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煙臺累計完成投資419億元,其中鐵路完成投資104億元,公路完成投資224億元,港口完成投資66億元,機場完成投資12億元,場站完成投資13億元,基本建成支撐和服務經濟發展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鐵路建設加快提速
經過近五年的努力,煙臺市初步形成了城際鐵路與普速鐵路相結合的多層次鐵路網。
濰煙高鐵項目起自濰萊鐵路昌邑南站,經濰坊、青島、煙臺市,利用煙榮聯絡線引入青榮城際煙臺南站。全長237公里(煙臺境內204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設站昌邑南、平度新河、萊州、招遠、龍口市、蓬萊市、大季家、福山南、芝罘、煙臺南10座。
濰煙高鐵是全市“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項目。目前,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竣工。項目建成后,煙臺市北部4個全國百強縣、3個國家級園區將實現高鐵貫通,煙臺中心城區可2小時到達濟南、3小時到達北京。
萊榮高鐵項目起自萊西北站,終至青榮城際榮成站。全長192公里(煙臺境內83公里),設萊西北、萊陽丁字灣、海陽、乳山南、威海南海、文登南、榮成7座站點,設計時速350公里。目前,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竣工。
大萊龍擴能改造工程穩步推進,計劃明年竣工。大萊龍鐵路位于德龍煙鐵路中段,西起濰坊大家洼、東至煙臺龍口,全長176公里(煙臺市境內長約90公里)。建成后,既能完善北部沿海港口集疏運體系,又將填補北部招遠、萊州鐵路客運空白,方便沿線群眾出行。
目前,煙臺市還建成了煙臺港西港區和萬華化學工業園專用鐵路;積極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啟動高鐵南站和蓬萊機場預留預埋工程建設。
港口建設成效明顯
港口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累計完成投資66億元,新建深水泊位25個、千噸級陸島交通泊位15個,新建擴建航道70公里。西港區40萬噸礦石碼頭、30萬噸級原油碼頭、30萬噸級航道投產,芝罘灣港區搬遷穩步推進,西港區、龍口南山LNG碼頭及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配套碼頭即將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生產性泊位247個,涵蓋17類主要裝卸貨類,礦石、原油、集裝箱、客滾碼頭達到或接近最大靠泊等級。2020年8月,煙臺港西港區成功靠泊40萬噸鐵礦石運輸船,成為全國第五個能夠停靠40萬噸巨輪的港口。
港口物流體系更加完善。目前,煙臺港已成為全國綜合運輸體系重要樞紐、國家“一帶一路”重點建設港口及交通運輸部確定的郵輪始發港,擁有西港區、芝罘灣港區等10個港區,其中國家一類開放口岸8個,是全國最大的鋁礬土進口港、最大的對非班輪口岸,滾裝運輸、商品車出口、化肥出口居全國前列。依托西港區40萬噸礦石碼頭,打造“幾內亞礦山源頭—煙臺港西港區—魏橋廠區”鋁礬土全程物流鏈,成為“一帶一路”建設典范;依托西港區30萬噸級原油碼頭、西港區至淄博長輸管道和油品倉儲設施,打造了西港區至山東西部腹地的油品全程物流鏈。完成西港區礦石泊位和堆場自動化改造,實現了碼頭裝卸、運輸、混配全過程自動化,港口智慧水平和作業效率顯著提升。
港口集疏運體系更加完善。加快推進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西港區疏港高速、西港區至淄博長輸管道等項目先后投產,原油管道復線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鋁礬土、油品等優勢貨種的水水中轉發展迅速,公路、鐵路、水路、管道“四位一體”陸海運輸大通道已初具規模。
公路建設提檔升級
“十三五”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741公里,其中國省干線公路里程達到2495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5.6%,居全省第二;公路密度達到144.58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增長4.77%;高速公路里程達到670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29.4%,居全省第三。全市形成了以沈海高速、榮烏高速、威青高速、煙海高速、蓬棲高速、龍青高速、文萊高速、三條疏港高速和國道204煙滬線、國道228丹東線為主骨架,“四好農村路”為補充的高等級公路網。
五年里,高速公路新增152公里。“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完成高速公路建設投資140.25億元,建成蓬棲、龍青、文萊三條高速。
其中,蓬棲高速,起點位于蓬萊東側新港街道,終點在棲霞松山鎮豐粟村東南,全長45公里,總投資30億元,2017年12月通車;龍青高速起點位于龍口港區疏港路終點,經龍口、招遠、萊西,終點位于高格莊互通立交,與萊西至城陽段相接。全長67公里,煙臺境內49.8公里,總投資45.25億元,2018年9月建成通車。項目建成后,龍口至青島由原來的3小時縮短為現在的1個半小時;文萊高速起點位于海陽市郭城鎮史家村東,向東與文萊高速威海段對接,止于萊陽市馮格莊街道辦西青埠南,與S16濰萊高速對接,主線全長133.9公里,煙臺境內63.3公里,總投資65億元,2020年9月建成通車。
“十三五”期間,國省干線公路新改建和大中修885公里。煙臺市普通國省道公路建設完成投資61.6億元,改建G204煙上線、S306海萊線等公路85公里,完成大中修里程800公里。新改建和大中修里程占全市普通國省道里程的48.5%。
五年里,農村公路突破1.7萬公里。目前全市已改造農村公路4792公里,危橋改造110座,改造客運站點3500多個,實現了每個行政村有路面4米以上公路通達,具備條件的自然村實現有1條等級公路通達,農村公路中等路以上比例不低于75%,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車,并設有1個候車站點,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比例達到79%以上。
五年里,煙臺實施農村通戶道路硬化工程,基本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戶戶通”。實施全省第三批村級公路網化示范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9億元,建設總里程1144公里,受益行政村1587個。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縣鄉公路安防工程4830公里。對全市1.2萬公里村級公路安全隱患進行了全面整治。
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優化供給
截至目前,全市公交車輛達到3987輛,線路達到411條,分別比“十二五”末增長40%和65%;萬人擁有公交車達到15標臺/萬人,市民出行公共汽車分擔率達20.6%。
升級公交設施。投資1.4億元,建設啟用了煙臺牟平旅游換乘中心、福山西綜合交通樞紐、開發區八角公交樞紐和錦繡公交場站4處大型公交場站,新增場站面積5.77萬平方米;投資6245余萬元,改造建設公交站亭262處、港灣式公交站點125處,并同步加裝智能電子站牌262座。
升級公交線網。市區累計新增、優化公交線路141條,其中新增公交線路42條,新增公交運營里程1200余公里,跨區線路為骨干、區內線路為基礎的市區公交線網更加完善。發展特色公交,陸續開通旅游公交、夜間公交以及微循環公交線路25條;開發定制公交服務平臺,開通定制公交線路17條。
升級公交運力。更新、新增新能源公交車近千輛,其中大容量空調公交車300輛。新建公交充電樁316座,總量達358座,保障新能源公交車用電。
升級服務能力。將市區原有3家國有公交企業整合為市公交集團統一管理,形成市區公交“一個管理運營團隊”格局。市區常規公交線路全部實行“一元一票制”。煙臺成為全國第二個推行“一元公交”的城市。開通煙臺至棲霞城際公交,完成縣域10條線路公交化改造。推進公交便捷支付,市區170條線路、2250余輛公交全部實現移動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