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守,聶 超,徐成瑤,鄭 輝
(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5)
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的出現不僅提高了高層建筑的施工進度,而且有效解決了落地式腳手架成本高的問題[1]。搭設高度依建筑物標準層的層高而定,一般取建筑物標準層4個層高加1步護身欄的高度為架體的總高度[2]。附著式升降腳手架以電動葫蘆為提升設備,使整個外腳手架沿建筑物外墻或柱整體向上爬升。傳統的提升方式具有很高的勢能和危險因素,具有架體結構失穩、提升系統偏心傾覆的風險[3]。腳手架提升的穩定性關系施工人員的安全及施工進度[4]。
為解決傳統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提升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創新性采用電動葫蘆反拉技術,減小了架體離墻間距,降低了工人操作強度,進而有效降低架體附著所需強度,巧妙地避免了電動葫蘆在以往使用過程中產生歪拉斜吊的普遍現象,提高了提升的平穩性。
福州世茂南通項目土建總承包工程由1層地下室、4棟超高層及6棟高層住宅組成,1號樓、5~7 號樓為超高層住宅樓,2~3,8~11號樓為一類高層住宅樓,其中,1~3,5,8號樓1層局部為公共配套用房。1,5,6號樓高141.1m,7號樓高123.7m,2號樓高98.7m,3,9號樓高99.1m,8號樓高92.0m,10,11號樓高93.3m??拐鹪O防烈度為7度。
本項目架體采用特制型鋼與螺栓連接,寬1.1m,步距2.2m;架體總高度20.8m;架體內排豎龍骨中心離墻標準距離0.73m。
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的升降動力為電動葫蘆,傳動方式有中心吊拉和內側吊拉兩種[4-6]。
1)中心吊拉 電動葫蘆固定在懸挑梁上,懸挑梁通過螺栓固定在建筑結構上,如圖1所示。理論上電動葫蘆提升點為架體重心位置,架體提升時豎直上下,無傾覆力矩。然而由于機位布置及施工荷載的原因,架體重心往往會隨機地偏離理論重心,使得架體升降時產生內傾或外傾,具有不確定性,易產生機位相互制約,增大了架體內應力。

圖1 中心吊拉式附著式升降腳手架
2)內側吊拉 電動葫蘆安裝在附著梁上,附著梁通過螺栓固定在建筑結構上,電動葫蘆提升點處于架體導軌內側,如圖2所示。架體升降時存在傾覆力矩,其大小為重心與電動葫蘆掛點的距離和架體自重的乘積,架體各機位均處于外傾狀態,方向統一。

圖2 內側吊拉式附著式升降腳手架
兩種傳動方式的共同點是,架體提升需倒換電動葫蘆掛點,電動葫蘆凈重85kg,倒換困難,同時倒換電動葫蘆影響線路布置,易造成線路故障,影響施工進度。
1)提升過程中或相鄰兩次提升電動葫蘆無需倒換。
2)架體升降或停靠過程中,架體傾覆力矩在可控范圍內,并為其確定方向,避免機位之間產生扭曲變形。
3)若采用電動葫蘆反拉技術,其鏈條作用方向與架體升降方向相反,需進行動力變向,反拉點與轉向點之間的距離隨架體升降發生變化,影響反拉力的方向,進而影響傾覆力矩。
將電動葫蘆固定在架體上,隨架體升降,避免每次提升需倒換電動葫蘆。同時,針對傾覆力難以控制的問題,智能附著式升降腳手架采用滑輪換向,即采用鋼絲繩一端固定在電動葫蘆下掛鉤,另一端固定在附墻掛座上,中間通過滑輪換向,滑輪與提升梁上固定點呈豎直狀態,避免角度變化,保證了傾覆力矩為恒定值,且受力明確。架體升降時只需倒換鋼絲繩即可,大大降低了倒換難度,如圖3所示。

圖3 反拉技術原理
反拉技術動力系統主要由上下提升梁、電動葫蘆、鋼絲繩、滑輪等組成。上下提升梁固定在架體豎向主框架上。電動葫蘆上鉤掛在上提升梁橫銷上,下鉤與鋼絲繩鉤連接,鋼絲繩繞過下提升梁上的滑輪與建筑結構上的提升掛座連接,提升掛座由穿墻螺栓固定在建筑結構上,架體整體荷載通過穿墻螺栓傳遞到建筑結構。提升掛座上固定有抱輪,對架子整體升降起導向和防傾覆作用。腳手架提升過程如圖4所示。

圖4 智能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提升示意
根據JGJ 202—2010《建筑施工工具式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要求,所選取的計算單元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架體高度與支架跨度的乘積≤110m2,架體計算跨度≤7m。
1)靜荷載
各部件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各部件統計
因此,靜荷載:
∑F靜=mg=3 730.91×10=37 309.1N
2)活荷載
當3步架體同時作業時取活荷載標準值2kN/m2,當為升降狀態時取0.5kN/m2,取2層。
3)風荷載
根據GB 50009—2012《建筑結構荷載規范》,風荷載標準值:
Wk=βz·μs·μz·wo
風振系數βz=1,基本風壓wo=400N/m2(取當地基本風壓),高度修正系數μz=1.27(建筑物高度按100m,地面粗糙度按D類)。
沖孔網擋風系數φ=0.6(擋風系數φ為擋風面積與迎風面積之比,即0.5,考慮到施工過程中網眼會留有混凝土等雜物,因此確定為0.6),則體型系數:
μs=φ×1.3=0.6×1.3=0.78
Wk=1×0.78×1.27×400=396.2N/m2
4)荷載合計
按規范取動力系數γb=1.05,沖擊系數γc=2.0,恒荷載分項系數γa=1.2,活荷載分項系數γq=1.4。
根據設計布置,最大跨度L=6.0m,前、后立桿距離H=0.75m。
靜荷載:P靜=γa∑F靜=44 770.92N;
活荷載:P活=γqLH×3×2 000=37 800N;
使用時:P使=γb·(P靜+P活)=86 699.5N;
升降時:P升=P靜+γaLH×350=46 660.92N;
防墜時:P墜=γcP升=93 321.84N。
5)上吊掛件銷軸受剪驗算
上吊掛件銷軸采用直徑28mm Q235A圓鋼軸,[f]=215N/mm2,[fv]=125N/mm2,受剪截面積As=615mm2。

6)上吊掛件焊縫強度驗算
焊縫采用母材(厚度8mm)直角焊,雙面滿焊,焊腳尺寸hf≥6mm,由GB 50017—2017《鋼結構設計標準》,在通過焊縫形心的拉力、壓力或剪力作用下,當力垂直于焊縫長度方向時:
當力平行于焊縫長度方向時:


7)上承重梁強度、撓度驗算
采用2[10背對背組合,長度750mm,截面模量Wx=39.7cm3,慣性矩Ix=198cm4。提升荷載P=46 660.92N,兩端剛接:
Mmax=PL/8=4 374N·m
強度滿足要求。
撓度滿足要求。
8)抱輪抗傾覆能力驗算

9)鋼絲繩受力驗算
經調查,選用6×37-22-1770規格的鋼絲繩。根據《重型設備吊裝手冊》(第2冊)、GB/T 8918—1996《鋼絲繩》,換算系數C=0.82,K=6。
T=273.00×1.336×0.82=299.08kN
式中:T為鋼絲繩的破斷拉力(N);K為鋼絲繩的安全系數。
升降時的荷載P=46 660.92N
經過上述驗算可看出,使用正置反拉的傳動方式,整體結構穩定性滿足施工要求。
對于高層建筑施工,附著式升降腳手架能將高處作業變為低處作業,將懸空作業變為架體內部作業,科技含量高且更經濟、安全、便捷。反拉技術的提出,使爬架提升更加穩定、便捷,對架子整體升降起導向和防傾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