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忠

近年來,各地高度重視文化與金融的融合工作。在文化金融政策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得到持續發展,文化金融市場規模明顯增長,已經成為文化產權交易機構新的服務業態。但是總體上看,我國文化金融市場還不能滿足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1? 文化金融需要拓寬資本供給渠道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金融是經濟發展運行的“血液”,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業深度對接,對于激發文化產業活力、推動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在文化與金融融合發展過程中,由于文化企業多為輕資產運營的創新型企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強,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
一是文化信貸產品創新不足。文化產業領域中,中小微企業占絕大多數,企業在成長初期組織形式比較松散,沒有形成必要的市場規模和成熟的經營模式,尤其是文化產品市場需求變化快、企業生存風險高,增加了金融機構介入的難度。而金融機構大多要求企業以房地產、大宗原材料、存貨固定資產或實物資產等進行抵押,而文化企業主要投入以智力支出為主,企業擁有的普遍是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無形資產,在價值評估、權利歸屬、流動處置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金融機構在文化信貸產品方面不敢大步創新。
二是文化產業內部資金配置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表現首先是規上企業的金融排斥。眾多中小文化企業由于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其創新、發展和成長受到系統性抑制,從而限制了整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其次是所有制上的金融排斥。充滿活力和創新動力的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常常處于不平等位置,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從而限制了他們對整個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和應有貢獻;再次是制度上的金融排斥。由于文化產業具有社會意識形態和商品的雙重屬性,對于非公資本進入有一定限制,導致部分國有文化單位占據了大量的優質資源,缺乏與金融資本對接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形成相互關聯和強勁合力的產業結構,整體競爭力不強。
三是文化市場資源流動性不充分。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和市場交易體系尚未完善,知識產權、文化人才等文化要素無法通過市場實現更大程度的配置與交流,尤其是文化產權質押擔保、保險、信用等要素市場尚未建立,金融機構因文化企業貸款產生的不良資產很難變現。
銀行出于對資產質量和風險收益的考慮,以及商業銀行之間沒有嚴格的市場定位,他們在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上都十分謹慎,最易受到宏觀調控、壓縮貸款規模的影響而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導致現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大多向實力雄厚的大中型企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聚集,這些企業成為各家銀行的爭奪對象,有些銀行還為他們建立了綠色通道,加大授信額度,壓低利率競相爭貸。其實這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對貸款的需求并不大,有的甚至不需要貸款。相反,一些有發展潛力而目前狀況并不十分好的中小文化企業,由于商業銀行尚缺乏識別能力,大多受到冷落。如果沒有政府貼息或風險補償政策,很少有商業銀行愿意為中小文化企業貸款,故而文化金融市場需要拓寬資本供給渠道。
2? 文化金融是信貸金融和資本金融的集合體
文化產業發端以來,金融和文化產業相生相伴,無論是政策推動還是利益使然。但文化金融又不是簡單的“文化+金融”,從現狀看,文化金融至少表現為包含政策、體系、產品等內容的一種機制。從近二十年文化金融的發展歷程來看,文化金融是關于文化產業的金融問題,而不是關于金融的文化問題。
我國文化產業與金融的關系一直處于摸索階段。2008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風險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金融的政策文件,包括《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文產發〔2009〕36號),《關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導意見》(商服貿發〔2009〕191號),《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09年7月22日)等。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強,金融工具的創新和使用日趨增多,產業資本也開始滲透到文化領域。
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聯合出臺《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銀發〔2010〕94號),拉開了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實質性序幕。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文化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各類社會資本也積極參與到文化產業發展中來,上市文化企業數量急劇增加,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快速增長。
2014年,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產發〔2014〕14號)。文件鼓勵文化企業深度參與金融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文化金融,鼓勵文化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拓展,提出加快推進文化企業直接融資,倡導文化與金融的“合作”關系,確立了文化企業在文化金融市場中的主體地位。
文化金融的推進過程,反映出文化金融市場從間接融資為主的信貸金融轉變為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金融的過程。文化金融不單是以銀行和貨幣為中心的信貸融資市場,也不是狹義的信貸、保險、證券、信托、租賃、擔保等金融中介市場,而是金融、資本、中介服務市場共同組成的信貸金融和資本金融的集合體。
3? 建設文化資本市場補資本金融短板
以前,文化金融過多依賴于以傳統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貨幣金融,寄希望于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監管的創新。從實際效果來看,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監管創新空間越來越少,“金融創新”幾乎成為“防范金融風險”的代名詞,地方商業銀行根本沒有創新的自主權,如果沒有地方政府財政強有力的支持手段(風險補償、貼息等),中小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可能還會長期存在,但是,財政補貼畢竟是行政方式,從短期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從長久來看地方政府如果沒有雄厚實力來支撐很難持續。
因此,我們很有必要補齊文化金融的短板,在資本金融方面加大探索力度。資本市場是資本金融的供給主渠道。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證券市場(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區域性產權市場。當前,文化企業獲得資本金融的主要渠道是證券市場,但能上市的文化企業很少,目前不到200家,99%以上的文化企業無緣到證券市場融資,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區域性文化資本市場提供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金融。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已明確將產權市場與證券市場并列為我國資本市場體系。兩者的區別是,證券市場是標準化的資本市場,產權市場是非標準化的資本市場,目前,只有不到4000家的上市公司實現了證券市場融資,其他約400萬億規模的非上市公司資產、上百余種要素品類的產品主要通過產權市場進行流動和配置。據統計,近三年產權市場以股權、物權、債權、企業融資、金融資產為主的13類業務累計成交金額約28萬億元,交易宗數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產權市場已經成為眾多非上市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
湖北、山東、深圳等地的文化金融服務中心都是以文化產權市場為基礎組建,天然具有產權市場的融資和交易功能,完全可以為文化企業提供路演、詢價等服務;可以開展私募股權融資、退出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登記、轉讓、結算等相關服務;可以引導各類金融及中介服務機構進入產權市場,快速形成集聚效應;可以開展財務顧問、項目融資、基金管理、兼并收購等投資銀行業務;可以提供如盡職調查、信息披露、市場推廣、交易撮合、登記結算、交易融資等增值服務。只要賦予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文化資本市場功能,就會成為文化資本金融的主渠道。
4? 湖北探索文化金融市場建設情況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金融工作。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全省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將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列入多層次資本市場,指出“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文化產權市場創新發展,支持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做大做強,探索建立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文化旅游產業恢復振興若干措施》提出要“用好華中文交所‘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為文旅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省文化廳、財政廳、人民銀行武漢分行《關于深入推進湖北省文化金融合作的實施意見》指出“支持建設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充分發揮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作用,推動文化企業的物權、股權、債權、知識產權的評估與交易”。近幾年,我們著力建設區域文化資本市場,推動信貸金融、資本金融服務文化產業,實現文化金融雙翼雙驅,具體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設立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建設全省文化金融市場體系。2019年10月,經批準,由湖北省屬國有文化企業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全資設立了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下稱“省中心”),搭建了省級文化金融服務平臺。省中心成立后,在武漢市出資參與設立了武漢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在宜昌、天門等市州設立了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分中心;與27家文化行業商協會、5家擔保機構、7家銀行、2家證券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為文旅企業提供融資方案策劃、項目路演等服務;與武漢市洪山區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著力打造一批文化金融示范企業、示范園區、示范項目。目前,以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為龍頭,以市州分中心為節點,兼具投融資、策劃、路演、評估、交易、培訓功能、全省統一的文化金融市場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建設湖北文化產業項目庫,夯實文化金融服務基礎。文化金融服務的主體是文旅企業和項目,為獲得足夠的基礎信息支撐,在省文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導下,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建成了湖北文化產業項目庫和文化產業網,該網由“一網三庫兩平臺”(湖北文化產業網、文化產業項目庫、文化企業庫、文化產業園區庫、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申報平臺和文化瞪羚企業融資并購服務平臺)組成,匯集全省文化企事業單位、項目及園區信息。目前,全省已有6300多家文旅企業、560多個項目、80多個園區入庫,近100家來自全國的具有資質和實力的投資機構也已注冊入網。1000多家入庫企業在線發布的融資需求已被投資機構關注,100多個融資需求已進行了對接。
三是廣泛聯系金融機構,緩解企業融資困難。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積極與華夏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湖北省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對接,聯合推出專門服務文旅企業的“復工貸”“紓困貸”“文保貸”等多款金融產品,共接受500多家企業申請,成功實現融資8.4億元。其中,湖北康輝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湖一印務有限公司等26家企業獲得華夏銀行貸款1.9億元,湖北橫岡山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湖北楚天香谷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等57家企業經擔保機構擔保后獲得貸款4.5億元。
四是發揮交易和投行功能,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充分發揮產權市場資源配置和融資功能,創新融資方式,為文旅企業成功引入社會資本。(1)增資擴股融資。為知音漫客引資5.67億元,市盈率高達52倍,該公司現已進入上市輔導期。為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控股的北京長江文化公司引進3億元資金,實現市盈率18倍,該公司現已成功登陸新三板;(2)資產置換融資。為人民日報中聞武漢印務有限公司以老廠區資產置換方式,引入投資資本2.8億元,目前新廠區已開工建設;(3)廣告經營權融資。為湖北衛視、湖北經視、龜山電視塔等媒體廣告經營權進行招商,融資金額達6.48億元。(3)版權融資。為湖北廣播電視臺《我為喜劇狂》《大揭秘》等16檔電視節目版權,知音集團《漫客網》商標版權進行推招商,融資金額近1000萬元;(5)存量資產融資。為湖北日報集團、長江日報集團以49宗廣告抵債房產融資1.16億元;(6)呆滯出版物融資。為湖北教育出版社等6家出版單位處理呆滯出版物400余萬冊,實現融資2.2億元;(7)收益權融資。為武漢東湖游船公司以全年船票收益權融資144萬元,融資成本僅1%。
五是開展常態化路演,豐富企業融資形式。省中心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多渠道幫助文旅企業融資。首先是了舉辦“文化戰疫”項目融資路演活動。分地區、行業、園區、重點項目舉辦了多場專場對接活動,100多家企業和投資機構參加活動,實現融資近7000萬元。其次是先后到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硚口區、新洲區等地開展“文化金融市縣行”融資對接活動,邀請銀行、基金、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現場對接50多家企業。
十三五期間,湖北文化產業呈現出發展氛圍日益濃厚、總量快速增長、市場主體增多、投資規模擴大、新型業態加快成長的良好態勢:2017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規模達到1164.09億元,成功晉級全省千億級支柱性產業。2018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779.75億元,同比增長52.89%,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24%,比上年提高0.96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上年的0.98個百分點縮小到0.24個百分點;文化法人單位9.37萬家,排全國第七、中部第二,其中,規上文化企業2717家,比上年增加600家。2019年,全省規上文化企業營收增長12.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2個百分點。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湖北文化業態逆勢增長,2020年上半年,16個新業態特征明顯的行業小類實現營收381.7億元,同比增長11.9%。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湖北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為載體,以湖北文化產業項目庫為支撐,以常態化融資對接活動為手段,著力建設覆蓋多層次政策體系、多結構基礎體系、多元化產品體系、多功能服務體系的文化資本市場,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綜合性文化金融生態圈。重點完善以下“四多一綜合”體系:
一是建立多層次文化金融政策體系。推動省、市、區(縣)出臺關于文化特色銀行、文化特色擔保、貸款利息補貼、貸款風險補償、貸款增量補貼、版權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融資等專項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文旅企業和項目融資;推動省、市、區(縣)出臺支持文旅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的政策,建立文化上市后備企業庫,引導中小文化項目到“文瞪板”融資;鼓勵市、區(縣)創建國家、省級文化金融示范區,形成多政策聯動解決融資難題的氛圍。
二是建立多結構文化金融基礎體系。完善湖北文化產業網和項目庫,對接省、市大數據中心,引入工商、社保、稅務等政務數據源,對入庫企業進行全方位綜合分析評定,建立“失信名單”和“信用修復”制度,為企業申請無抵質押、純信用貸款提供客觀定量的信用評估;建立文化資產鑒定和評估標準,為文化資產(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交易、融資等提供依據;建立全省文化金融發展指數,全面監測和反映信貸、證券、保險、直接融資等領域的文化金融指標,衡量全省文化金融發展水平。
三是建立多元化文化金融產品體系。評定一批文化特色支行,文化特色保險、文化特色擔保、文化特色基金、文化特色證券,為中小文旅企業“量身定制”信用類融資產品,通過政府風險補償資金、貸款保證保險為文旅企業增信,解決文旅企業無抵押融資難題;培育發展文化產業鏈保險,支持文旅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
四是建立多功能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完善文化金融服務網絡,在17個市(州)和條件具備的產業園區設立省文化金融服務中心分中心,就近為文旅企業提供融資方案策劃、項目路演、產品設計、上市輔導等服務;評定一批文化金融示范企業、示范園區、示范項目,鼓勵在文化金融創新方面先試先行;建立標準化、專業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有效對接。
(作者為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