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博士
我覺得,生活中還是善良的人多,婆婆也一樣,多數都很善良。
有一位婆婆平時與兒子、兒媳分居兩地,每年到兒子家一起生活3個月。她是一個勤快、愛干凈的人,總是主動幫晚輩承擔一些家務,畢竟年輕人職場壓力很大,照顧家庭孩子的時間有限。
婆婆是出于一片好心,但是兒媳卻很頭疼,因為她一來,自己就找不到東西了。大到工作文件,小到一瓶醬油,婆婆都會按照她的生活習慣重新收納擺放,家里的所有東西都不在原來的位置。不僅像客廳、廚衛這種公共空間,連兒子兒媳的臥室婆婆也一并收拾了。這讓兒媳很不舒服:“我父母都不會動我的東西。”更令兒媳頭疼的是婆婆自作主張重新布置房間,喜歡買一些塑料盆、花桌布擺上,兩代人的審美完全不同。
在熱播電視劇《這就是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節:葉小白和管一鶴結婚后,管一鶴的母親對她無微不至。為了不讓懷孕的兒媳受累,婆婆主動收拾東西搬家,但各種東西的不同擺放方式,讓葉小白感到很不習慣。尤其是發現自己心愛的畢業禮物,被婆婆當作沒用的玩具隨手送人,心里更是非常別扭。
結婚后,因為想擁有獨處空間,葉小白沒有退掉婚前的出租房。婆婆認為把這套房子出租給知根知底的人既放心又可以省錢,就把小白的住房租給了自家的外地親戚,還讓兒子把租金轉交給兒媳。從這些細節都可見婆婆的善良走心。可正巧葉小白回家,突然發現家里住進陌生人,自己倒成了不速之客。
葉小白試圖解釋,“不是錢的問題,那是我的家啊!”
婆婆詫異地說:“這里就是你家啊!都結婚了,還要什么獨處空間啊?”
與奇葩婆婆相比,善良婆婆往往讓兒媳有苦說不出。因為她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一片慈母心腸,發自內心地想對兒媳好,不在乎自己付出多少辛苦。婆媳關系又是那么重要而微妙的關系,兒媳即使不開心,也說不得,惱不得。
葉小白對妹妹感慨地說:“從我的角度,婆婆是侵犯了我的人權;從婆婆的角度,她把我真的當一家人。”
其實,兒媳想保有自己的空間、保持自己的生活習慣,甚至把它們看成自己隱私的一部分,都是希望獲得一份尊重和心理安全感。兒媳看透這些深層需要,心就會輕盈很多;當她還會為自己的這些心理需要做點兒什么,那就是寶貴的成長了。
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在以上描述的日常行為事件中,婆媳二人的內心世界都有更人性化的需要,開不開心是由這些需要決定的,日常事件只是外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
當我們發現了心理渴望—兒媳要被尊重和獲得安全感,婆婆要被認可和獲得價值感,婆媳的相處就可以有更深度的聯結,這就是婆媳相處之道。
兒媳與其生硬地要求婆婆尊重自己、和婆婆立界限,不如多表達對婆婆的欣賞和感謝。婆婆受到這些心理滋養,內心可以留有空間容納兒媳的不同觀點,理解晚輩的心理需要,時間長了,就會更在意兒媳的習慣和感受;兒媳也會感受到被尊重,獲得安全感。
而這樣的過程,是需要反反復復練習表達,用有營養的溝通一點點添加彼此滋養和聯結的。婆媳倆的內在需要被滿足時,外在的行為習慣就沒有那么大的沖擊力,婆媳關系自然會漸漸緩和。
相信,善良的人加上有智慧有深度的交流,會碰撞出更加溫馨幸福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