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偉



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到了高三二輪復習時,不少同學的問題在于對地理原理基本能理解,但是對地理原理間的差異性理解不夠清晰,容易混淆。對此,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專題模式對知識關聯性強、地理原理相近、地理成因相似的內容進行歸類總結和專題學習。
微專題是對專題進一步提煉濃縮,縮小專題的思維寬度,重視在思維深度上的拓展延伸。精微專題則是對微專題的內容進行高度精簡和整合,小切口、高深度,針對某一具體地理要素在深度上進行充分的拓展延伸。我們以大氣的水平運動風為案例,選取小切口的地理要素——風的形成原因的差異性,來構建精微專題。
一、精微專題的構建過程
(一)案例構建流程圖
構建風的成因機制差異性流程圖
(二)成因機制差異性結構圖
風的成因機制結構圖
(三)地理原理差異性分析
典型例題
【例1】(山東省德州市2019—2020學年度上學期期中高三地理試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冰川風是指冰川表面較穩定而下沉的冷卻氣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運動,迫使冰緣地區較暖的空氣上升而產生對流交換,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緣地帶吹送的風。它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冰雪面氣溫往往低于同高度山谷氣溫。下圖為冰川風形成示意圖。
材料二 阿爾卑斯山的克維爾塔爾谷地,受冰川風的影響,谷底生長喜冷植物,而谷風影響的山腰地帶可生長喜暖闊葉樹,形成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的奇怪現象。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試分析克維爾塔爾谷地植被垂直分布“倒置”現象產生的原因。
【試題解析】本試題考查解讀材料和識圖能力,要求運用材料一中冰川風形成的地理原理來解釋試題。密度大的冷性氣體,受重力作用下沉到谷底,密度小的暖性氣體被迫抬升,形成氣溫“倒置”現象——逆溫,在逆溫的影響下,形成植被的“倒置”現象。
【參考答案】阿爾卑斯山現代冰川發育,冰川風影響大,密度大的冷性冰川風下沉到谷底,使谷底適宜生長喜冷植物;密度小的暖性谷風被迫抬升到冰川風之上,受其影響山腰地帶可生長喜暖闊葉樹,這種局部地段的“逆溫”現象導致植被垂直分布“倒置”。
【例2】(2013年全國卷I)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尋找最佳避寒地”的課外研究中發現,有“百里鋼城”之稱的攀枝花1月平均氣溫達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是長江流域冬季的“溫暖之都”。下左圖示意攀枝花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位置,下右圖示意攀枝花周邊地形。
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氣溫較高的原因。
【試題解析】從材料“攀枝花1月平均氣溫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可知,攀枝花1月(冬季)平均溫度較高。據圖可知,攀枝花的緯度比昆明高、比成都低,所以緯度不是主要影響因素。攀枝花地處高山峽谷中,地形是影響攀枝花冬季溫度較高的主要因素。峽谷地形,冬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不易進入,加上氣流下沉增溫等導致氣溫較高。
【參考答案】因地形阻擋,冬季受北方冷空氣(寒潮)影響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氣流,氣流在下沉過程中增溫。
典型例題
(廣東省江門市重點中學2020屆高三10月份地理試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安地處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川秀美,地理位置獨特。雅安有三大特色“景觀”:“雅雨”“雅魚”“雅女”,并稱“三雅”。一雅:雅雨。雅安雨多,自古以來便有“華西雨屏”“雅州天漏”之稱,年降水日數在200天以上,且有70%以上的降水發生在夜間,入夜開始飄落,天明云散雨收。二雅:雅魚。雅安魚,喜棲于水質優良的冷水激流中,是高原山區特有的品種,品質優越,但目前數量不多,已被列為四川省二級保護魚類。三雅:雅女。站在大街上看來來往往的雅安美女,個個膚色白凈、皮膚細膩、蛾眉美目,觀之賞心悅目。下圖為雅安附近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下表為雅安氣候資料統計表。
(1)結合材料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2)結合材料運用大氣熱力性質及熱力環流原理分析雅安夜雨多的原因。
【試題解析】
(1)年降水日數在200天以上,主要是受夏季暖濕氣流的影響。雅安位于河流沿岸,水汽豐富,三面環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擴散。70%以上的降水發生在夜間,受山谷風影響形成降水。
(2)雅安多夜雨的示意圖。
【參考答案】
(1)受夏季風暖濕氣流的影響,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豐富;三面環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擴散,利于抬升形成降水(或地形雨)。
(2)盆地地形,河湖較多,大氣潮濕,云層多且厚;白天大氣削弱作用強,對流不旺盛,大氣穩定;夜晚云層上部迅速變冷,大氣的逆輻射較強,低層空氣相對溫暖產生對流;加之盆地四周沿山坡下沉的氣流多,造成盆地底部夜晚氣流上升較旺,形成夜雨。
3.海陸風、湖陸風、城郊風成因機制地理原理差異性
典型例題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騰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河水補給占入湖水總量的94.8%,蒸發占出湖水總量的60.45%,但蒸發總量有上升的趨勢。湖區水位季節變化很大,但近年有減小的趨勢。湖區內湖陸風(在較大水域和陸地之間形成的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方性天氣)現象較顯著。多年平均數據顯示,博斯騰湖夏半年陸風轉湖風的時間為11-12時,比冬半年提前兩小時左右。
材料二 博斯騰湖區域圖和湖區湖陸風風速月變化圖。
(1)根據材料,找出博斯騰湖湖陸風最弱的季節,并分析原因。
(2)分析夏半年陸風轉湖風的時間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參考答案】
(1)冬季。原因:冬季博斯騰湖水量最小,湖陸熱力性質差異最小;冬季湖面結冰,湖陸溫差小;冬季太陽高度角小,晝長短,湖水獲得的熱量少,湖陸溫差小;靠近冬季風源地,冬季風強勁,湖陸風不顯著。
(2)夏季日出較冬季早,陸地升溫時間早;太陽高度角較冬季大,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多,陸地升溫快;湖泊水量較冬季大,湖面升溫慢,所以陸風轉湖風時間早。
二、精微專題構建意義
1.促進深度學習
精微專題的構建過程,也是我們思考分析的過程,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可以嘗試著小切口、高深度思考問題,加深思維深度的培養,促進深度學習。
2.糾正思維偏差,提升思維的準確性
通過對比研究地理原理和成因機制的異同點,充分理解地理原理應用的差異性,同學們不僅要學會分析問題,更要糾正自己的思維偏差,發現思維的錯誤點、盲目點、阻斷點,及時進行糾正,并通過經典例題的訓練,提升思維的準確性。
3.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通過精微專題的構建,促成地理思維的網絡化、模塊化,形成解題的模板。在解題過程中,能快速打開解題思路,并可有效減少思維偏差,讓解題有據可循,提升熟悉試題的得分率,還能節省時間,為較難的試題贏得時間保障,提升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精微專題的構建,同學們能進行深度學習,糾正思維偏差,提升思維的準確性,提升地理綜合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