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蓉婷
摘 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文章以鼓浪嶼為例,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2017年7月,鼓浪嶼以“國際歷史社區”申遺成功,為廈門的整體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如何將其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價值充分體現出來,實現遺產保護利用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今后鼓浪嶼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文章站在文化遺產和區域發展關系的角度上就鼓浪嶼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鼓浪嶼;廈門;保護利用;區域經濟
世界文化遺產地鼓浪嶼位于福建九龍江入海口,與廈門島隔鷺江海峽相望,是廈門市最著名的5A級風景區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海島風光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鼓浪嶼在發展過程中與區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變化,鼓浪嶼的保護利用與區域發展之間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如何實現鼓浪嶼的保護利用與區域發展之間的良性發展是當下重要的議題。
1 廈門區域經濟概況
廈門1980年被設為經濟特區,不斷獲得國家各項政策支持;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廈門被定位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近年來廈門經濟增速極為矚目,在環境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1世紀廈門逐漸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游城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廈門市產業中心逐步向第三產業轉移,重點產業有生物醫藥與健康、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旅游會展、軟件和信息服務等。其中,旅游經濟近幾年持續快速增長,產業格局日趨完善,品質和水平同步提升,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廈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接待國內外游客8900萬人次,增長13.7%,實現旅游總收入1402.1億元,增長20%。
2 鼓浪嶼功能定位的演變
鼓浪嶼旅游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享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美譽的鼓浪嶼匯集了各具特色的中外建筑物,至今仍較為完好地留存于這座小島上。作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鼓浪嶼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浪嶼近代建筑群共20處28棟建筑(另有兩棟為保護范圍內建筑未納入統計)。
2.1 國際社區(?—1988年)
大約宋(具體時間現無法考證)至19世紀初期,以閩南傳統文化為主體,聚落中的建筑也多為閩南傳統紅磚厝建筑。鼓浪嶼島現存的四落大厝、大夫第、黃氏小宗等建筑遺存即為此類風格,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居民的生活環境及方式。鴉片戰爭后,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這段時期內,閩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逐步融合,中西方建筑在選址理念、布局方式以及風格形態上呈現出鮮明的對比,島嶼上華人和西方人住區的生活及文化邊界也初步形成。1903年,鼓浪嶼正式成為公共租界,除了西方人在此生活,還有大批的華僑、閩臺富商、精英群體等匯聚于此,他們共同創造出吸納了外來及本土不同文化元素、建筑技術及工藝的獨特近代建筑風格,這個時期的鼓浪嶼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國際化公共社區。
2.2 風景名勝區(1988—2014年)
1988年8月,“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成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范圍包括海域、鼓浪嶼、萬石山和海濱風景區等部分。2007年5月8日,鼓浪嶼景區被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鼓浪嶼景區的旅游管理制度和旅游服務設施日益完善,成為集旅游、度假、休閑、文創、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著名風景旅游區,每年海內外眾多游客都會慕名前來觀光游覽。
2.3 “文化社區+文化景區”(2014年至今)
《鼓浪嶼整治提升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2014年)提出,從廈門旅游發展戰略出發,遵循鼓浪嶼未來的發展空間,將“文化社區+文化景區”作為鼓浪嶼發展的新定位。“文化社區+文化景區”從兩個維度體現景區旅游發展與社區人文傳承的有機結合,突出鼓浪嶼人文社區的特色和文化藝術的內涵,在社區和景區相輔相成的發展中,將鼓浪嶼建設成一流的文創名島,成為“美麗廈門”的代言人。
3 鼓浪嶼與廈門區域發展
3.1 鼓浪嶼與廈門區域的關系
3.1.1 地理環境方面
廈門市由廈門島、鼓浪嶼等眾多小島嶼以及同安、海滄、集美、翔安等區構成。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相隔500米寬的鷺江與廈門島相望,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優美的景觀資源特色。
3.1.2 人口分布方面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廈門市常住人口已突破400萬,其中鼓浪嶼島上常住人口約1.4萬,本地島民人數8000左右,外來人口6000左右,大多為經商的年輕人。擁有鼓浪嶼戶籍的外遷青年人口約8000人,偶爾才回到島上居住。如今鼓浪嶼人口呈現嚴重的老齡化現象,60歲以上的人數在常住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小。
3.1.3 區域發展方面
1903年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對近代廈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首先,公共租界客觀上形成了近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對于構建廈門人的先進理念和世界觀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租界的中外先進分子在租界投入建設了大批先進的市政設施并參與市政管理,形成了近代化的管理體制,這一系列的先進性使廈門人意識到自身的落后,激發了民族意識,從而推動了近代廈門市政建設的發展;再次,外來的市場經營思維、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與廈門本土的傳統經商觀念形成鮮明對比,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廈門近代經濟開始發展起來;最后,租界中無處不在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教育制度等為廈門學習外來先進政治和文化提供了范本,租界的文化機構、教育場所、學術研究等傳播了新思想、新學問,有助于形成廈門近現代的新型文化知識分子和精英群體。
改革開放后,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其經濟文化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將鼓浪嶼這個小島視為“國之瑰寶”,認為很有必要進行統一規劃其建設和保護。鼓浪嶼的復興提升了廈門城市形象,推動了廈門區域經濟全面發展;反過來,廈門政策優勢和經濟實力又為鼓浪嶼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3.2 鼓浪嶼與廈門區域發展的關系演變
歷史上,鼓浪嶼推動了廈門城市化發展。可以說廈門的歷史是從鼓浪嶼開始的,五口通商使廈門從一個小小的軍港變成為了商港。鼓浪嶼作為公共租界存在的這個時期是閩南地區社會治安較好的安全區,吸引了許多西方人、大批閩臺富商、華僑及文化精英群體在此定居避難。一方面,多元文化的融合和西方先進制度、醫療、教育的引進,促進了廈門政治和文化的進步;另一方面,來此地定居的華僑、閩臺富商在鼓浪嶼和廈門島進行經濟投資,如創辦企業、工廠等,大力開發房地產,激發了廈門的經濟潛力,推動了近代廈門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廈門人的經濟生活水平。
廈門現代化進程促進了鼓浪嶼的發展。從鼓浪嶼旅游業發展角度來看,經濟特區的廈門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之一,在國家各種政策扶持下,廈門現代旅游業有了起步和發展,客觀上促進了鼓浪嶼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成為廈門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鼓浪嶼作為廈門最具代表性的旅游風景區,尤其受到政府的重視。為把鼓浪嶼建設成為國際性文明風景旅游區,廈門政府對鼓浪嶼進行嚴格的保護和多方位的開發,直接推動了鼓浪嶼旅游經濟的開發。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窗口城市,廈門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為鼓浪嶼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鼓浪嶼文化社區建設角度來看,廈門為更好打造鼓浪嶼這個金字招牌,守住廈門城市文化主脈,對鼓浪嶼島上的生態環境、文化、教育、社區等方面進行可持續發展建設,在挖掘鼓浪嶼文化內涵、營造鼓浪嶼高尚的國際社區品質、積極整治美化鼓浪嶼生態環境、推動鼓浪嶼國際學術交流等工作上做出很大的努力。
鼓浪嶼的發展既促進廈門區域發展,也給廈門帶來負面影響。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經過多年努力,鼓浪嶼成了廈門的文化熱點和旅游焦點,其旅游業的發展對廈門旅游事業及區域經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廈門旅游業總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近年來,廈門市旅游業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已成為拉動廈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這些年廈門通過研究利用傳播鼓浪嶼文化、華僑文化、海絲文化,舉辦各種鼓浪嶼音樂節、文化節、藝術節等活動,增強了廈門市的文化品牌效應和城市影響力。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無疑對廈門未來城市的發展帶來諸多機遇,但發展總是伴隨著問題。鼓浪嶼近幾年人口急劇減少且老齡化加劇,商業旅游開發極速擴張,游客數量不斷突破極限,使這座文化歷史淵源深厚、景色環境獨特雅致的小島產生了一系列的管理難題,如建筑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環境受到污染、文化氛圍發生變味、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響等,景區與社區的矛盾不斷凸顯。
3.3 關于未來鼓浪嶼的保護利用的建議
申遺不是最終目的,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利用文化遺產來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筆者側重于鼓浪嶼的保護利用方面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第一,重構鼓浪嶼商業體系。鼓浪嶼的多元文化緣起于商業,商業的適度發展是和鼓浪嶼的人文內涵相契合的。因此,要對鼓浪嶼的業態進行正確的引導,將旅游商業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形成“全島博物館”格局,精選適合展示的內容,防止過度商業行為,逐步實現鼓浪嶼的商業特色化,打造體現文化遺產地獨特魅力的商業氛圍。可以把觀光文化轉變為休閑文化,不要因旅游而破壞人文環境;可以推出定制旅游,把商業升格,引進高端旅游業態。
第二,提升鼓浪嶼文化內涵。“為有源頭活水來”,把文化遺產核心價值與文化提升緊密結合在一起,做好人文資源的活態傳承,提升遺產保護的社會效益。可以充分利用島上的建筑做文章,引入一些交流發展機構,讓老房子聯通古今中外;充分發掘名人文化,舉辦一些名人文化節,宣傳鼓浪嶼文化;多利用新媒體,要深挖“鼓浪嶼故事”,發出“鼓浪嶼好聲音”;力爭形成鼓浪嶼學,研究門類涵蓋鼓浪嶼歷史、建筑、音樂、藝術、教育等方方面面;扶持社區活動,以節慶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推動歷史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社區活力復興。
第三,打造鼓浪嶼文化產業,做好社區建設。鼓浪嶼現有的人文空間和鼓浪嶼本身具備文化、藝術、教育的歷史基礎,使其完全有能力打造一批特色的文化產業。比如可以聯結國內外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與鼓浪嶼相關機構、單位共建共贏,實現資源共享,在鼓浪嶼建設具有本島特色的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還可以多多鼓勵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學生到鼓浪嶼研學、游學,推出相應夏令營、冬令營等。也可以引進一批藝術家到島上生活、創作、授課。
第四,加強兩岸文旅交流。中國臺灣文化在鼓浪嶼的歷史發展中留下過足跡,對臺是廈門區別于其他旅游城市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應該加強同中國臺灣地區旅游、文化的交流合作。首先,應積極赴臺參加旅游推介活動,加快“鼓浪嶼”品牌的塑造和宣傳,可以將鼓浪嶼上的菽莊花園和林氏臺北本邸締結“姊妹園”,互設旅游及觀光信息交流平臺,舉辦兩園交流活動等。其次,加強文化交流,推動兩岸文化藝術團體、人士的互訪和展演活動,充分發揮鼓浪嶼各類節慶活動的平臺交流作用。
4 結語
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不僅單指遺產本體,而是文化遺產所在的區域并與區域的發展緊密結合,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文化遺產的開發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又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有利的條件。同時,經濟開發常常造成遺產資源不可逆轉的破壞,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不當也同樣可能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桎梏。所以,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使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至關重要。鼓浪嶼申遺成功是一個新起點,對于年輕的鼓浪嶼和廈門,其要走的路還很長,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