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昊

楊文翰
“科學研究是孤獨的。”楊文翰如是說。孤獨對普通人來說只是一種短暫的狀態,而對于患有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的孩子來說,這種“孤獨”卻意味著較為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你可能更熟悉這種病癥的另一個大眾意義上的名字——“自閉癥”。
盡管現代醫學尚無法解釋孤獨癥的發病機制,但許多科學家正在為此努力。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楊文翰博士也在為此奮斗著,他堅定地認為:“孤獨癥兒童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我們需要去理解他們的世界,嘗試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有效干預和改善,培養社會對孤獨癥的重視和關愛,幫助每一個孤獨癥兒童和他們的家庭。”
楊文翰出生在美麗的云南騰沖,由于當地的醫療技術不發達,他周圍很多親戚好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得病去世了。楊文翰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醫生,希望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高考時,楊文翰的9個志愿里填報了6個醫學院,最終他被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同濟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錄取。盡管最初的志愿是臨床醫學,但通過對預防醫學的深入學習,他發現,無論是所學的知識,還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預防醫學都更符合他作為醫生的理想。“我非常自豪,非常熱愛我的專業。”
本科畢業后,楊文翰在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肺結核和麻風病的防治工作。短短3年的時間里,他接觸到了很多患肺結核和麻風病的孩子。“看到那些孩子的生存狀況,我非常痛心,我們可以治愈他們的生理疾病,但卻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無能為力。他們的一生會怎樣?我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很久。”2005年,楊文翰義無反顧地考取了青少年心理衛生方面的專家——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靜進教授的研究生,他想如果自己能夠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研究生階段,楊文翰開始接觸到發育行為障礙的孩子,特別是患孤獨癥的孩子。2008年,在導師的建議下楊文翰前往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學和日本國立成育醫療中心深造,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課題和博士后研究。后來又分別于2013年和2019年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愛荷華大學訪問學習。這些經歷豐富了楊文翰對發育行為障礙的理解,為他在兒童孤獨癥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楊文翰看來,兒童的社會化發展是奠定終生發展的重要基石。但是孤獨癥的兒童卻呈現出明顯的社會性發展障礙,哪些因素制約影響了他們社會功能的發展,是楊文翰想要通過研究去了解的。為此,他所在的課題組先后申請了十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對ASD兒童的流行病學、癥狀行為、評估診斷及發病的神經心理機制進行了系列研究。作為團隊骨干,楊文翰以情緒啟動及共享注意為主要切入點,先后主持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如果能夠了解其機制,我們就能提供更有效的干預和改善的治療方案。”
通過十多年對ASD兒童的研究,楊文翰和團隊形成了非常好的工作模式。“我們團隊以神經心理機制為主要的研究方向,涵蓋了大多數的兒童發育行為障礙疾病,并提供一些評估的技術和干預的方法。”楊文翰介紹說,近10年間團隊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孩子提供了超過上萬人次的診療,形成了具有科研、教學、臨床、社會服務的工作模式,建立起科研、服務、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體系,但同時楊文翰也意識到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人員不夠、技術受限和研究成果轉化難。”未來,楊文翰希望能申請更多的研究項目,繼續深入機制的研究,指導臨床實踐,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