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前段時間的一個周末,我醒了又實在不想起床,賴在被子里點開了一部評分很高的劇集。在我看來是沒有多么驚天動地的好看啦,有一些比較明顯的不足,只不過瑕不掩瑜,很多細節值得品味,呈現出的氛圍讓人容易沉浸其中。
只要是可以讓人沉浸的電影、劇集、小說、音樂,對我來說就是值得喜歡的。
但最讓我喜歡的,是劇里的一個年輕演員。看完三集,我陷入了“Crush”狀態——代表一種短暫、熱烈的迷戀。
我截了兩張劇照發給叉妹,嗚嗚咽咽地說:“我心動了。”
倒也不是令人一眼驚艷的特別長相,只是他的眼睛特別亮,純真又有生氣,仿佛一只可愛的小狗。
我去看劇外的采訪和節目,還有演員自己發的一些動態,發現他果然就像一只可愛小狗,是一個有趣、黏人又話癆的大男孩,出去和家人、朋友聚餐,從開胃菜到主菜再到最后的甜品,全都事無巨細地在社交軟件上分享給粉絲。
我最近覺得能與別人大方分享生活的人還挺了不起,也挺惹人喜愛的。有一個關注里的作者,時常我打開微博主頁時,顯示的第一條狀態一定是她發的——吃了好吃的、不好吃的食物;和家人的日常;寫文過程的小細節……她的生活是蓬勃的,好像永遠流動的河水。
這樣的熱情與活力,我覺得自己身上已經消失許多了。
以前的表達欲、傾訴欲、分享欲總是高漲一些,和朋友聚一次餐,或是誰說了兩句好笑的對話,都會立刻發在朋友圈或微博上。哪怕在長大的過程中,越加羞于與旁人分享生活細節,還是建立了一個私人賬戶,每天更新很多有用無用的狀態——一張電影截圖、一些瑣事,還有一長串沒頭沒尾的“哈哈哈”。
不過這個賬戶也已經兩年多沒更新了,我偶爾還是會上去翻看一下以前的生活,覺得當時很多廢話、很多日常要記錄的少女很可愛,就算只是在公交車上瞥到窗外一位白眉老人,也要記下來:
今天看見一位老人,他的眉毛好像兩朵飄浮的白云。
這兩天在清理舊手機上的文件,還翻到了一個專門寫日記的軟件,最后一篇的日期停留在兩年前的三月份。
我往前一直翻,一篇篇地點開看,一些小有意思的生活碎片被從前的自己隨手記了下來,才得以給現在的自己臉上帶來一小片笑意。
其實并不是多么特別的故事,大部分只是普通的日常。
比如被別人的高跟鞋吸引得目不轉睛——
外八女人的黑色高跟鞋像兩撇移動的胡子。
比如被蚊子咬了一口——
我媽真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說我被蚊子咬了,她不相信——因為她沒有親眼見到蚊子。但我想她應該愛我,因為她又為我立刻去點了蚊香。
……
翻看這些時,我才意識到,記憶是很珍貴的,也忍不住懊惱于自己曾經愛刪東西的習慣,失去了很多可以重新體會的往事。
雖然也會被往事傷害到——曾在網盤深處挖到很久以前寫的日記文檔,里面的事情我已經忘記,但在重新讀到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大哭,但我很慶幸以前盡可能地記錄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所以幾年后偶爾翻到留存下來的文字和照片,竟然有一種小小的驚喜感,好像暫時穿越到那時并無太大意義卻有在努力賦予其意義和趣味的日常里。
哪像現在,在公開場合發東西要考慮好久,擔心暴露自身的脆弱或淺薄,招致不善意的眼光和評論。就連只有自己知道的私人賬號,也因為害怕自我剖析會受傷,而不常更新。
我有一個很喜歡的網絡博主,她的文字溫柔、浪漫又不失理性,時常擊中我心臟某處柔軟的地方,看著她寫的東西流眼淚。
上次有人問她,如何培養自己表達的能力,她說,不論好的壞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及時記錄下來,就不失為一個練習的好方法。對于還不習慣對向別人傾訴的一些人來說,可以先嘗試著對自己表達。
我也受到鼓勵,開始慢慢重建表達的欲望——
先是重拾寫日記的習慣,把情緒都狠狠釋放;又找到機會對欣賞但少有聯系的作者說了一句“有點想你”,雖然說完就立刻遁走。
曾經因為我的情緒過于低落而很久沒有聯系的好朋友,我憋了很久的一個八卦也終于忍不住主動跟她們語音連線分享,說完我的心里暢快多了,好友三人也恢復了聯絡。
高中有一件小事。
那是某個夏天的晚自習前,我從寢室一路奔跑到教室,才堪堪踩點沒有遲到,只不過額頭冒汗、頭發凌亂。正好和同桌對視上,我開心地對她笑道:“耶,趕上了!”
同桌是一個很文靜的女生,總是有條不紊,從不會像我一樣跑得臉紅氣喘。她盯了我半晌,忽然說了一句:“你剛才好青春哦,眼睛像是在發光。”
看到記錄簿里的這件小事,我想,原來我也是會眼睛亮亮的人呀。
希望以后我也能當一只可愛的小狗。
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