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慧

松陽擁有百余座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只要遇上晴好的天氣,選擇任意一個角落耐心等待就能遇上一片金色的綠洲。溫柔的夕陽穿透過云層,灑落在盤踞于山腰的村落,茶田嫩芽已出,組成梯狀圍著黃色夯土筑造的房屋,一同被照得發亮,召喚著長途跋涉的你在此落腳。


1.位于平田村口的平田農耕館是DnA建筑事務所早期在松陽實踐鄉村“建筑針灸”策略的項目之一,被用來展示平田村的農耕文化,同時也是村民的公共活動中心;2&對頁.楊家堂村坐落于一座環形山凹中,被兩翼山巒環抱,雖有早期旅游開發的介入,卻始終保持著村落的古樸和幽深氣質。村落由20多棟土木構架的清代民居構成,民居群沿著山坡成梯狀逐階延伸,每當夕陽西下,房體會被鍍上一層迷人的金色,因而也被譽為江南的“金色布達拉宮”;3.松陽陳家鋪先鋒書店是由建筑師張雷設計打造,建筑體改造于原村民禮堂舊址,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小型功能體塊,既是閱讀樂土也是公共文化分享的優質空間資源。作為先鋒書店拓展的鄉村書店項目,從材料使用、設計處理都恪守著地方原則,將閱讀文化與鄉村優勢充分結合;4.“云上平田”綜合體是由一系列老宅改造而來的民宿、博物館、鄉村酒吧、咖啡館等功能區塊所組成,從最初的“木香草堂”民宿,到“爺爺家”青年旅社,每棟建筑都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同時揚長而建,自然地散落在村落中。

建筑師劉家琨借鑒古典園林的廊道造景手法,在“文里·松陽”的老建筑之間穿插了一個景觀風雨游廊。游廊將社區內的各個建筑區塊自然聯結,來訪者穿行其間,便有移步易景的游園感受。

1.作為松陰溪景區聯結村縣的交匯處,獨山驛站在提供重要的游客服務同時,也被拓展為專業運動訓練和休閑水上項目的活動中心,建筑借助螺旋上升的結構構成豐富的室內外交互景觀;

2.“文里·松陽”的創始人彭海東帶著我們在“文里咖啡”的露臺俯瞰“文里-松陽”全景。作為最早來到松陽探訪的清華學者之一,將近7年的在地研究,讓他對松陽的細枝末節都如數家珍,更甚于松陽人對家鄉的了解;
最初的松陽印象,來自前人的文墨書法,宋代松陽狀元沈晦的一句“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讓這座名不經傳的建制縣在獨愛江南山水的旅人心中不經意地種下了一顆種子,總待一日親見分曉。而今,這座江南邊緣的建制縣卻成了另一群人的理想烏托邦。百余座保存完整的傳統古村落組成了它獨有的鄉野肌理,常年隱于云霧之下的神秘氣質確是松陽在他處難尋的魅力,然而,正如所有的古村落一樣,技術工藝的脫節,生產力的滯后,漸漸帶走了這片土地曾經的光澤,但這也成了大量建筑學者、遺產保護人士涌入松陽的催化劑,松陽逐漸有了別樣的風景。
如今提起松陽,后面總會跟上建筑師徐甜甜的名字。從2014年開始,徐甜甜和她的DnA建筑事務所便先后為松陽完成20余項新建或改造建筑,這些項目散落在松陽的各個角落,如果從地圖上逐一標注,可以聯結出一條完整的松陽村落故事,而我們的旅程也隨著這些特別的坐標一一展開。徐甜甜為自己在松陽實踐的鄉村振興策略套以中國傳統的診療手法——“建筑針灸”,通過深入調研分析各個村莊的歷史傳統工藝業態和生活需求,選取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或產業元素,同時以實現村莊公共功能作為目標,賦予建筑以中醫里“針灸”的功效,活化村莊的運作脈絡。這其中工坊系列最具有代表性,從興村的紅糖工坊、蔡宅村的豆腐工坊、橫樟村的油荼工坊到山頭村的米酒工坊,每一座工坊都以村落自身的產業特色出發,選取在地材料為建筑肌理,通過現代的建筑手法加以描繪,配以更加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產工藝,同時附帶上旅游觀光的價值,有效帶動起村落的經濟循環。而當地松陰溪上的石門廊橋由舊石門大橋改造而來,借用當地建筑外形以木裝配結構建造,既為步道,也可作非機動車往來樞紐,逢遇節假日還有豐富的集市活動,或是用作馬拉松賽道,入夜后,橋內特制的燈帶亮起,又為松陰溪帶來另一番趣味景象。

松陰溪上的石門廊橋由舊石門大橋改造而來,借用當地建筑外形以木裝配結構建造,既為步道,也可作非機動車往來樞紐,逢遇節假日還有豐富的集市活動,或是用作馬拉松賽道,入夜后,橋內特制的燈帶亮起,又為松陰溪帶來另一番趣味景象。

1.松陽擁有極為豐富的毛竹資源,遠觀遍山毛竹與云霧喜游頗為壯觀,但林間少有可停留駐足的空間,于是建筑師徐甜甜利用毛竹的韌性,在橫坑村“編織”了一個竹林劇場,劇場擁有同萬物一樣的新陳代謝系統,隨著老竹子死去,新竹將會替換進來。

3.松陰溪流域沿岸每隔5公里便會建造一個驛站,靠近羹圩村的黃圩驛站便是其中一個。驛站以松陽盛產的松膳為靈感,采用輕質木裝配結構打造,與生長于此的松樹交錯排列,在此停留休息之余可一覽松陰溪美景,順道了解一番村民采集松脂的歷史和文化。

2.大木山茶園是國內最大的騎行茶園,也是松陽主要的產茶農作區,由DnA建筑事務所打造的大木山茶室豐富了園區的建筑肌理,拓寬了園區內茶藝文化的交流方式,同時也是靜觀茶園景色的絕佳位置。

1.位于松陽大東壩鎮山頭村的米酒工坊,以標志性拱頂結構著稱,采用混凝土建造并融入了當地常見的鏤空紅磚墻,分為地下酒窖、生產空間以及開放平臺三層功能分區。入春時節,建筑前油菜花田金色蔥蘢,最適合坐在二層的開放空間品一小杯陳釀米酒,望漫山花海觀云霧聚散,如遇雨季也是另一番朦朧的浪漫。

2.位于松陽興村的紅糖工坊通過開放的空間設計被賦予了“舞臺”的性質。每年立冬過后,甘蔗豐收,紅糖工坊便開始了為其一個月的制糖工作,此時到訪的游客將是幸運的,建筑外圍的廊道讓到訪者可以一睹紅糖制作的全過程,即便行走在鄉道田間,也會被工坊里飄出的甜香所包圍,幸福滿溢。

3.油茶工坊建造在大東壩鎮橫樟村的山澗溪流旁,主體建筑采用傳統的木結構和夯土墻建造,外墻則從溪澗取來卵石直接切割砌筑而成,將周邊梯田和溪水的自然景色延續。工坊為季節性生產,農閑時這里便是村民公共活動的地方。

4.位于松陽興村的紅糖工坊通過開放的空間設計被賦予了“舞臺”的性質。每年立冬過后,甘蔗豐收,紅糖工坊便開始了為其一個月的制糖工作,此時到訪的游客將是幸運的,建筑外圍的廊道讓到訪者可以一睹紅糖制作的全過程,即便行走在鄉道田間,也會被工坊里飄出的甜香所包圍,幸福滿溢。
居民不但能通過工坊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工坊也成了他們閑暇時分享生活的地方,紅糖工坊會為當地居民定期舉辦觀影會,豆腐工坊也成了松陽學生實踐教學的場所……因為村落特殊的結構,這些建筑在設計之初就被賦予了更多角色。除了更新鄉村的經濟形態,徐甜甜也在通過更多文化空間來提升松陽本土傳統文化的辨識度,承載王村村落歷史的王景紀念館、強調石倉村客家契約文化的石倉契約博物館……這些建筑不但為村落重塑了人文景觀,也為當地人挖掘出了更多村落潛在的價值。
而松陽古村落得天獨厚的景觀優勢便成了另一個松陽反擊的武器。被稱為四都鄉的平田村,需駕車盤山行至海拔600多米的山區才能抵達,這里因為一年中有200多天靜坐于云霧中,而被稱為“云上平田”。2014年平田村被列入第三批國家傳統村落,村子借著古村落保護的契機,邀請來一大批建筑專家學者對村落進行重新規劃改造。最為成功的“云上平田”民宿綜合體,就將28棟閑置的老房舊房進行重新修繕,每一棟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位來自不同高校的建筑專家作為主導,他們幾乎都保留了建筑的本體原貌,以確保村落的樣貌不受改變。這些項目或是作為民宿、或是作為餐廳,以不同的業態組合成一個功能齊全的鄉村文化旅游綜合體,而來訪的游客也能以更熟悉的方式與村落產生互動。更多的民宿、文化業態開始充當起村落改造的催化劑。在“懸崖邊的古村落”陳家鋪村,先鋒書店繼續拓展著自己的鄉村書局系列,建筑師張雷將層層疊疊的山巒鎖進建筑,讓讀者得以在云間暢游書海;飛蔦集民宿將這里選作自己的起點,在崖尖摞了幾座小宅,遠看與當地民居無異,卻在內里暗藏玄機;云夕則與村落合作,再造了一棟全新的建筑,依然用陳家鋪的底色呈現,但又多了一層傳統工藝的肌理,在這里入住會有格外的親切感,因為你所食的蔬菜很可能是當地村民在某個清晨偷偷塞給廚房的小禮。
從村落返回縣城中心,迷霧隨著漸落的海拔層層褪去,縣城會將你短暫帶回到現代的氛圍當中。每座城市都會有個精神棲地,而松陽的精神中心便是文廟、城隍廟兩座廟堂所在的街區。在革新者到訪之前,這里依然掙扎在不可抵擋的歷史洪流之中。惋惜于隨處可見的千年遺存,來自清華的彭海東承接下了這塊區域,并找來了建筑大師劉家琨對其進行重新規劃改造。分解開這段跨越千年的時空標本,花費了6年時間,才終將這片街區疏解打通、充盈更新,并冠以“文里”之名,寄予松陽“文化鄰里”的美好設想。“不做假古董,也不毀真遺跡”,在劉家琨的改造原則里,最優先的考量便是將松陽人記憶里的遺存修繕交還,“真實”。于是,所有的新建都繞開了古樹而立,使其得以繼續為四方居民遮陰避陽;非遺工坊、公共書房、美術館、民宿、咖啡館等業態的引入,則讓老建筑們擺脫衰亡的命運、煥發新生,重新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當中,而那條蜿蜒悠長的風雨廊道猶如“泥鰍鉆豆腐”將整個街區串聯、打通,消磨掉了社區內外的新舊邊界。如今走進“文里”,總有悠揚笛聲迂回,年輕人不再是稀有群體,通過參數化設計、建筑機器人建造的實驗產物‘文曲童書館也給孩童們創造了豐富的探索空間,老人們更是熱愛這個刻著記憶的新社區,曾經的市井脈絡不曾斬斷,反而越發明朗起來。離開“文里”,越過商業氛圍濃重的太平坊路,幾個竹簍攤販組成松陽老街入口的時光門,串聯起松陽的前世今生。在老街濕潤的青石板路上,時間似乎也變得小心翼翼,走得格外緩慢。老手藝人們抓著過往不放,于一束暖光下用棕絲細細編織起舊時的睡夢記憶;棉被鋪子依舊為著哪家喜事熟稔地操持彈弓,將飄在空氣里的棉絮利落收回。人流稀落的日子,美發廳里的老板娘放下手中的平剪,從門簾后取出一把二胡,支起樂譜磕絆地練習起來。絲弦摩挲出的音律穿流于街頭巷尾,混雜著生鐵出爐時呲咧的火光脆響,細細捕捉,也許還有鹽巴鉆入燒雞蛋白纖維的聲動……臨街的汽笛車輪不覺遁尋,現代商業的節奏沒有硬闖入這片土壤,像松陽其他的角落一樣,革新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先進的建造技術與文化思潮用最柔軟的方式賦新著這塊“江南最后的秘境”,詩詞中的韻味未變,但松陽卻是更鮮活的松陽。

“松陽云夕MO+共享度假空間”由建筑師張雷設計打造,巧妙利用地形高差,結合坡地景觀構筑而成。空間延續云夕運用當地材料的設計傳統,在建筑外立面引入了松陽的傳統材質山棕繩,由當地村民手工編織而成,被趣稱為“穿著蓑衣的野奢高定建筑立面”。

1.“松陽云夕MO+共享度假空間”建筑室內空間則是云夕熟悉的慵懶度假氛圍,公區最大尺度地引入自然景觀,同時滿足其享辦公度假的復合需求,客房則沿用云夕小熊堡的地臺格局,讓入住的過程如同歸家。空間還與“MO+”咖啡合作,讓即便身處偏僻鄉村的旅人也能喝到想念的咖啡味道。

2.“松陽云夕MO+共享度假空間”建筑室內空間則是云夕熟悉的慵懶度假氛圍,公區最大尺度地引入自然景觀,同時滿足其享辦公度假的復合需求,客房則沿用云夕小熊堡的地臺格局,讓入住的過程如同歸家。空間還與“MO+”咖啡合作,讓即便身處偏僻鄉村的旅人也能喝到想念的咖啡味道。

3.“松陽云夕MO+共享度假空間”建筑室內空間則是云夕熟悉的慵懶度假氛圍,公區最大尺度地引入自然景觀,同時滿足其享辦公度假的復合需求,客房則沿用云夕小熊堡的地臺格局,讓入住的過程如同歸家。空間還與“MO+”咖啡合作,讓即便身處偏僻鄉村的旅人也能喝到想念的咖啡味道。

4.入住陳家鋪村“飛蔦集·松陽”的最佳景觀房,便能體會于星空月夜里入睡,在云霧中由鳥鳴喚醒的美妙感受。“飛蔦集·松陽”是飛蔦集打造的第一間民宿,一期項目只開放了四個房間,因為公區仍在建造中,管家會在每個清晨提著木籃送早,倒也是野趣十足。

有人說,松陽是中國的瀨戶內海,被一群滿懷理想的建筑師、遺產保護者們重新點亮。這里的確是建筑愛好者的天堂,散落各處的改造范例足以書寫一本村落活化史,顛覆傳統村落之于眾人的印象。但它比建筑所講述的材料、結構、動線更具溫度、更有人情,風土潤澤下的松陽人看起來從不急于追逐時代,仍然享受著江南田園自古而來的悠然步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接納改變,卻又不被輕易改變,在自然設定的標尺上行走,和松陽這片土壤一起聰明地生長。

晨霧中的“飛蔦集·松陽”,落于崖邊有種遺世獨立之美,民宿建筑依照當地村落民居的樣貌采用三面夯土與一面毛石擋土墻圍合,外觀于村落自然地融入,內里則以現代簡約的手法雕刻,在保證品質的同時也讓客人得以充分感受松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