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賢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65)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景觀廊道,是展示城市魅力的通道。除承擔交通功能外,美觀的道路令行人精神倍增、身心舒暢。因此,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市道路對美學的要求越來越高。
早在20 世紀80 年代,日本學者蘆原義信就通過《街道的美學》對街道美學提出研究。我國學者熊廣忠通過《城市道路美學》對相關因素進行深入分析。而今城市美學設計手法層出不窮。因此,需要對城市道路美學的影響因素進行總結,以更好地指導城市道路建設。
設道路的寬度為D,建筑外墻的高度為H,當D/H>1 時,隨著比值的增大會逐漸產生遠離之感,當超過2 時則產生寬闊之感;當D/H<1 時,隨著比例的減少會產生接近之感;當D/H=1 時,高度和寬度之間存在著一種均勻感(見圖1)。D/H=1 是空間性質的一個轉折點[1]。

圖1 道路與建筑D/H 的關系
色彩的情感作用是從人們的生理、心理特點和需求出發,賦予城市的一種抽象意義(見表1)。

表1 色彩的聯系與象征意義[2]
道路斷面空間中瀝青路面為黑色,綠化帶為綠色,非機動車道多采用紅色、綠色、藍色等,人行道多采用紅色、灰色等。色彩具有本身的特性,不同的顏色組合是一種文化信息的傳遞,代表了城市、國家的文化。
樹木、灌木、草地、花卉點綴著城市的道路環境,以不同的形狀、色彩和姿態吸引著人們,使其具有多種多樣的觀賞性。城市道路主要采用下列方式進行種植:
(1)設定軸線和對稱栽植。從視線的起點到終點的直線設定后,各種設計要素都在軸線兩邊按秩序有方向地排列。軸線是構成景觀的強有力手法,這種形式秩序明確,種植物之間有強有力的約束力。
(2)直線種植。直線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因此引人注目。長直線上整齊排列的栽植,按一定間距排列成幾行就會反映整齊的美感。若有兩種以上樹種互相間種,交替變化能形成強烈的韻律。
(3)花樣栽植。將綠地構成裝飾的花樣圖形就是花樣栽植。花樣栽植可將經過修剪的花草種植在繪有各種圖案的綠化帶上[3]。
此外,高大的栽植對道路空間有分隔作用,如在較寬的道路中間分隔帶上種植橋木往往可以將空間分隔開來。道路邊界視線渙散,也可以用種植讓用路者視線集中起來。
不同的路燈顏色和造型,可以賦予道路不同的文化色彩。新型路燈樣式采用仿生物型、仿古型、現代簡約型等。比如西安秦漢新城的秦宮一路采用秦始皇皇冠造型做路燈,將地區文化充分融入到道路美學中(見圖2)。西安高新區科技路通過設置現代簡約的方形路燈,通過路燈展示新區的蓬勃朝氣。

圖2 秦宮一路路燈
在城市道路中布置雕塑,具有把美還原給社會的意義。通過不同的雕塑位置和類型體現城市文化積淀和類型。雕塑一般可分為紀念性、主題性、裝飾性和功能性幾類。例如:西安機場專用高速將唐朝壁畫裝飾在道路兩側挖方邊坡,將城市文化沉淀第一時間展示給游客。大唐不夜城道路紅線寬度50 m,在道路中間12 m 寬設置紀念性大型唐朝群英雕塑,兩側各18 m 設置步行街,通過與建筑配合,打造一個旅游步行街。雁塔西路位于西安美術學院東門,紅線寬度50 m,側分帶寬5 m,在側分帶中每隔30 m 設置生命、運動、音樂等主題雕塑,體現熱愛生命、尊重藝術的理念,賦予道路文化意義。
城市路緣石多采用水泥混凝土或花崗巖。水泥混凝土耐久性差,時間長了,易脫落破碎,顏色為灰色,美觀性差。花崗巖強度高,造型天然美觀,顏色多樣,如芝麻灰、芝麻白等。采用花崗巖路緣石提升道路整體品質感。
人行道鋪裝是步道上最引人注目的視覺因素。通過拼花、質感、尺度、顏色與周邊協調性來體現美觀性。
色彩要考慮當地氣候與周圍環境,有的是單一顏色,有的由不同色彩拼裝。尺度涉及砌塊的大小,應和人行道的寬度有關系。預制塊有正方形、長方形、六邊形和其他各種幾何形狀。質感體現在材質上,人行道材質采用混凝土磚、花崗巖、陶磚等。在西安秦漢新城秦宮一路,將秦朝時期的云圖雕塑在人行道鋪裝上,步行中品味城市文化魅力(見圖3)。

圖3 秦宮一路人行道鋪裝
道路常在機動車道雙黃線中央、機非共板分界處,人行道與機動車道分界處設置欄桿。欄桿顏色與造型、是否附帶花箱共同決定美觀性。
以上因素不僅單獨影響城市道路景觀,綜合在一起還決定著道路的美學。
(1)綠化的色彩隨季節變化,不同季節體現不同美學。
(2)路燈的尺寸和造型,會因綠化樹木的高度和樹冠大小,影響路燈的可視性。低矮植物與富有特色的路燈造型搭配,會凸顯路燈之美。高大濃密的喬木種植會阻擋路燈可視性,減弱路燈之美。
(3)路燈、雕塑、欄桿和人行道鋪裝的造型和顏色協調統一,一起彰顯道路的整體美學。
城市道路通過宏觀因素(道路與建筑的寬高比、色彩)和微觀因素(路燈、雕塑、路緣石、人行道鋪裝、欄桿),以及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共同決著這城市道路的美學。通過對其中某種因素的強調,可造就一種主題的道路美學景觀,進而提升城市外部空間的美學,展示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