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川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手術室,鄭州 450000)
手術室作為提供手術及搶救的場所,在管理過程中,不僅要確保患者生命安全,醫護人員防護措施也很重要[1]。手術室護士每天要接觸刀、剪等利器,易發生割傷、刺傷等事件,是臨床護理人員發生利器意外傷的高危群體。同時,手術患者可能攜帶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傳染性病毒,護士一旦被血液濺到皮膚或眼內,感染上述病毒風險極高,對其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3]。為提高手術室護士工作安全性,減少利器意外傷事件,對手術室護士利器意外傷現狀及其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十分必要[4]。本研究對手術室護士利器意外傷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并探討降低利器對護士傷害的對策。
回顧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120例手術室護士資料,其中男7例、女113例,年齡25~43歲、平均(31.68±2.47)歲,在手術室工作年限2~10年、平均(6.46±1.33)年,文化水平為大專11例、本科103例、本科以上6例。
成立手術室護士利器意外傷現狀調查小組,成員包括2名本科以上學歷手術室護師、1名主管護士和2名工作經驗5年以上的手術室護士。通過國內文獻查閱網站如中國知網(CKNI)數據庫、SCI-HUB搜索引擎、X-Mol學術咨詢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搜集關于手術室護士利器意外傷相關文獻,制定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利器意外傷原因、利器種類和受傷后處理措施等[5],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問卷有效率100%,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
手術室護士發生利器意外傷114例(95%,114/120),其中占比最高的為工作年限2~4年的護士。見表1。

表1 不同工作年限利器意外傷發生率占比
手術室護士發生利器意外傷主要原因是工作慌亂、精神疲勞和防范意識薄弱。見表2。
致手術室護士發生意外傷的利器中手術縫針、玻璃物品和注射器針頭最為常見。見表3。
手術室護士因利器受傷后處理方法主要是排出傷口污血、沖洗和消毒等。見表4。

表4 手術室護士利器意外傷后處理方法統計 n=114
本調查發現,手術室護士中有90例(78.95%)認為工作慌亂是導致利器意外傷的最大因素,精神疲勞[75例(65.79%)]和防范意識薄弱[70例(61.40%)]也是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包括操作不規范(28.07%)、使用后處理不當(22.81%)、利器質量問題(22.81%)和負性情緒(20.18%)等。手術室搶救患者大多情況緊急,護士易發生慌亂,導致操作不當而受傷;手術室護士培訓周期相對較長,專科護士較為缺乏,其工作量、工作強度較大,導致護士常常處于疲勞狀況[6];手術室護士因工作經驗不足容易出現操作不規范、使用后處理不當等情況,這些情況均會增加利器意外傷的發生率。
本調查顯示,手術室護士中有94例(82.46%)因手術縫針刺傷,有91例(79.82%)因玻璃物品、90例(78.95%)因注射器針頭受傷,其他利器傷包括手術刀(69.30%)、手術剪刀(55.26%)和電刀(9.65%)等。手術室護士與手術縫針、注射器針頭、玻璃物品等接觸頻繁。手術縫針較尖利,在穿線及傳遞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刺傷可能;玻璃物品主要是安瓿,大部分護士采取徒手掰安瓿的方式,安瓿玻璃碎片容易割傷手部。
手術室護士被利器刺傷后,大部分人會采取排出傷口污血(94.74%)、沖洗(92.11%)和消毒(96.49%)措施,小部分人采取注射免疫蛋白球(40.35%)或其他(4.39%)措施。近幾年各級醫院逐漸重視對醫務人員職業防護的培訓,護士受傷后都會及時采取處理措施,預防感染[7-8]。
在工作年限2~10年的手術室護士中,工作年限2~4年的護士利器意外傷發生率占比最高(50.88%),其次是工作年限5~7年的護士(35.09%),最低的為工作年限8~10年的護士(14.03%)。工作年限較短的手術室護士缺乏工作經驗,存在操作不熟、應急能力弱、防護意識較弱等情況,且在工作中自我調節能力相對較弱,易產生負性情緒[9];工作年限較短的手術室護士,為提升個人能力,承擔護理工作量較大,接觸利器的時間較長,容易發生利器意外傷。
3.5.1 加強手術室護士培訓及安全教育
手術室護士需要近距離接觸儀器設備及病原微生物,發生利器意外傷后對護士損害極大。為此,應加強手術室護士尤其是新入職及低年資護士專業培訓,嚴格規范手術室護理操作。選取經驗豐富的高年資手術室護士進行示范教學及經驗講授,可介紹自己在手術室工作中遇到的利器意外傷事件,提高低年資護士警戒性。新入職護士需接受安全教育,使其認識到利器意外傷的危害,并保持手術室各崗位人員相對固定。
3.5.2 制定手術室利器操作規范
手術室護士發生利器意外傷時,感染HBV、HCV等病毒風險較高,從而引起血源性疾病,因此加強對利器意外傷的預防十分重要[10]。手術室應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規定手術室器械臺、設備及操作儀器擺放位置,使用后歸置原位,隨取隨用;2)手術室內尖銳儀器、設備做好防護措施,如手術刀、手術剪刀和手術縫針等放置硬質器皿保存,禁止徒手掰安瓿、套針帽等。在醫護間協作手術時,護士將儀器連同器皿傳遞給醫生,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置利器盒內,減少意外傷;3)術前排查患者病毒攜帶情況,根據患者攜帶病毒種類做好手術感染預防措施,包括手術儀器消毒和患者手術護理等,對于急診、急救來不及排查攜帶病毒患者,采取與傳染病患者同級別防護措施,戴雙層手套,穿隔離衣,戴防護帽、護目鏡,最大程度地隔離利器損傷[11];4)利器使用后合理歸放至器皿中,后期進行清潔、消毒,然后儲存于原來位置,便于下次使用,降低誤傷概率。
3.5.3 利器意外傷發生后緊急處理措施
相關研究[12]顯示,每年因血液傳播疾病死亡的醫務人員高達數百萬人。一旦發生利器意外傷,要立即處理以降低損害,發生血源性暴露時須立即用肥皂和流動水清洗被污染皮膚,口腔、眼睛等被污染黏膜用生理鹽水、無菌液反復沖洗。若有傷口,應從傷口周圍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排出被污染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動水反復清洗,沖洗后用0.5%碘伏或75%酒精局部消毒,包扎傷口。手術室護士發生利器意外傷后48 h內填寫利器傷報告送至感染科,追蹤檢查護士情況。
3.5.4 合理排班
手術室作為醫院重要技術部門,需合理分配工作人員,根據每天手術量,適當增加或減少值班護士,盡量降低護士工作量,確保工作效率,勞逸結合,減少利器意外傷的發生。
職業防護是醫務人員一直面臨的重要問題,在手術室這個特殊環境下,利器意外傷對護理人員的危害更大,因此,對于手術室護士利器傷的處理要更加謹慎、細致。同時,手術室護士在工作過程中,要注意預防意外受傷,盡可能避免一切可導致利器意外傷的危險因素,將利器意外傷發生率降到最低。各級醫院要做好手術室護士利器意外傷的全方位預防與控制工作。本研究針對手術室護士利器意外傷現狀,制定了相應防護策略,期望為各級醫院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