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欣
年初,雖然受疫情限制不能大規模聚餐,但走親訪友也免不了要帶著孩子一起吃飯。而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不懂得餐桌禮儀的孩子往往會讓家長『頭疼』,也會給他人帶來困擾。
前幾天,網絡上有一個視頻火了,在一個宴席間,人們圍桌吃飯,剛上來一盤豬頭肉,一個孩子二話不說,把自己的筷子插在肉上,將整盤肉全放進了自己的盤子里。周圍的家長看到并沒有出面管教,反而還和他打趣。
網友在下面評論:日子過得好了,教養卻沒了。
如今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家長每天變著花樣給孩子們做好吃的,但是,吃飯的禮節,卻常常被丟在腦后。
一茶一飯之間,藏著最真實的家庭教育,不少有遠見的父母已經意識到了“餐桌禮儀”的重要性。
記得看過一個采訪節目,演員小陶虹的朋友和主持人說:“他們家徐小寶光吃飯的規矩就寫了滿滿一張紙!”隨后小陶虹也列舉了一些,比如:吃飯不許說話;不評價食物的好壞;吃飯不可以浪費。不僅如此,她說自己和丈夫徐崢也會嚴格要求自己。
前有陶虹夫婦言傳身教,最近應采兒的“虎媽式餐桌規矩”更是被3000 萬網友點贊。《童言有計》節目中,應采兒分享了自己家的餐桌教育:不要浪費食物;不可以把菜都轉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先吃;家里不是餐廳,有什么就吃什么……朱丹認為應采兒給孩子定了太多的規矩,應采兒直接回復:“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
飯桌上的細節,體現的是一個孩子的教養。餐桌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場景,在餐桌上聯絡感情,在餐桌上發展關系,一個人在餐桌上的表現,也是顯現個人品質的時刻。因此,養成良好的用餐禮儀,是孩子將來步入社會后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前提。

孩子在餐桌上玩食物、扔餐具,家長不要總覺得娃還小不懂,不用干預,大了就好了,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哪怕只有10 個月的孩子,如果每次他開始扔食物時都被抱下餐桌,那幾次之后他就能意識到在餐桌上這么做是不允許的。
有些孩子吃飯時需要家長哄著、追著、看著動畫片才吃,看似是再小不過的問題,但卻失去了培養孩子自己承擔責任意識的好機會。自主進食,才是寶寶獨立生活的第一步。還有很多孩子一上桌,就變成“美食博主”,對食物十分挑剔。任意評價飯菜對應的隱藏行為是不知感恩,而將一切當作理所應當,錯并不在孩子,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不少家長,尤其家里的老人,“偏愛”娃的方式是,孩子喜歡哪個菜就直接把盤子放在孩子跟前。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吃獨食”的習慣。而俗話說“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還不僅僅只是禮儀問題,同樣關系到孩子的安全健康。
之前有這樣一則新聞,武漢一個1 歲半的小女孩,因為在吃飯的時候邊走邊玩,不小心摔了跤,筷子插進嘴里,深入顱內,并且還有2 厘米插入了小腦。萬幸的是,經過搶救最終脫離了生命危險。
3-6 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黃金期,孩子在3 歲自我意識形成,并且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可以和家長進行良好的溝通,可以抓住這個黃金期,給孩子正確引導。餐桌上的點滴細節,正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好時機。
如果孩子沒吃幾口就鬧著起身離開,或者在餐桌上“搗亂”,家長的態度不妨強硬一些,直接把食物拿開,千萬不要試圖追著孩子喂飯。
等到孩子餓的時候,就可以對他說:“就是因為你剛才不好好吃飯才會餓,只能等到下一頓再吃飯。”
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孩子慢慢就會改掉一些餐桌上的不良習慣。
當孩子在餐桌上表現得“沒規矩”時,不必大發雷霆,不論是大人打趣的笑聲,亦或嚴厲的說教聲,只要是給出反應,孩子都會認為這是大家對他的行為做出的鼓勵,會讓“餐桌鬧劇”愈演愈烈。
餐桌禮儀需要慢慢地培養和學習。家長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如果孩子看到大人滿嘴塞著食物大笑、亂丟食物、敲餐桌,他可能會馬上學著做。
當然,如果哪天孩子在餐桌上表現得很好,也別忘記及時稱贊他。
應該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進餐環境,可以給他準備一張適合的寶寶餐椅,讓他從小和大人一起在餐桌前吃飯。
為了增加寶寶的食欲,可以準備綿軟、易嚼、松脆、色彩鮮艷的食物,鼓勵孩子自主進食。
寶寶自己吃飯,必定會弄得到處臟兮兮。
建議在兒童餐椅下鋪一個垃圾袋或塑料桌布,清理起來就方便多了。
孩子餐桌禮儀的養成離不開家長日常的陪伴、影響和教導,當良好的餐桌禮儀成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時,尊重他人、感恩珍惜、樂于分享也就融入了寶寶的意識中。
這些刻在骨子里的教養,是孩子一輩子都受用的無形財富。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過:善于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的生活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的確,人際交往、品質格局,都能從一頓飯局中看出來。
你在飯桌上看別人,別人也在飯桌上觀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