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來

“古典家具和國內外的經典設計陳列在一起時,在空間內形成小小的視覺沖擊。”
汽車駛向上海東郊,視野逐漸開闊。定下新住處時,正是秋天,美式別墅的綠地開闊平坦,積了一些落葉,園丁還未來得及清掃,鳥兒在樹梢上跳躍,房子是被自然包裹著的。深諳中國古典美學的陳燕飛忽然覺得這樣的景色也別有風味,開始著手設計新居。

別墅原本的格局被切得很碎,小房間多達七間,卻不開闊,陳燕飛將空間重新整理一遍,將一樓打通,只保留一間客房,空間之間用不遮光的格柵來區隔,這樣能夠盡可能地保證日光進入室內,白天即便不開燈,也能夠在室內形成良好的光照氣氛。“如果一個家庭人口并不多的話,其實不需要那么多房間,但良好的居住氣氛就需要開闊通透。空間越簡潔,越需要對家具、藝術品、光照等思考深入仔細。窗外的自然環境如此優越,我希望在這個房子的每一處都可以看得到綠色,聽得到鳥叫。”


陳燕飛引導我們參觀,雖然剛剛搬入不久,房子從設計之初已經烙上其鮮明的個人色彩。房屋主色調為白色,開門見一個清代蘇工朱漆面條柜子。作為當代文人家居設計品牌“璞素”的創始人和設計師,房子里擺放的主要是璞素的家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多年來陳燕飛收藏的古典家具和國內外的經典設計,它們陳列在一起時,在空間內形成小小的視覺沖擊,但很快就能讓人適應,主人特意要在中式家居氛圍中創造一些旁逸的意外。清代櫸木花幾、清代官帽椅、瓦西里椅子、BoConcept椅,可以窺見主人在趣味上的博取廣約,無問西東,但主要氣質仍然是儒雅的文人氣質。入門右行為一個小客廳,客廳的茶幾是民國時期徽州的一張漢白玉八邊石桌,石桌上鐫刻有優雅的如意紋。在一開始陳列時,陳燕飛嘗試過多次在這里擺上各種各樣的茶幾,最后還是選了這張石桌。其實這是以前大戶人家院子里用的桌子,但是他覺得放在室內更好,因其材質上的堅硬,沖破了其他家具帶來的舒適和平淡,把人的心理和戶外世界連通起來。

“我總是在強調生活必須自然,必須藝術,你過著怎樣的生活,便做什么樣的設計。”


“入門處的小客廳,最能體現主人家居趣味,古典與現代、東方和西方之間的碰撞。”


室內所用的綠植多是主人多年養護的松樹盆景,擺上幾天就換一換。“中國的古民居非常注重和自然的聯系,總是會留一個孔隙或者空間給自然,比如南方的天井,北方的四合院,當然他們主要是從光照、通風等實用層面來考慮的,也間接地靠近了某種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而現代住宅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將自然與人的居住環境隔絕開,人的房子越來越像是密不透風的盒子。所以在設計這個房子的時候,我借鑒了一些古民居的做法,譬如回形的動線結構,即從左邊走,繞一圈是可以走回起點的。這樣一樓空間的便利性和通透感都能夠達到最大,在任何地點,都可以很快走到前院或者后院。人和自然的距離就非常近了。”


二樓相對私密一些,陳燕飛把自己的書房安置在二樓中間的廳里,書房是他覺得最能體現個人趣味的空間,他在這里寫字畫畫,也摩挲自己多年來收藏的頑石、硯臺,抬眼可見窗外的綠意。書房一側是一間榻榻米茶室,一樓茶室大,二樓茶室小而精。茶室和書房緊緊相連,是他一直提及的“茶書房”居住理念的實踐,是純粹的身心安頓之所。



屋子里的藝術品多來自陳燕飛多年舊藏,也有他自己創作的巨幅書法作品,客廳層高高達十米,放上這幅作品由上而下地貫通了空間的氣息。還有諸如雕塑、油畫等,藝術和空間之間并無一種刻意制造的距離感,而是居于其中的人的生活面向之一。陳燕飛說:“我總是在強調生活必須自然,必須藝術,你過著怎樣的生活,便做什么樣的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