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泉杏 羅永宣

導語:廣西河池市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也是廣西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實現整族脫貧做出重要指示,但今后金融如何支持農村脫貧后續發展仍是一個新課題。本文從廣西河池市金融精準扶貧入手,分析近五年來金融支持扶貧產業、農村基礎設施、貧困戶生產經營等取得的成效,發現存在涉農產業弱、貸款對象少、抵押擔保缺、金融服務低等四方面問題,提出“政企+金融”合作、“政策性+商業性”融資方式、“信貸+多類保障”擔保方式、“貸款支持+風險防控”等措施,推進金融支持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助推農戶持續增收。
廣西河池市是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是廣西貧困面最廣、貧困人口最多的地區,11個縣(區)中有7個是國家扶貧重點縣、2個為自治區扶貧重點縣。2016年以來,河池市金融部門發揮“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合力,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0年11月末,河池市金融機構累計發放精準扶貧貸款265億元,累計帶動和服務貧困人口76萬人(含已脫貧人數)。2020年5月,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實現整族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做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2020年11月,河池市羅城、都安、大化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宣布脫貧,至此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圓滿收官。雖然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但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還面臨一些挑戰,需要轉變金融支持的途徑,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金融支持脫貧后繼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涉農產業“兩弱”,新增涉農貸款較難。主要表現為涉農產業體質弱、產業鏈弱的問題。脫貧攻堅期各縣發展了一些扶貧產業,對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但由于河池市轄區農村山多地少,涉農產業大多是種養殖業,上規模、有品牌的特色產業不多,扶貧產業小而散,產業鏈短而弱,對農村人口持續增收的帶動力不強。以家禽養殖業為例,河池市家禽養殖業以“家庭養殖+合作社養殖”等山頭圈地分散養殖居多,規模較小,且集中在中游家禽養殖,缺乏上游禽苗育種、飼料生產及下游屠宰、產品深加工、副產品生產、銷售渠道等,缺少對接金融信貸的優勢產業,后期新增貸款投放較難。
貸款對象“兩少”,承貸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優質涉農企業少、農戶貸款需求少。由于部分涉農企業和合作社是為了承接扶貧貸款而倉促成立的,存在組織結構松散、管理和盈利能力弱、生產技術水平低、財務制度不健全、信用缺失、內部運作等方面問題,經營發展依賴政策扶持和貸款負債支撐,涉農企業承接貸款能力較弱,即使獲得貸款其使用效率也不高。農戶方面,由于當前農村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空心化日益嚴重,留在農村的大部分為老年人,缺乏有效貸款承接人。同時,經過脫貧攻堅,大部分農戶已經不缺小額資金,5萬元以下的扶貧小額信貸搞不了規模經營,農戶小額貸款需求也呈減少趨勢。
涉農貸款“兩缺”,后續信貸需求難滿足。主要表現為涉農企業、種養專業大戶貸款缺抵押、缺擔保。由于涉農企業、種養大戶經營對象多與農業相關,而農業本身受自然災害、市場需求、病疫等影響收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面臨風險較大,金融機構放貸更加謹慎,偏好提供抵押物或擔保,而這些涉農企業和大戶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品和擔保人。如某縣神瑤醫藥公司通過中蜂養殖已帶動當地農民成立31個養蜂專業合作社,但中蜂養殖是依托當地農村的荒山荒嶺,無土地、房屋等不動產作為抵押,后續貸款需求難以落實。
金融服務“兩低”,融資對接有效性欠佳。主要表現為大機構貸款覆蓋面窄、金融產品層次低。金融機構服務方面,雖然所有金融機構都支持了脫貧攻堅工作,但是農村金融機構是金融精準扶貧的主力,發放大量農戶貸款、扶貧企業貸款、農村基礎設施貸款,而國有商業銀行支持脫貧攻堅的力度不足,扶貧貸款覆蓋面、扶貧成效均不如農村金融機構。截至2020年9月末,河池市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為156億元,其中,農村信用合作機構和農發行精準扶貧貸款余額合計119億元,占比為76.28%;工、農、中、建、郵儲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精準扶貧貸款余額只有37億元,占比僅為23.72%。金融產品方面,金融機構重視開發企業信貸產品,而忽視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農村融資產品處于低層次水平。比如,農發行作為支農的政策性銀行沒有農戶貸款;五大商業銀行同樣偏好做企業貸款、城市工商業貸款,對農村貸款品種少,尤其是缺乏適合農戶的貸款品種;農村信用合作機構大多是農戶小額信貸、種養殖大戶貸款、企業貸款等短期的流動性貸款,貸款期限短、金額小,而農村規模種養殖、運輸、經商等融資需求仍然缺乏創新產品支持,已經難以適應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
金融支持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后續發展對策
“政企+金融”合作,補齊涉農產業與融資短板。改變以往單靠金融貸款“輸血”的做法,向“政府+企業+金融”的合作方式轉變,政府負責培育涉農產業,企業(含專業合作社)做強農村市場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增收,金融提供信貸資金供給,增強農村市場主體“造血”功能。政府部門方面,夯實涉農產業鏈,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支點、村屯為覆蓋區,培育2~3個當地特色產業,建立“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形成“村屯生產—鄉鎮服務—縣城加工—公司銷售”鏈條,逐步形成品牌增強當地涉農產業體質;對涉農產業扶持,設立涉農產業發展基金,可采取“中央+自治區+縣”方式設立,按3∶3∶4比例出資,每個縣首期設立2000萬元,專門扶持涉農特色產業發展;對金融機構激勵,每年按涉農產業貸款發放額的0.5%對金融機構進行獎勵,以撬動更多金融資金投入。企業(含專業合作社)方面,要做好主營業務,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增強盈利能力、帶動周邊農戶增加收入,規范財務管理,樹立誠信經營、誠信貸款意識,注重與金融機構建立“魚水關系”,長期合作共贏。金融機構方面,要注重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農戶溝通合作,主動解決涉農企業、農戶貸款瓶頸問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應貸盡貸”,重點解決能產生收益的涉農產業發展資金缺口,積極發展涉農產業鏈融資。
“政策性+商業性”融資結合,提供普惠性貸款。政策性融資和商業性貸款互補形成合力,提供更多普惠性貸款。政策性銀行應提供最優惠資金,農業發展銀行應堅持保本經營原則,為涉農產業、農村經營主體提供利率低、期限長、多用途的優惠貸款,優惠貸款利率可以參照同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執行,必要的話可適當減點。要擴大優惠貸款對象,政策性優惠貸款對象應當擴大到廣大農戶,讓最需要扶持的人得到優惠資金發展生產。要擴大服務范圍,除企業、項目貸款外,應擴大到民生領域貸款,如農民創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助殘貸款、民貿民品貸款等。
商業性金融機構方面,五大國有銀行應“貸小而為”,工、農、中、建、郵儲等五大國有銀行應體現出大行的責任擔當,涉農貸款雖小也要涉足,將網點和業務下沉到縣域,主動對接涉農小微企業和農戶貸款需求,提供商業性融資服務,與政策性銀行優惠貸款形成互補;創新涉農融資產品,除了傳統貸款外,應根據涉農企業、農戶實際的需求開發新的融資產品如以龍頭企業為主的產業鏈融資、涉農企業票據貼現、應收賬款融資,以及新增貸款種類如養殖貸、果農貸、運輸貸、加工貸、林木貸等。適當提升貸款額度和延期期限,核心農業企業貸款額度可提升至1億元,一般企業為1000萬元,家庭農場、農業大戶貸款可提升至100萬元,一般農戶貸款可提升至10萬元,期限可延長至3~5年,解決以往貸款金額小、限期短問題。盡力降低融資成本,對涉農企業、農戶貸款參照同期LPR確定貸款利率,貸款利率加點幅度不超過1個百分點,鼓勵減點,發放一般經營性貸款利率應低于上一年度同期同類貸款利率。金融機構對貸款手續費、服務費、咨詢費等能免則免,不能免則減。
“信貸+多類保障”擔保方式轉變,降低涉農主體獲貸門檻。采取“信貸+”方式提供多種保障,解決涉農企業和農戶缺抵押、缺擔保問題。具體包括:“信貸+抵押”,除了傳統的房產、地產、產品等抵押外,可增加涉農企業生產訂單、倉單、存貨、動產、應收賬款、供應鏈融資質押,以及農村經營性集體用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林權、果園、農村活體如牛羊豬等多種方式抵押貸款。“信貸+擔保”,除了企業擔保、自然人擔保外,應加大融資擔保公司的擔保力度,提供貸款擔保增信,撬動更多涉農貸款投放,對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農戶優先給予擔保支持,并降低政府性融資擔保費率至1%以下。“信貸+保險”,保險公司應積極拓展涉農保險業務,提升農業企業和農戶的抗風險能力,金融機構對投保的企業、農戶貸款免除抵押擔保,保險公司應重點擴大農業保險、林木保險、種養殖業保險、農戶人身保險、涉農信貸保險、扶貧小額信貸保證保險、大病保險、補位保險等產品的覆蓋率,實行保費優惠、優先理賠,提高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的積極性。“信貸+信用”,金融機構對信用級別為A級以上的涉農企業、農戶貸款免除抵押擔保,借款人做出按期還本付息的信用承諾,接受資金流動需經過銀行賬戶監控,僅憑信用即可獲得一定額度貸款。“信貸+風險基金”,由地方政府設立貸款風險擔保基金,不用借款人另提供抵押擔保,當涉農企業、農戶貸款發生損失時,經認定后,由風險基金按一定比例對放貸機構進行風險補償,如按貸款損失本息的70%進行補償,放貸機構承擔30%損失風險,也可調動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信貸+再貸款”,擴大支農、扶貧再貸款使用對象,應由當前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至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涉農機構,同時考慮再降低少數民族地區扶持性再貸款利率0.75個百分點,如一年期扶貧再貸利率降至1%、支農再貸款降至1.5%,為金融機構提供更低成本資金,金融機構發放支農貸款同等再下調0.75個百分點,讓涉農企業、農戶獲得更多實惠。
“貸款支持+風險防控”兩手抓,推動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2020年疫情嚴重影響了各個行業,涉農信貸風險加大,風險聚集延后至2021年的跡象較明顯,需采取“兩手抓”策略,一手抓貸款支持涉農企業、農戶等主體發展生產,一手抓金融風險防控保一方平安。一是支持有扶有控。區別對待受疫情影響的涉農企業、農戶資金需求,對有發展前景、原來生產經營正常、暫時受疫情影響面臨困難的企業和農戶,要積極給予貸款支持幫助其渡過難關;而對于欠債不還、信用低、發展無望、處于破產倒閉的企業不予支持。二是從源頭管控風險。金融機構要按照法制化、市場化運作原則自主貸款,規范涉農企業和個人貸款操作管理,做好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檢查工作,加強風險源頭管控。三是建立風險處置預案。嚴格監控扶貧企業、項目的杠桿率和償付能力等信用風險指標,做好資金用途的跟蹤監測,防續貸、展期、延期、轉貸類貸款風險延后集中暴露,穩妥做好涉農金融風險防控和處置工作。四是啟動處置風險措施。一旦發生貸款損失風險,應當及時采取處置抵押物、追加擔保、法律訴訟等措施,申請啟動風險擔保基金補償損失,防止風險擴大,保證金融機構穩健運轉。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中國人民銀行河池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