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子


多元情感狀態共存的當今社會,很多問題沒有統一標準,但這些問題卻能夠帶來更多思考,幫助我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婚姻之道。
婚姻是避風港嗎?這個問題如果放在40年前,也許會有很確定的答案:是。因為那個時候,大家無論從經濟上還是精神上對于婚姻都會有更多依賴。這個“港口”,也注定成為絕大多數人棲身一輩子的地方。
然而時至今日,有些觀念已經松動。早前,一部熱播劇《三十而立》就把這個問題擺在公眾面前。劇中,陳嶼對妻子鐘曉芹說:“我結婚就是為了輕松省心,這有錯嗎?都說婚姻是避風港,誰結婚不是為了過踏實日子啊?”鐘曉芹憤怒地回懟:“都想避風,誰當港啊?”這一幕,就這樣成為劇中的名場面沖上熱搜,無數網友都在討論“婚姻到底是不是避風港”。
為此,《婚姻與家庭》雜志也在旗下各大新媒體平臺投放調查,深入了解大家的真實態度。結果,在回收的2254份有效問卷中,52%的受訪對象認為婚姻“不是”避風港,48%的人則認為“是”。兩方陣營僅相差4個百分點,顯示出“是或否”也許并沒有那么絕對。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的意見吧。
調查顯示,48%的人認為婚姻可以成為避風港。而在調查列出的“婚姻可以避風的4個理由”中,受訪者最看重的是A選項(低谷中,有人包容你),50%的人選擇此項,說明大家在面對風波重重的人生時,最關心的還是“我到底有沒有容身之所”。這種安身立命的需要是一種基本渴求。如果能找到一個包容自己的伴侶,那么,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感到腰桿一下子硬了很多,解決困難的時候也會更有信心。
D選項(有人會強烈地表示在乎你)占了30%的比例,也不算少。這一項同樣隱藏了人們的另一種基本需要,即:希望自身的價值能夠被認同,能夠強烈地影響另一個人,能夠成為伴侶眼中最明亮的星。當這種需要被滿足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自己是有分量的、是被看重的。于是,外界那些打壓、貶低、無視之類的壓力,看起來也不那么嚴重了。
A和D同為人們的基本需求,為什么選擇A的更多一些呢?調查人員分析后認為,A比D更為貼近生物本能。也就是說,當挫折襲來時,很多人就如動物尋找洞穴一樣,第一時間關心的是“我能不能找到地方躲,這段關系能不能容下我”,然后才是“有沒有人在乎我、欣賞我”。所以,選A的人比例最多。而這個結論也揭示了“包容”在關系中的分量。在討論“婚姻能不能成為避風港”的時候,它幾乎成了決定性的因素。
至于B選項(在平時,有人娛樂你)和C選項(有人可以彌補你的弱點),雖然也是婚姻遮風擋雨的優勢所在,然而,它們離人們的基本需要都有一定距離。比如C,選擇的人也有17%,顯示出“伴侶互補”在抵御人生風浪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很多時候,人們遇到問題,并不是他們有什么弱點,而僅僅只是因為受到了外部環境的沖擊。就如一個人好端端地上班,突然公司倒閉,他被炒魷魚了。他只需要伴侶包容他,表達“無論如何都愛他”,讓他在懷里躲一會兒,這就好多了。他不需要伴侶去彌補什么弱點,因為這根本不是他的錯。
同樣,B選項離基本需要更遠一些,它不能讓人容身、不能提振自我價值感,也不能幫忙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選擇的人只有3%。盡管數字看起來有些可憐,但娛樂依然是有積極作用的,畢竟一個能玩、能逗、會來事兒的伴侶會讓親密關系時常充滿歡聲笑語。這樣令人愉悅的避風港,如果擁有一座,其實也相當不錯啊。
52%的人認為婚姻不是避風港,同樣有他們的道理。
我們在這一題中可以看到,42%的人選擇了C選項(婚姻本身就有婆媳孩子柴米油鹽等壓力),認為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調查人員分析后認為,選擇這一項的人最多,是因為婚姻本身有明顯的弱點—會帶來復雜的人際關系。
你明明只是和一個人結婚,卻要“附送”一大堆的親戚朋友,當中某些人地位重要,卻偏偏和你很不對付;它讓你背上新的責任,告別“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美好日子,開始為老人孩子的生活不斷奔波;它讓你免受外界的風吹雨打,但遺憾的是,有些風雨恰恰又是由它制造的。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再也不能指望婚姻成為現代人的避風港了。
選擇A選項(可能和對方性格不合)的人有23%。雖然不像C選項那么普遍,但在婚姻中依然很常見,甚至一度躋身“十大離婚理由之首”,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分手宣言。婚前了解不深,婚后缺乏溝通,都會造成夫妻性格不合,沖突不斷,讓婚姻從避風港變成修羅場。
D選項(婚姻意味著“失去自由”等自我犧牲)和C選項有些相似,都是“婚姻難以避免的代價”。但當中的區別是,C強調來自共同生活的壓力;D則強調婚姻之外的犧牲,比如失去自由,失去選擇權,不能再隨意發展浪漫關系,等等。對于一部分人來說,自由是更為重要的事,擁有結交不同異性的權利,會讓他們感覺更有趣、更充實、更具掌控感。因此,他們寧愿成天在外面流浪,也不愿意將婚姻視為避風港。
B選項(愛情會過期)這句話一度十分流行。它最早來自電影《重慶森林》,梁朝偉說,原來罐頭會過期,愛情也會過期的。從此,這句話就流行開來,成為“愛情多變、難以維系”的象征。也正因為如此,一些人不愿意再將希望寄托在愛情和婚姻上,他們怕變遷、怕受傷,所以不敢傾心托付,更別說當成人生的避風港了。
然而,這種情況并非主流。就像調查顯示的,選擇的人只有17%。這是因為,當代親密關系雖然不大穩定,但這也促使大家開始深入去了解它。當人們學到了知識,提振了信心,對于婚姻的戒備也自然會降低一些。
以上就是關于“婚姻是不是避風港”的調查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正反雙方沒有一邊倒,“48%是”對“52%否”,差距其實不大。這也揭示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雙方各執一詞,是因為他們所在意和敏感的東西不同。那些尋求包容、認同、協作和快樂的人會更愿意信賴婚姻;相比之下,那些敏感于壓力、變遷、沖突和犧牲的人,則會更愿意信賴自己。他們的觀念沒有對錯,只是根據自身特點做出的選擇罷了。沒有人能代替他們做選擇,就如當代多元的情感狀態,沒有人能定下統一的標準。
所以,當談到“婚姻是不是避風港”這個話題時,我們與其聽信別人的觀點,不如關注那些屬于自己的東西,比如: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在意什么?我的伴侶呢?怎樣的關系才能讓我們兩個都過得比較舒心滿意……思考這些問題,并且和伴侶細致地討論,這樣,無論是否把婚姻看作避風港,我們的人生都會走得更加清晰、堅定、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