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要:5G時代,媒體視覺化已成為數字傳播趨勢。作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社交商業(yè)平臺一抖音已不容忽視。而肩負著“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使命”的主流媒體需要在這一新興領域中迅速適應并主動作為,重新掌握傳播話語權,在復雜的輿論場中有效發(fā)揮引導功能。在此背景下,文章對主流媒體官方抖音賬號的內容生產策略進行分析,希望能探索出新時代適合主流媒體的短視頻傳播策略。
關鍵詞:短視頻;主流媒體;抖音;內容生產
5G時代已經到來,用戶獲取信息更方便快捷、形式也更加新穎。時長短、輕量化、娛樂化的短視頻大行其道,其傳播方式正在朝社交化和移動化方向不斷發(fā)展并完善。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躍用戶數已突破4億,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社交平臺媒體。從2017年3月份開始,為提升傳播影響力、開拓新的傳播渠道和平臺資源,主流媒體紛紛入駐抖音平臺。僅2019年一年,抖音平臺就新增了1651個媒體抖音號,已成為主流媒體視覺內容生產與傳播的主渠道。面對抖音的迅猛發(fā)展趨勢和龐大的用戶基數,肩負著“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使命”的主流媒體,需要迅速適應并主動進入這一新興領域,對短視頻內容的生產進行研究,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更好地實現輿論引導。
一
抖音視頻的內容特點與傳播特征
表達碎片化+情感高濃度
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使得受眾對信息密度、信息的易得性要求大幅提升。在這一背景下,短視頻正在和文字、圖片一樣,成為互聯網海量信息中呈現的重要內容。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為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抖音短視頻的平均時長為30秒,其傳播的信息內容是呈碎片化的。這種“碎片化”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內容方面。既是信息文本的碎片化,也是意見、觀點的碎片化;二是形式方面。短小精悍、多用特寫鏡頭展現,形成了視覺上的碎片化。
抖音短視頻以“情感表達”為突破口,在背景音樂和視覺特效的渲染下,通過常見的某些情境、特定主題和風格,來激發(fā)個體和集體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加劇情感爆發(fā)力。
音樂+特效的沉浸式傳播
從上線起,抖音就將自己定義為一款“音樂創(chuàng)意短視頻社交軟件”,由抖以一個音符作為APP圖標。抖音的走紅也與眾多網絡神曲的助力分不開,背景音樂是抖音內容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抖音短視頻把音樂情感渲染效果和短視頻的視覺沖擊效果相結合,使情感化表達效果最大化的實現。在智能算法的驅動下,抖音通過自主可控的智能化剪輯,以及特色濾鏡、道具和特效等鋪助工具,大大降低內容生產的門檻,讓作為受眾的用戶能快速整理出具有沉浸式體驗的視頻作品,繼而成為傳播者。
“去中心化”的社交屬性
以抖音為首的短視頻平臺本質上是社交媒介,它以影像為內容輸出載體,通過實際、實時存在的人際圈,通過用戶開展的在線互動,在平臺上形成了“人際傳播的模擬”。
正因為這種社交屬性,所以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質。過去的信息傳播主要依賴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信息的產出方占據著絕對主動權。扮演著黨和政府“喉舌”角色的主流媒體承擔著宣傳教化功能,它在傳播鏈條上處于中心位置,在以往的傳播語態(tài)中呈現出“我說你聽”的姿態(tài)。
而抖音平臺的推送是根據受眾的畫像、受眾以往的行為特點形成算法,精準推送,做到千人千面。這種反饋式的傳播模式以受眾的參與為目標,以受眾的需求為主導,在這種新媒體傳播模式下,受眾擁有更多選擇權,不僅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傳播過程中出現了更明顯的交流感和互動感,形成“對話”。
二
主流媒體抖音賬號內容生產策略
“情感化”傳播主流價值觀
在現代新聞理論中,新聞的生命是真實性,而情感是被克制的。新聞專業(yè)主義認為情感的表達會威脅到新聞的真實性。“因為煽情化處理新聞本身就是一種對事實的不尊重或者歪曲”。社交媒體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意義的新聞專業(yè)主義,究其根本在于傳播模式的改變。傳統的傳播模式屬于單一源頭單向發(fā)散式信息傳播,決定傳播度的是信息本身。而在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源,是否傳播或接收更主要是取決于“關系”,也就是情感,情感在抖音短視頻傳播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量呈幾何級增長,而人們的注意力也越發(fā)煥散。抖音視頻用它的“黃金15秒”定律打破了傳統的影視制作規(guī)則,在非常有限的時長內,抓住用戶的注意力,以提升完播率。雖然抖音在2019年陸續(xù)開放了5分鐘到15分鐘的短視頻時長,但是實際主流觀看時長依舊是15秒或60秒。
傳統視頻重視敘事技巧,講究鋪墊和起承轉合,然而短視頻是開端即高潮,這種高潮不是通過敘事的鋪墊循序到達,而是通過注射“強力針”,針管里裝的是“情感”。在用戶日益有限、碎片化的注意力內,人們往往更易產生情感的共鳴,而不是對理念或事實做出反應。
主流媒體在創(chuàng)作抖音短視頻時,把握住“最大公約數”,也就是人心所向的積極向上、溫暖人心的內容,更容易調動公眾情感,獲得較好的傳播效果。以人民日報2021年4月4日為緬懷英烈所策劃的短視頻《你記得我我就活著》為例,全片時長2分15秒,訴說式旁白加上精心挑選組合的畫面,全程情感密集。受眾在觀看中很容易形成強烈共鳴,以主流價值觀宣傳為主的內容,即使是在十分有限的傳播時間內,也能達到顯著效果,這正是主流媒體在移動互聯時代把握話語權的一種重要方式。
“情感化”的呈現,除了內核情感高度濃縮以外,還體現在抖音標題的表達上。正如前文所述,一條抖音視頻的生命只有15秒,而抖音標題就是對視頻內容的高度概括,能讓受眾在最短時間內準確接收信息。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在2021年10月所發(fā)布的79個短視頻中,有30個視頻的標題都采取了直抒胸臆、表明態(tài)度的祈使句,而非說明新聞事實的陳述句。比如標題“高一女生用琵琶演繹白居易《琵琶行》,真贊!”“又美又颯!陸軍首批女飛行員有新動向”“致敬!救火英雄謝曉暉!”“李剛,好樣的!”“可可愛愛!王亞平在進艙前的敬禮和微笑,愛了!”標題中這些帶有感嘆號的詞語都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也鮮明表達了發(fā)布者的立場和價值取向。而這種敘事和情感相結合的表達方式,能更容易激起受眾在情感上的同頻共振,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強化煤體符號,打造品牌P隨著短視頻平臺的爆火,越來越多的傳播者強勢入駐,如果不能及時地打造出自身的品牌P,那么將很容易被海量信息所淹沒。主流媒體具有“放大鏡效應”,媒體品質越高、公信力越強,其對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力和呈現力也更強。所以主流媒體應充分發(fā)揮其權威性和影響力等優(yōu)勢,真正用移動互聯的思維,打造品牌P,成為紛繁復雜奧論場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針”。
以《人民日報》為例,其利用入駐新媒體平臺前積累下來的公信力,發(fā)展自身的品牌P,得以在競爭激烈的流量池中穩(wěn)住腳跟,吸引了更多年輕受眾。《人民日報》在我國新聞媒體領域擁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它是政治權威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也是媒體行業(yè)的標桿。人民日報抖音號的短視頻產品,延續(xù)了其母媒的主流價值觀和權威地位,所打造的品牌P便是代表大國風范與民族氣魄的權威新聞發(fā)言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系列抖音號則是依托總臺的優(yōu)質欄目和知名主持人,將各頻道的優(yōu)質內容資源與主持人個人品牌效應導入短視頻平臺,凸顯了其文化娛樂屬性。央視把康輝、撒貝寧、尼格買提和朱廣權四位男性主持人綁定,以“央視boys”組合頻頻亮相綜藝節(jié)目,充分展現了其才情與幽默感,以生活化狀態(tài)走入公眾視線,與平日端坐鏡頭前的播音員形象形成對比,“央視boys”無疑更具親和力,也更容易融入年輕人的話語體系。而央視新生代主持人王冰冰被譽為央視收視密碼,成為抖音網紅主持人。他們的共同特征是年輕化和平民化,這些P也將成為主流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重要紐帶。
作為主流媒體,必須用更符合受眾消費習慣的作品吸引各年齡階層受眾,通過實用性的內容增強受眾黏性,整合資源,打造品牌爆款。
平民敘事,親民姿態(tài)
區(qū)別于主流媒體信息傳播中的高高在上,抖音這類短視頻社交平臺主打的是生活化的輕松和陪伴式的親近,它最大限度拉近了發(fā)布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入駐抖音平臺,傳統主流媒體就需實現從“傳聲筒”到“對話者”的角色轉變。以央視的新聞聯播例,它在抖音上實現成功“變身”,從傳統電視節(jié)目到抖音號中最為“吸粉”的欄目——《主播說聯播》,成功關鍵在于新聞語態(tài)的轉變。從播到說,從嚴肅謹慎到個性趣味,當新聞聯播以一種更具親和力的姿態(tài)出現,通過個性化的情感表達與受眾平等對話時,才實現了與短視頻用戶之間的共情與同步,從而激發(fā)其進行下一步的參與、轉發(fā)和點贊。
除了新聞語態(tài)的轉變,還有新聞主體的多樣化。在抖音平臺上,央媒拓寬了題材范圍,除了關注國家大事和名人明星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以外,也把聚光燈投向了普通人。如“人民日報”抖音號推送的“公交司機果斷飛撲,救下一對母子”,點贊量有1233.6萬;“央視新聞”抖音號推送的“山西巨石堵路,他的舉動傳遞了滿滿感動”,點贊量有229.9萬;“新華社”抖音號推送的“醫(yī)學生吃火鍋后給老板留言檢查身體”,有153.5萬的點贊量。這些作品都具有明顯的親民特征。這些轉變都無疑表明了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重獲新聞生命力,重獲傳播話語權的決心。
未來,主流媒體需以更關注普通人的視角,以更親民的姿態(tài)來與受眾進行充分互動,以更貼合受眾喜好的視聽習慣來創(chuàng)作短視頻作品,減少和受眾間的距離感。
PGC+UGC聯合內容生產模式
當下,媒體視覺化、視頻專業(yè)化已成為我國數字傳媒新業(yè)態(tài)和新趨勢。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抖音號正朝視頻專業(yè)化運作方向發(fā)展,在發(fā)布視頻內容時既體現了較強的主動性,又體現了對抖音平臺較好的適應性。
?主流媒體的PGC(專業(yè)機構生產內容)生產模式擁有專業(yè)知識背景的生產主體,專業(yè)化的生產工具,特定的生產場所,保證了內容的一致性和專業(yè)性,但缺點是時效性不夠強,且素材量有限。而UGC(用戶生產內容)生產模式中,用戶生產的內容呈現出海量、碎片化和時效性強等特征,但內容質量良莠不齊,難以擺脫“噪聲”之嫌。另外由于缺乏審查機制,導致一些非真實信息流入市場。
以“央視新聞”抖音號為例,既有專業(yè)團隊精心打磨的欄目內容,也有來源于網友“小馬哥”這樣的隨手拍視頻。經過篩選和二次加工后,用戶生產內容也能成為主流煤體的素材庫,它可以成為專業(yè)視頻內容生產的及時補充,更能為主流媒體的選題策劃拓寬思路,同時還能拉近主流媒體與普通受眾之間的距離。
在未來,主流媒體應該繼續(xù)探索PGC+UGC的協同生產模式,這種聯合生產模式可以取長補短,更加利于主流媒體降低傳播成本、提升自身傳播力和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商業(yè)平臺的成功崛起,對主流媒體而言是機遇,亦是挑戰(zhàn)。一方面能夠推動主流媒體更快地進行內容變革,引起社會大眾對熱點新聞的關注,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另一方面,在內容變革過程中,主流媒體還需要不斷地探索,來找到主題表達與技術呈現間的平衡,一個不小心還可能會遇到內容創(chuàng)新不足、作品臉譜化、過度煽情的難題。對此,主流媒體亟須全面布局短視頻領域,建立短視頻專業(yè)機構和生產基地,打造優(yōu)質的短視頻內容品牌,把短視頻作為媒體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占領移動傳播新陣地,進而優(yōu)化當前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生態(tài)。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