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周力,1991年畢業于中國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95年至2003年,生活和工作于法國。曾任深圳畫院客座畫家、深圳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深圳機場藝術顧問,在2015年被聘中山大學藝術文化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抽象與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2013年至今,受聘于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15年至今,深圳OCAT歡樂海岸展區盒子藝術空間藝術總監;2017年至今,順德華僑城盒子美術館藝術總監;2019年至今,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主任。
Q:你去年的廣州個展取名為《格林迷蹤》,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格林童話和綠野仙蹤,都是童話寓言,似乎和你作品的“畫風”或“意境”有些反差,為什么把Green翻譯成格林呢?這個名字、策展思路和作品的主題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和聯系。
A:所有的藝術本身都同時具有寓言性和預見性,這種反差和對抗便是它的內涵之一。個人的藝術表達又各不相同,歸根到底它源自于作品的一種精神性。這種精神性又來自某種生命力的源頭,就像你看到一棵樹或一朵花,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對它的感受也不同。這些獨特的精神體驗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立場,但它一定是鮮活的?,F實中關于2020年經歷的這場魔幻,盡管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是短暫的,也一定會過去,但這一年會讓所有人記住,因此,用格林童話來形容它再適合不過,Green翻作格林也恰到好處。另外,廣東美術館迂回盤繞的空間設計原本更適合掛國畫,起初這樣的場地形式讓我很困惑,如今它在魯明軍老師的手中自然而然得到了解決,“格林迷蹤”這個展名準確地讓魔幻的現實主義與童話的浪漫主義做了一個連接。
Q:新作《春》系列的創作靈感是自然,你畫面中呈現的自然來自于哪些獨特的生命體驗?
A:最近我在看中國導演趙婷的訪談,她說:“當你在一片廣袤大地上看到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就會顯得特別渺小、無助?!边@句話讓我感觸很深。我連續六年帶學生下鄉,東西南北地看古建看造像看壁畫,就是想讓他們回到生命的源頭,回到自然中去感受天地星辰以及作為人最本真的感受,并找回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創作其實就是要回到源頭,我對自然的尊重也來自于此,另一方面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是幫助學生們尋找自己的過程。去年疫情時我開始自己打理花園,萬物有靈嘛,你施予多少它就回饋多少,我有一棵粉色重瓣茶花樹,如今開滿了花苞非常漂亮,好像她知道你再疼她一樣。你只要用心地跟它對話,就能感受到生命那些微妙的變化。
Q:線條既是你繪畫的主體元素,也來自于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提煉,你的畫面中既充斥著非?,F代感的線條,也有形如書法或工筆畫的線條勾勒,你在創作中是怎樣融合和取舍的?

1.《春》之六,布面綜合材料,250cm×600cm,2020 2.《心原—桃花源》之十八,布面綜合材料,250cm×600cm,2018 3.《線-白影》,綜合材料,300cm×200cm,2016
A:中國的書法藝術最早是從象形文字演變而來,到了狂草就是一個抽象的畫面。但書法畢竟不是繪畫,它還是在文字的形體結構里。當藝術發展到現當代抽象繪畫的階段,線條就不再有所謂東方西方的明確界限和分法。我畫面中的線條即是線條本身,背后融合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我來說。繪畫有時就像作曲,音符本身不分東西方,只有節奏和旋律是鮮活的,富有精神性的。
Q:你曾提到點、線、面的創作為作品帶來一種音樂性,音樂性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邏輯思維,你在創作過程中也遵循這樣一種理性思考嗎?
A:所有創造性的工作都既是理性也是感性的。這種理性和感性之間沒有界限,它們互相成就、相互作用,很多東西不需要這樣非黑即白地去分類。比方說肖邦喜歡用很多華麗的裝飾音,蒙德里安卻不喜歡斜線,你又能說他們倆誰更感性誰更理性呢?
Q:你的雕塑裝置作品也經常由不同程度的線條構成,在空間中的線條表現與平面上有何不同,你是怎么處理不同材料對線條的表現力和結構造型的?材料的選擇背后有怎樣的思考?
A:我把空間中的作品當作空間里的繪畫,從繪畫的觀看上來說它有遠近。整體和局部,而空間中這些要素會更突出。這個創作邏輯有點像日本園林中的枯山水,一定要找到作品適合的位置與節奏,同時對現場的感知也非常重要。考慮到周邊的建筑,天際線和所有環境的特點,我可以選擇與之對抗、融合,或兼而有之。有時候我會先做模型,再畫草圖,然后又回到模型,兩者相互做一個參照。我對材料的選擇會依據環境而定,室外材料必然有它的局限性,是否耐久或具有可持續性。材料的語言和屬性各不相同,選擇任何一種材料,就是選擇一種語言的代表。
Q:初次看到你的《線-白影》,特別像一塊天然白色大理石,它有一種光滑溫潤的觸感,而白影系列大部分是黑白色調的作品,這個系列背后是怎樣的創作路徑?
A:白影系列跟我的父親有關,它是關于回憶的一系列紀念性創作。黑白色調就像黑白照片中對柔和光線的處理,仿佛隔了一層膜,現實穿不過去,如果畫出來就穿過去了。父親去世前我沒有過多時間來陪他,這一直是我的心結,展覽辦完。心結也解開了。父親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他對我的創作總抱有無限信任和包容,于是今天的我也認為鼓勵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Q:對年輕的藝術家有哪些創作及生活上的建議?
A:年輕人應該多嘗試,放飛自己,永遠不要看輕自己。雖然年輕藝術家總被看作是眼高手低,但眼高手低也意味著能看得到最好的,反過來自己也愿意腳踏實地去做。

1.《大風》系列5-6-7,250×480cm,手工宣紙,2015

2.《父親側面》,鐵,木,麻繩,報紙,泥土33×30×190cm 3.《永無止境》之局部龍蛋,綜合材料,2017 4.《57120孔》,手工宣紙,70×68.5 cm,2020 5.《永無止境》,綜合材料,800cm×300cm×300cm,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