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queline


Lunar位于建國西路上的獨棟別墅中,有別于密集而繁華的城市日常,Sò Studio用設計向人們傳遞著平靜舒適,質樸自然的感受。整個空間最重要的材質即是亞光表面處理,沒有過多的反射,用肌理和觸感傳遞著平靜的美好。一層的納涼茶亭是室外空間,設計用一盞月夜燈暈染,使每一位入座的客人都沐浴在影影綽綽的月色下。拾級而上,通過石面鋪地小徑到達餐廳二層,這里以江南園林的原型勾勒線條和建筑結構相融,形成了特別的半空挑檐,就好像風雨廊連接相鄰的空間。就餐區的墻面用手繪的方式暈染出一片橙色的光,就像月夜下的倒影呼應著一層的納涼茶亭,裝置花藝師和設計師Maggie Mao一起合作,在空間中增添了一抹橘色的朦朧。小而精致,簡約中又有一絲禪意。Lunar的名字取自Lunar Calendar,參照東亞文化的24個節氣設計菜單,符合當下流行的“不時不食”的健康原則。

人們很難不被這家酒吧的入口吸引:極具未來感的霓虹燈管呈線性排列,與主建筑的玻璃幕墻相互呼應,仿佛這是通往未知的時空隧道,邀人們一探究竟。這便是由Guantang Design設計的MILL樂堤港店,在夜晚格外絢爛。隧道的概念向內延伸,與金屬酒架、地面鋪裝融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閉環。
向內的空間則與前端黑色系的設計迥然不同,而是以“磚窯”為設計基調,結合波浪拱形吊頂,以紅磚為主要選材,粗獷的材質營造既復古又潮流的氛圍。主吧臺背景用霓虹燈勾勒出“NO CRITICISM”字樣,意為“不接受批評”,吧臺上方采用了藝術家蔡烈超的燈具裝置——馬扎燈1.0,這個設計源自中國傳統坐具“馬扎”,簡單的兩道燈光在空間中交叉,電線則被巧妙地隱藏其間。坐在吧臺前,慢慢啜飲一杯澀星馬提尼,蕩漾在光影隧道中享受片刻的寧靜。

Shikaku上海首家日料店位于樟樹成蔭的華山路上,棲身于路邊一棟翻新小樓的三層,Lukstudio芝作室受邀為其打造中央廚房與餐廳。入口玄關一處小巧的枯山水奏出了整個空間設計的前奏,金屬框架取代日式木格柵,在門口建構出屏風,并在頂部水平延伸,貫穿整個空間,帶來工業感與秩序感。
以“食盒”為概念,飄窗區被設計成一排用餐壁龕,以穿孔板立面截取窗外綠意,并在室內投下斑駁光影。主餐桌上的金屬天花反射出窗外綠意,與桌面多彩食物調和照映,為空間增添瞬變景致。角落展示區,日光透過展架后的磨砂玻璃,為精選的工藝品提供了柔和背襯。各區域家具皆為定制,造型去繁從簡,突顯空間禪意。
通過對細節的反復推敲,設計團隊把這個緊湊的空間打造成絕佳的靜養寧食之所,將品牌“嚴謹,溫暖,綠色”的餐飲理念傳遞給每一位食客。

Luneurs的第四家店位于上海膠州路一座充滿活力的創意園區內,整體創意來自如恩設計。改造前的空間是當地電信公司的員工辦公和宿舍樓,設計保留并裸露了原始的混凝土梁柱作為主要結構,以最輕盈的方式裝飾整個空間。粗鋼骨架勾勒出鳥籠的形態,鳥籠的一端設計成半橢圓形吧臺,一整面鏡面墻巧妙地延伸了鳥籠結構,同時也擴展了空間。金屬網面的隔板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同時在高處設置了一組旋轉式的鏡子,來往的客人可以在不同角度看見自己和同伴們的面孔。在家具選用上,主要以定制橡木家具為主,搭配以黑色皮革和拋光的黃銅細節,細膩營造溫暖宜人的氛圍,讓人流連不已。相比膠州路店,Luneurs在ITC國貿匯的店面則別有一番風情:挑高的天花讓空間感十足,靠窗一排的藤編沙發營造出包廂的感覺,自然垂落的綠植更為空間帶來俏皮綠意。

旅行并沒有那么簡單,如何在喧囂生活中享受云南情調中的吉光片羽已是不易。以云南菜系為主的胡麻餐廳開在上海的嘉里中心,與開敞大廳產生強烈對比的是,這家店面頗具隱逸趣味。有別于傳統餐廳“歡迎式”的入口,胡麻的入口空間是一道狹長的風景,像是一個傳統木制的餐盒,需要人們帶著好奇去走近、去開啟。空間的整體選材偏自然,溫潤的原木色是主基調,暖暖明朗的氛圍讓食客瞬間放下生活中的壓力和戒備,放慢腳步犒勞味蕾。
餐廳整體設計由Bloom的設計師Tom Yu呈現,餐廳細節上的巧思需要細心的客人才能看到:整體空間在鋁蜂窩板上貼上桃花心木飾面,這些木飾面是以連續不間斷的方式從同樣紋理的欒木上裁切下來的,并且小心翼翼地裝上,如同云南山水畫卷在空間中徐徐展開。

船廠1862在百余年前承載著造船鍛造車間的功能,后經日本建筑大師隈研吾的改造,給人以歷史積淀的人文質感,而坐落于其中的九樽藝術餐廳更是將中式禪意根植在工業風中,傳遞著美食文化的獨特匠心。九樽藝術餐廳由藝術家陳林打造,由黑、灰、白奠定主色調,輔以幽紅的色彩,與原造船車間經過歷史累積留下的混凝土柱相暗合。在這里,中國古典山水園林的造景手法俯拾即是,虛化了空間材質中硬性的碰撞,更多的是“曲水有情”般的含蓄。
空間中大量使用水墨拼貼元素作為裝飾主題,與現代的鋼條、玻璃等材質形成強烈對比,這種對比常常會給賓客以時光快速流逝的觀感,在進入包廂時好像即將登上快要啟程的列車,恍如夢境。從入口迎賓到伺酒上菜,每一道服務動作配合著空間的秩序端方井然,一飲一食都充滿了沉淀后的藝術氣息。

檐外,即“屋檐之外”之意,靈感來自山野湖海,店主夫妻二人希望把在戶外對食物的認知帶到室內,讓更多的都市人接觸,以此撥動人們走向自然的心弦。在空間設計上,這是一家充滿戶外美學的餐廳,雖沒有一目了然的天幕和帳篷,但如果來客仔細觀察,會發現戶外設備遍布在餐廳的每個角落。餐廳內氤氳的氣氛偏于沉穩質樸,沒有花哨冗余的裝飾,一桌一椅、一碟一盞的設計和擺放都從實用美觀的角度讓人舒心。不僅如此,檐外的器皿和餐具大多也來自最受戶外露營人士喜愛的品牌:Snowpeak、Trangia、Uniflame、Kupilka、Turk、Lodge等,保持品牌調性的統一。作為餐廳,這里提供全方位感官體驗的平臺,將食物與空間、器皿相結合:柔嫩的澳洲和牛,伴著香滑的大米,裝入瑞典的金屬飯盒中,通過貴州木器匠人手工挖制的勺子直至觸及味蕾—— 一段品味佳肴的旅程就此起航。

歷經一年的設計打磨,湘食品牌漁芙南迎來了它的第三家胡同店——隱海漁芙南。根植于北京的胡同文化,門里設計這次更多關注疫情時代下人與美食、與空間的關系表達。在外立面的改造上,設計保留了原始戶牖的形態,以“針灸式”的細致做法漆黑了門扇的顏色,隱匿而有突破。原先的室外庭院上方被封閉起來,連接兩端的空間,形成三種相連但卻有明顯起伏感的就餐區域,在視覺上雖連貫卻不直取,為客人帶來多樣的空間意趣。隱海漁芙南位于什剎海的后海水域,因而藍色就成為呈現自由、天空和海洋的顏色,將其點綴在裝飾和器皿上,令食客充滿遐想。空間內布設了大量綠植,沒有過重人工處理的痕跡,而是充滿自然開放生長的勃勃生機。新店的定位是私廚,“食自山海、賞味芙南”是隱海店想傳達給客人的感受。

Obscura如同一家開在私人博物館中的餐廳,它位于西康路極具上文化底蘊的一座三層小洋樓——唐香文化空間中,這里陳列的一器一物都堪稱罕見的藝術珍品。Obscura就是在這樣一方極具東方美學氛圍的空間中,為賓客提供饒富雅致的用餐體驗。室內設計來自Red ArcStudio,這里的關鍵詞包括“宇宙、未知、黑洞、竹、東方、肌理、虛實”,而空間也是圍繞這些關鍵詞延伸設計的。空間整體分為入戶接待、用餐、吧臺及廚房區域,其中入戶接待和用餐區域以互相呼應的弧線作為吧臺及接待臺的造型元素,形成流暢圓融的主視覺體驗。為體現神秘感,天花由黑色肌理漆裝飾,并在吧臺上方形成不規則黑洞,黑洞下方懸掛來自Tom Dixon的Melt燈組,演繹宇宙的主題。用餐區一側的盡頭是由竹影構成的裝置墻,以現代手法詮釋東方古典山水畫,更在寫意與寫實之間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