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全市科技戰線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著力加快技術攻關、打造科創平臺、培育創新主體、推動成果轉化,“十三五”規劃的各項任務基本完成,整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五年來,全社會研發經費年均支出從149億元提高到17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41.87%提高到52.07%,增長10多個百分點;2019年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達到110億元,是2015年的2.25倍;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順利通過評估,躋身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取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6項
組織實施了1000余項市級科技項目攻關,推薦1257個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級各類科技計劃,先后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取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6項、省級科技獎勵104項,在海上火箭發射、衛星電子原器件、C919大飛機鈦合金緊固件、石油開采裝備關鍵部件、半潛式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動車組車體及護板、高檔汽車輕量化、新藥創制等“上天、下海、入地、交通、健康”前沿技術領域,貢獻了煙臺力量;中集“藍鯨2號”、榮昌“紅斑狼瘡新藥”等關鍵技術相繼攻克,填補了國內空白,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時,累計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460名,成立17支科技扶貧服務隊,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等81項,在全省率先啟動10項疫情防控應急科技攻關,醫用超低阻回風裝置等多項成果緊急用于抗疫一線。
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386個
各區市創新全面開花、各具特色,龍口進入全國首批52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蓬萊、棲霞等地先后建成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農高區等特色園區17處,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八角灣中央創新區、藍色智谷等科創高地拔地而起。
三大科創平臺加快布局,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成為山東省首批建設的四家實驗室之一,并在全省率先揭牌,全省實驗室建設現場會在煙臺召開;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獲批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中科院藥物創新研究院環渤海高等研究院正式簽約。萬華全球創新中心、山東南山科學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創平臺啟動建設。
組織實施創新平臺升級培育行動,新增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共同體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386個,總數達到556個。
培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共20家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從“十二五”末的301家,增加到2019年的823家,年均增長28.6%,在全省的位次實現前移,預計年底將突破10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208家,比去年增加996家,約占全省1/6。萬華、玲瓏輪胎、南山鋁業等13家企業進入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百強;10家企業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庫,占全省1/5,居全省第2位;睿創微納成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在全省率先搭建“科技企業培育服務平臺”,共同引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紅利,降低企業研發投入風險。2019年度,全市2184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80.52億元,企業數和資金數同比增長49%和23%。培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共20家,省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9家,培育上市高新技術企業32家。
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千余項
五年來,煙臺先后與中科院、清華北大等315所高校院所建立起了合作關系,與中科院沈陽分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組織500余家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120余場合作交流活動,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500余項,先后與上海交大、西南交大、電子科大、科技部中信所以及中科院過程所、海岸帶研究所、蘭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和合作共建了一批高端研發機構。組織在煙高校院所與企業開展對接交流系列活動50余次,實施校地合作攻關項目160余項,合作共建了全省首家校地共建的新舊動能轉換研究院,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正式投入運營。
同時,煙臺堅持深耕日韓、面向“一帶一路”一線一路沿線國家,與俄羅斯、烏克蘭、捷克以及歐美、日韓200多個國際高校研所建立合作關系,“中集巴頓焊接技術研究中心”“加拿大生物創新中心”“中日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級”高端研發機構落戶煙臺,建成煙臺市(國際)技術市場,先后舉辦美國硅谷創業者煙臺行、中韓(煙臺)高新技術成果推介會等國際交流對接活動20余次,煙臺創新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引進培養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78人
“十三五”以來,先后引進培養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78人,其中,科技部推進計劃17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26人,科技創業類11人,高效生態農業創新類9人,數量位居全省前列;每年新增外國高層次人才1000余人,6名外國專家成功入選省政府“友誼獎”,獲批省級以上引才引智示范基地5家,備案院士工作站2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