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
加強社會保險基金風控管理是貫徹落實中央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總體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確保社會保險制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針對基層社保基金風控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強化風控機制和監管措施,確保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是當務之急。
其一、內控體系不健全,沒有落實制約機制。一些經辦機構基金管理內控制度不健全,沒有形成崗位間相互監督和業務環節相互制衡機制。一些縣級經辦機構沒有內控崗位和人員編制,也沒有落實崗位不相容要求,普遍存在社保業務和財務崗位、信息崗位相互兼任,或者由會計和出納兼任的情況。有些基層社保機構在待遇發放、費率核定等高風險崗位甚至由臨聘人員或新進人員擔任,也有部分高風險崗位人員多年不進行輪崗,內控組織制度混亂,內控措施流于形式。
其二、經辦流程控制不嚴密。按照人社部要求各社保經辦機構要建立完善的經辦規程、細化量化標準、消除模糊條款,2018年底前要全面取消現金業務。但是,隨著社會保險經辦工作鏈條不斷延伸、經辦環節增多、經辦平臺和方式拓寬,部分經辦機構仍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業務規程,手工辦理社保經辦業務的情況還比較多,沒有達到將所有業務必須通過業務信息系統“進規程、進系統”處理的標準化作業要求,也沒有建設與業務系統深度融合的風控系統。
其三、財務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部分經辦機構沒有嚴格落實《社會保險基金財務制度》和《社會保險基金會計制度》,對印章、票據等管理流程不規范,沒有建立基金收支分組授權制度和審批制度。有些社保經辦機構對大額社保待遇支付,單筆超過一定額度的待遇支付沒有經過嚴格的復核程序就給予支付,審核流程不嚴密,在推進財務業務一體化,建立財務與業務實時方面對接機制也比較欠缺。
其四、社保基金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按上級管部門要求,地市以上人社部門要有基金監督部門,縣級機構至少要有基金監督崗位,但實際情況是很多經辦機構特別是縣級經辦機構由于編制等因素制約,沒有配備相應的監督崗位和工作人員,也沒有健全非現場檢查制度,實現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的常態化、規范化。同時,基層社保機構與公安、民政等相關部門數據信息共享機制也不夠暢通,基金監督部門與同級經辦機構內控部門的協調配合機制沒有充分建立起來,影響了行政監督和經辦內控工作。在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機制方面,也存在薄弱環節,導致了對社保基金違法行為打擊不力,各類欺詐騙保案件時有發生,并呈現出作案主體多樣化、作案手段科技化、利益鏈條團伙化特點。
第一、健全風控管理組織架構。各級社保經辦機構要把風控管理作為一把手工程,高起點謀劃,高質量推進,建立以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風險防控領導小組為決策層,稽核內控部門為組織層,業務、財務部門為實施層,信息化綜合管理機構為支撐層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同時,經辦機構要按照誰管理、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要求,壓實工作責任、明確職責分工和運行機制,切實建立起層次分明、相互銜接、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形成風險識別、評估、應對、預警、監督檢查以及風險報告“六位一體”的風控體系。
第二、嚴格流程控制,優化經辦管理。各級經辦機構要堅持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機制,落實內控要求,統籌防控業務、財務、信息、檔案,以及行政、經辦、服務機構和參保單位、個人的風險。強化內部控制,在業務經辦上突出流程、財務和系統控制。規范業務經辦流程,對于信息不全、數據不準的業務不得辦理,對一次性補繳、關系轉移、提前退休和待遇支付等高風險環節控制應嚴格實行集體會審制。完善認證方式,嚴格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核查。實現管理服務信息及時告知和便捷查詢,方便參保人員監督,推進監管方式創新,切實管控服務風險。
第三、堅持創新推動,強化經辦風險信息系統管控。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科技手段,再造流程,優化、完善經辦管理和監督流程,實現基金管理精細化、監督智能化。
一是嵌入業務系統,強化預防控制。全面取消業務手工辦理,所有業務必須通過業務信息系統處理。把權限控制、崗位制約機制嵌入業務信息系統,嚴格按照業務操作流程分配系統操作權限,嚴禁給一人分配互斥崗位權限。高風險崗位要任用正式人員,實行輪崗制度,連續任職原則上不超過5年。積極應用數字證書、指紋、人臉識別、社會保障卡等強認證手段核實經辦工作人員身份。預設政策性校驗規則、邏輯校驗規則等手段自動阻止不合規業務的辦理。加強數據管理和操作日志記錄管理,實現經辦服務過程留痕可追溯。
二是充分利用“區塊鏈”的安全加密、防篡改、可追溯的優勢特點,建立社保待遇直發平臺。將社保業務系統、財務系統與發放銀行業務系統的“區塊鏈”進行無縫銜接,社保待遇發放數據全流程經線上傳送,實現“自動推送、自動發放、自動回盤、自動校驗、自動對賬”的社保待遇發放新模式,降低人為操作風險,真正實現“錢在賬中走,數據網上流”的基金安全模式,筑就一條用信息化技術保證社保基金支付安全精準的“高速路”。2020年12月平陰縣在濟南市率先實現了社銀端口養老待遇直發,為全縣14615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4411萬元,直發放率100%,強化了社保基金安全風險。
三是打通系統接口,強化核驗比對。嚴格業務財務對賬,實現業務財務數據按時比對、在線核驗待遇領取資格以及新參保、新退休人員身份信息、生存狀態等功能。同時,定期分析評估各環節經辦管理風險,及時提示風險,重要業務要復核,實行初審、復審、審批制度。對風險預警提示的大額支付、一次性補繳、提前退休、工傷醫療長期治療、工傷先行支付待遇等業務進行實時監控。
第四、強化數據稽核檢查,建立數據信息共享機制,提高靜默認證率。各級經辦機構要配置與業務系統深度融合的數據風險防控系統,推動內控檢查自動化,實現系統自動推送業務信息和檔案材料,隨機分配檢查人員,做到記錄可查,結果可追溯。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與公安、民政、司法、稅務、民航、鐵路等外部數據信息共享交換機制,充分依托大數據技術,搭建數據稽核環境,形成社會保險大數據資源池,精準識別定位異常現象和違規行為,增強風險篩查能力,并做好疑點數據的核實、處理、反饋工作,不斷提升社保大數據質量。通過共享社保卡交易、退休辦理等內部數據和社保卡門診、住院、公交出行等外部數據,在網絡靜默大數據共享平臺中進行資源信息交換,進行靜默認證,及時發現、糾正重復參保、杜絕違規冒領等現象發生,提高靜默認證率,使靜默認證平臺成為保障社保基金安全的一道防火墻。
第五、完善政策規定,建立評估制度,定期報告風險,提升社保基金風險防控意識。在制定社會保險政策的同時,要進行基金管理風險評估,研究防控措施;嚴格控制一次性補繳等待遇核定政策;嚴格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預防費支出政策;嚴格失業保險穩崗補貼、技能提升補貼政策。同時,完善社會保險基金補助政策,將基金管理風控管理情況作為確定社會保險基金補助的重要因素;建立風險報告制度,以監督檢查和效能分析結果為依據,全面梳理管理流程控制、監督檢查制度。為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各級經辦機構要定期舉辦相應的警示教育活動,通過學習社會保險法規和紀律教育,以案釋法、以案釋紀,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集中接受思想洗禮,樹立法紀觀念;引導廣大干部職工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提升風險意識、法紀意識、責任意識,推動社會保險基金風險防控工作的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