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課題組
城鄉融合發展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關鍵在農民增收致富。最近,重慶三峽銀行課題調研組深入“一區兩群”城市36個區縣70多個鄉鎮,對2000戶城鄉居民進行問卷調查,走訪市區(縣)發改委、農委以及7個鄉鎮26個村社,聽取鄉鎮村社干部意見建議,同時調研人行、銀保監和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了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支持三農建設面臨的六大挑戰,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立足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金融支持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和公共服務保障存在“突出短板”,鄉村金融服務仍有較大空間。調研顯示,84.4%的農民認為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須進一步強化,78.9%的農民認為鄉村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還須進一步提升,50.5%以上的農民認為人居環境還須進一步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建設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建設面臨“突出短板”,資金投入成為最重要的制約“瓶頸”,金融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強化公共服務任重道遠。
三農信貸市場發生深刻變化,鄉村金融服務供求矛盾較為突出。農村城鎮化增加了農民進城購房的貸款需求,農業生產經營向重點大戶、專業大戶集中。調研顯示,83.9%的農戶須要增加資金投入;56.9%的農戶期盼獲取貸款支持,且中長期貸款需求占比增加,貸款用途集中在建(購)房、種植、養殖、經商和農副產品加工5個領域,尤其是鄉村農民遷戶進城購房和鄉村集中居住房屋建設兩大融資主體,將成為鄉村金融供給服務的新市場。但是,由于貸款手續復雜、門檻較高,77.7%的農戶表示金融產品不能全面滿足需求,45.4%的農戶對金融服務的滿意度不高,農村金融服務質效有待提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旺盛,農村金融服務功能有待強化。調研顯示,75.4%的農戶表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好,還未真正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66.3%的農戶認為當前鄉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建設發展最需要外部資金支持,而過去以單家獨戶“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的貸款需求已經消失。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須要進一步助力。
鄉村糧食保障體系建設面臨挑戰,須要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調研顯示,鄉村產糧和儲糧能力不足,規模種糧大戶少,糧食專業合作社極少,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更少,產糧逐年下降,農戶儲糧數量少、保管能力不足;農戶對銀行融資的需求滿足度低,利率定價較高。迫切須要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鄉村糧食生產體系、農戶儲糧體系和糧食保障體系建設。
鄉村農民投資增收渠道單一,城鄉金融服務差距較大。隨著鄉村居民收入水平的較快增長,農民積蓄增多,但投資渠道單一。調研顯示,71.2%的農戶只將積蓄用于存款,鄉村金融市場發展不充分和投資渠道單一的結構性矛盾突出;73.4%的農戶認為城鄉金融服務有差距;95.4%的農戶認為城鄉金融服務的不均衡、不平等、不協調矛盾仍然存在;61.7%的農戶認為鄉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須進一步加強。
加快鄉村信用體系建設迫在眉捷,支付結算服務有待提升。調研顯示,49.8%的農戶認為鄉村信用狀況不佳,進一步加快建立完善鄉村信用體系迫在眉睫。同時,約有40%的農戶認為鄉村金融的支付結算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戶辦理線下金融業務的占比較高,69.2%的農戶不會使用線上金融服務產品,不得不選擇到金融機構網點柜臺辦理線下業務。
金融支持城鄉融合發展的建議
立足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人居環境建設“短板”,大膽探索構建金融服務新產品、新模式、新途徑、新方法。金融要重點圍繞農業(山、水、田、林、路、塘、庫、湖等方面)、農村(交通道路、人畜飲水、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信息通信、危房改造、燃氣等方面)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建設和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個方面的“薄弱環節”,大膽探索構建金融服務新產品、新模式、新途徑、新方法,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服務力度,充分有效地滿足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鄉村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建設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深化鄉村信貸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主動適應三農發展的新需求。應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和考核激勵,加快推進鄉村貸款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包括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調整期限結構,豐富貸款產品,簡化貸款手續,創新貸款投放方式,以及改革抵押融資政策,主動適應貸款用途集中“五大領域”新變化。在風險可控、成本可算、商業可持續原則下,合理確定貸款利率,確實做到讓利三農,把鄉村金融、普惠金融、扶貧金融政策全面落實到位。
準確把握農民城市遷移和集中居住金融需求的新變化、新特點。應本著鼓勵支持引導鄉村農民向城市遷移和集中居住建設的原則,開設農民進城購房、鄉村農民集中居住小區建設綠色通道,研發制定新產品、新流程、新政策,并在利率、期限、門檻等方面給予優惠,加大貸款投放規模,大力支持農民進城購房、鄉村集中居住小區建設。尤其是要大膽探索創新金融支持“城市小區模式”“農家小院模式”“鄉村山莊模式”等鄉村房屋集中建設新模式,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幫助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研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新產品,加快提升農業生產規?;?、集約化水平。應加大鄉村種養加大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投放支持力度,開發新型貸款產品;創新土地“三權”融資模式,大力培育發展“新型地主”,加快推進農業集約化、規?;?、產業化、專業化、市場化生產經營;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體系,切實做好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服務。
加大產糧、儲糧金融支持力度,構建鄉村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重點從加快建立完善支持產糧的金融服務體制機制,加大種糧貸款支持力度,大膽探索創新金融支持鄉村儲糧能力建設新模式,切實強化農戶儲糧能力,發揮金融行業網點優勢,配合政府協同抓好產糧儲糧宣傳等方面的工作,支持引導廣大鄉村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助力鄉村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大力拓展鄉村金融投資新渠道,切實做好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鄉村金融政策宣傳和金融知識普及,引導和培育鄉村農民創新投資思維理念,豐富投資品種,大力發展鄉村理財市場。通過金融服務創新,開辟鄉村農民投資新渠道,拓展金融服務新領域,幫助農民增加投資性財產性收入,助力致富奔小康,切實做好鄉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
統籌推進城鄉金融服務一體化,有效化解城鄉金融服務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城鄉融合發展理念,打破城鄉金融服務的藩籬和瓶頸,平等對待鄉村金融需求,發展普惠金融、鄉村金融,讓三農金融客戶具有城市客戶的同等身份,享受同等待遇。進一步放寬金融支持政策,切實搞活鄉村金融市場,細分客戶群體,找準服務對象,明確目標市場,依托產業項目載體,突出支持重點,充分滿足鄉村金融服務新需求,提升鄉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滿意度。
建立完善鄉村信用體系和金融科技支付結算體系,進一步增強鄉村金融服務獲得感。完善鄉村信用體系,增強信用意識,打造信用環境,規范信用行為,優化鄉村金融生態環境。加快鄉村金融科技推廣運用,正確處理好線上與線下、機構網點與無人機具布局之間的關系,推廣鄉村新型金融科技服務,堅持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引導更多的農戶主動線上辦理金融業務。同時,應保持現有鄉村金融機構網點數量和布局,堅持不撤并、不減少,確保線下金融業務向線上平穩過渡,著力提升鄉村金融支付結算服務水平,打通鄉村支付結算服務“最后一公里”,進一步增強鄉村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便利度。
(本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19年金融專項項目、重慶市金融學會2020年“兩江金融基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項目組成員:翁振杰、姚姜軍、張天柱、王蘅、明川智、張磊、文利雅、 岳傳剛,其中翁振杰系重慶三峽銀行董事、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