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冉 河北地質大學
截止到目前為止,全球共有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到了林果的生產和貿易,根據FAO 數據的統計,在2005 年時,中國人均的林果面積約為79.5 平方米,接近世界的人均水平82.96 平方米。中國果樹的栽培歷史悠久,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林果產業發展速度極為迅猛,近些年來,產業面積數量和林果產量一直穩居在世界首位。
河北省不僅是林果品生產大省,還是我國最大的林果產品生產基地之一,主要的果樹有蘋果、板栗、梨、紅棗等。到2006 年年底,河北省果樹的總面積已經達到了151萬畝,占全國林果樹面積的10.9%,占全球總面積的2.2%;林果品的總產量達到了988 萬噸,占全國林果總產量的10.1%,是全球總產量的1.9%。
2012 年到2014 年,河北省制定了二個“四個十”工程。每年分別選取造林大縣、封山育林縣、果品特色縣和果品龍頭企業各十個。在政策和科技等方面重點予以集中支持和扶持,以此來帶動形成優勢突出的林果產業發展格局。2018 年,河北省出臺了新方案《河北省明年新增百萬畝高標準果品基地》。
截至到目前為止,河北省內河北農業大學、石家莊果樹所、省林科院和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等多所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在果樹方面都有研究。林果業系統從上到下的形成集生產管理和技術推廣為一體的科技推廣體系,積累豐富的管理經驗。
現已初步形成了以燕山板栗、平原沙地梨和太行山紅棗等為主的“五片兩帶”林果品基地布局。形成了以滄州紅棗,趙縣、泊頭梨果和昌黎葡萄為主的等一批效益高和規模大的特色林果產業帶和產業集群。
以建設發達產業體系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提高全省綜合競爭力為主要目的,以結構化調整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大力推動林果產業經濟增長的方式向著質量效益型方向轉變,進一步實現三位一體同步化發展,提高河北省林果業技術裝備水平,加快高標準的林果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林果業龍頭組織企業,不斷地促進林果品整體質量,盡快形成河北省現代化林果業發展體系,不僅為河北省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更為了建成沿海經濟發展強省作出貢獻。
一方面,人口數量對林果品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在人均林果消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人口總體數量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那么相應的對于林果品的消費需求也會是增長的趨勢。另一方面,年齡也是可以影響林果品消費的原因,不同年齡的消費者會因為生活閱歷的不同具有差距較大的消費行為。地域經濟協同發展是一個地方經濟良好發展的基本保證。刺激人民的消費能力的極為重要的基礎。推動各地方經濟發展,不僅因為重點是統籌城鄉發展,更是因為這是協調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最直觀的表現方式。地方經濟發展的良好情況首先表現在人民收入水平穩步提升,以此來刺激人民消費水平提高,而人民消費水平增加又會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0 年到2017 年為止,河北省的人口數量從6674萬到2017 年增加到7519.52 萬,處于連年遞增的模式。在人均林果消費量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假設人口數量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林果產品的消費需求也處于增長的趨勢。
截止到2017 年,河北省人口中20-45歲和45 歲以上的人口分別占總人口數量的50.10%和31.25%。城市人口數量和農村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量的55.01%和44.99%。由于消費心理和消費環境的不同,河北省的人口老齡化和農村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北省林果產品的種類。七八十年代的人口經歷過中國的社會變革,親身體會了國家從貧窮到富有、家庭從吃不起飯到能吃飽喝足的過程,所以這部分消費者會較為愛吃本地的林果,拒絕消費從南方運過來的非應季水果或者進口水果。這一定程度上更是促進了本土的林果消費市場。
根據數據顯示,2011 年到2016 年全國林果產品分別是4990580、5457571、5967689、6373429、6816376 和7274271 千克,短短五年時間內增長了45%。隨著人口數量的穩步上升,全國人均消費量在2011 到2016 年分別是37、40.3、43.9、46.7、49.7 和52.8 千 克, 由37 千克上升到了52.8 千克,同比增長了42.7%。
以我國2011 年到2016 年全國人均林果品的消費量為基礎對2017 年到2022 年全國人均林果品的消費量進行預測。

我國水果出口量占總生產量的比重很小,進口林果的消費量占林果品的比重也很小,所以用產量來代替出清,也就是我國每年林果品產出量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會被消費完,以產量來代替消費量,來求得林果品需求量。從2011 到2016 年,河北省林果產量占我國林果產量的比重分別是4.64%、5.08%、5.29%、5.73%、5.46%和5.84%。

綜上,河北省林果產品需求量預測值=全國林果總需求預測值*河北省林果占全國林果比重率預測值。全國林果總需求量預測值=人均消費量*我國人口總量預測。2017年 到2022 年 分 別 是390.7、423.4、451.9、478.2、529 和568.3 萬噸。
1.產業結構不合理
正常情況下,大力發展林果業的地區都有過發展林果的歷史。主栽過部分林果品種在后期發展過程中其中一些林果就成了其主打的品種,但是這種單一品種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并且在實際生產中良種率不高,林果品不能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在市場里缺乏競爭優勢。科技信息時代里社會品牌占很大優勢,品牌不僅是產品走向市場通行證,更是林果產業的綜合實力象征。但是因為產品結構不合理而導致傳統分散經營的狀態,使得種植和經營都很難形成規模,極為嚴重地影響了林果的質量。優質的果品率低,知名的品牌少,阻礙了林果業的發展。
2.產后環節薄弱
在林果業發展過程中,生產是重要的環節,但是銷售更為重要。林果園多為個體戶經營,所以營銷的方式較為落后和分散,基本還是以個體戶自我銷售為主,這就使得銷售很被動,價格也抬不上去。另外,個體戶的銷售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出現了很多不良競爭現象,對,很難承受市場風險。當下是科技信息的社會,有些農民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互聯網的供求信息閉塞,導致林果在銷售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影響林果業的發展。
1.優化區域的發展布局
區域布局優化主要依據社會經濟狀況和自然條件。農民的種植習慣和當地林果樹木栽培歷史等這些因素都應該在考慮經濟狀況時考慮周全。比如、在河北省內環京津及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可以發展技術性能高、經濟效益好和時令性強的樹種及品種;偏遠落后地區可以發展管理技術相對粗放、果實耐儲存和易運輸的樹種和品種。除此之外,消費水平、消費習慣及交通運輸、儲藏加工等條件都決定著林果品生產的集中程度以及規模大小。
2.調整樹種和品種結構
根據河北省現在的林果產品市場競爭優勢、林果資源發展的現狀和今后的發展情況,將河北省樹種分成區域特色樹種、大眾傳統樹種和優勢骨干樹種這三類主要樹種。以此來進一步優化樹種的結構。加大鮮果加工和特優林果品種的發展力度,優先發展遷西板栗、趙縣雪花梨等的自主知識產權。通過優化調整樹種、品種的結構,使得全省果樹的樹種和品種結構更為合理,逐步地形成適應市場需求樹種和品種結構。
3.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的建設現已成為當下建設環境首要任務,林果業更是應該相應國家號召,因地制宜,堅決嚴格地來執行環境保護政策,絕對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利益。所以,我們需要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推進治理污染環境的工作,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使得林果業在生態建設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為果農創造更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