。”方玲說。
盡管課外和課內,一個急速快進,一個穩扎穩打,但是壓力層層傳導,補習的強度越來越大,家長花費的錢越來越多。良好的課外補習生態是什么樣的?鄧碧云坦言,“好的校外培訓應該是以‘培養和提高學習能力為核心,而不是現在的‘以提升考試成績為唯一目標。培養能力是一個慢活,講思維講基本功;但是提分是一個短期見效的活,講技巧講捷徑。”小魚老師認為,正常的校外補習環境應該是“校內的補充”,而不是重合,文化課尤其不要搶跑。(文中采訪對象部分為化名)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