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玉

金德才
“國安在乎民,民安在乎食”,食品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與之伴生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始終受到極大關注。根據中國工程院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已影響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除重金屬污染外,農田環境中還有諸多因素會對食品安全造成威脅,環境激素類有機污染物污染就是其中常見的污染形式之一。在對農田有機污染物阻擊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金德才以微生物為切入點,為解決農田有機物污染及其伴生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有效方案。
據金德才介紹,環境激素類有機污染物在農田環境中含量相對較低,但它能以滲透的形式進入到食物鏈中,雖然“存在感不強”,卻是不折不扣的食品安全潛在殺手。農田中廣泛使用的地膜,正是這種污染物的重要來源。
農膜污染主要來源于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PAEs),PAEs極易進入周邊環境,且難降解、不易揮發,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三致”效應。當其進入農田后,會改變農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影響農田土壤生態系統健康、抑制作物生長,并會散布于水體、空氣和土壤等環境中,成為無處不在的污染源;隨后PAEs會通過植物富集作用進入食物鏈,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基于我國“地膜大國”的實際情況,由地膜使用引起的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更為嚴峻。“自己國家的問題,要自己想辦法”,為了解決日趨嚴重的PAEs污染問題,金德才在自主創新的研究路上一走就是14年,并研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評價及消減技術開發辦法。
我國幅員遼闊,農田土壤類型復雜多樣,這使得PAEs污染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通過開展PAEs在不同類型土壤中的降解動態及其與土壤理化性質的相關性研究,金德才系統地闡明了不同類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對PAEs的響應規律,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為農田土壤PAEs污染物的生態效應預警標準的制定及其生物修復提供了理論基礎。
明確了污染機制,金德才下一步要做的,即是充分消減PAEs帶來的不利影響。目前PAEs在環境中的降解途徑主要有光降解、水解和生物降解等,金德才瞄準生物降解方向,著力于篩選能夠降解PAEs的微生物。經過大量的反復篩選工作后,分離出多株PAEs降解菌,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的研究實驗,成功獲得一株細菌新種——PAEs高效完全降解菌Gordonia phthalatica sp. nov. QH-11T。這種“被選定”的細菌,其優越性在于可以實現對PAEs的完全降解,即在降解過程中不產生新的有害代謝物;其強大的農田蔬菜根際修復能力,還能顯著削減蔬菜中塑化劑的積累量。與此同時,金德才研發了生物修復菌劑的發酵及應用技術,為降解菌的“穩定生產”和“有效利用”提供保障,以上成果能夠為PAEs的風險評估、降解菌資源的挖掘利用、生物降解機制及治理控制提供系統完備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儲備。
在金德才看來,科研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創新和堅持。這些年,他主持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及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與農業院校開展十余項重點實驗室課題合作,以科研骨干身份參與到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并在《環境科學》、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70篇,獲得專利3項。金德才說,這些都是踏踏實實干活的成果,在實驗室工作,就是他最開心的時刻。未來,他將會繼續發揮自主創新優勢,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農田種植生產過程中,搭建PAEs可實施、可落地的評估及消減體系,為我國食品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