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偉(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迎來新冠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使中國邁向后疫情時代。雖然新冠疫情對國民生活的影響逐漸減弱,但短時間內新冠疫情依舊無法徹底離開國民生活,對新冠疫情的防控不得絲毫放松,抗疫將成為生活常態。災難總是與機遇相伴而生,在經濟面臨艱難險阻的情況下,同時也有相應的機遇,比如新冠疫情時代下,國民無法外出,沖擊實體經濟,而外賣、線上購物等數字經濟領域卻得到發展。但經濟普遍蕭條,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動后疫情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抗疫常態化背景下中國應深思的問題和將要迎接的挑戰。本文以推動后疫情時代陜西經濟發展為目的,對此展開探究和討論。
在新冠疫情環境下,世界經濟極度蕭條,陜西經濟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復蘇,但依舊存在眾多問題。以2020年上半年經濟統計情況為例,陜西省新型消費模式快速發展,網絡銷售同比上升22.2%,銷售額為303.99億元,但實體零售同比縮減15.8%,銷售額為4051.6億,與上一個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百分點為9.6;陜西省出口銷售額上升3.5%,總額度為1796.11億元;投資增長由負增長轉化為正增長;金融存款余額上升10.5%—48007.8億元,各金融機構貸款余額上升13%—36991.52億元;工業生產總值開始恢復;夏季糧食、蔬菜產量大豐收,各種水果產量上升2.8%—51.85萬噸,蔬菜產量上升3.8%—788.31萬噸,糧食產量上升7.9%—453.5萬噸等。從各領域發展情況來看,陜西省經濟在上半年就已經在緩慢復蘇和增長,體現了陜西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韌性,為經濟的快速恢復、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以推動后疫情時代陜西經濟的進步[1]。

中國政府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后,迅速采取“封城”等措施,并取得巨大成功,但并未因此放松抗疫。就新冠疫情發展現狀而言,新冠疫情控制并不在于某一個國家,而在于世界發展狀況,在世界范圍內全面防控新冠疫情,結束世界新冠疫情還需長期努力[2]。
第二產業在陜西省產業結構中比重過大,是阻礙陜西省產業規模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原因,而優化產業結構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后疫情時代,陜西省應對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結構進行適當調整,重點支持建設第三產業基礎設施,提供政策保證,加速陜西省各地區第三產業發展,吸引外地企業在陜西生根發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以達到經濟穩步提升的目的。憑借創新技術開發新興產業,為新興產業的發展設置提供專項投資基金和資金,為擴張新型產業投資創業規模提供經濟保障和支持,發揮資本市場多樣化多層次的融資功能,為將社會資金廣泛應用于發展和創業時期的創新型公司提供動力支持。為金融領域發展,有效運用風險補償等政策的支持和傾斜,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對信貸項目的支持力度,優化并完善消費的稅收支持、引導投資和鼓勵創新等政策,在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同時,戰略性培養新型產業成為陜西經濟的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將接下來的發展重心確定為新能源汽車、節能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信息技術、新能源和物流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陜西產業構成中的比例,優化產業結構,以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
政府要加速職能的轉變,將優化服務變革與簡政放權相結合,凸顯資源配置過程中市場經濟的決定性,將社會創造力與市場活力放大到最佳程度,為非國企公司提供相對自由的市場環境,使其充分感受獲得感[4]。
第一,降低創業準入門檻,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原則。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吸引民間、私人資本進入市政工程、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動私人資金涌入物聯網、健康產業、電子商務、養老服務產業和信息醫療等新興產業。為非國有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等展開技術方面的合作創建相關平臺,憑借許可、轉讓等交易手段,使轉換科技成果的手段多樣化、多渠道、多方式。
第二,為減輕非國有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壓力,推行降費減稅政策。加速緩繳稅款、大規模降費減稅和財政貼息等政策的公布和實施,為企業提供精準幫扶,讓企業深刻感受到政策的好處。并不斷優化降費減稅等針對性較強的階段性政策,為企業發展減負,以期更多企業長久發展,為陜西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第三,激勵企業創新和轉型。引導和激勵非國企公司快速發展技術,從商貿、加工、制造等傳統產業轉向信息技術和高端產業鏈等新型產業,推動企業進入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的經濟環境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規模較小的科技型企業創建企業研發機構,如技術中心、研究室,不斷優化和完善相關政策法律,扶持中小型企業,倡導中小型企業進行聯合,參與政府項目。
第一,引導私營企業申請知識產權,注冊企業商標,加強知識產權管理,為老字號和自主品牌等傳統企業提供保障。為中國傳統企業收購國際高端品牌提供政策支持和獎勵,為具有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提供經濟支持和政策傾斜。深化私營企業在標準化、質量和計量等方面的基礎管理,展開地方性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相關修訂和制定工作。第二,區域集約聚集發展,建立一批綜合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產業關聯度高和行業集中的私營企業發展區,憑借區域化“抱團”模式的優勢使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以私營企業和發達行業恢復生產和運營將要面臨的問題為參考,選擇利民便民、務實管用的法律手段,為企業提供支持,創建優良的司法環境。第一,制定符合當前市場需求的法律規范,在后疫情時代,調動各個企業的能動性。針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及時優化治理行為、規則和解決辦法,使企業高度認可法律規則,激發經濟市場的活力。第二,在執法過程中尊重個體差異性,避免“一刀切”行為,以合作的態度執行法律規定,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保護企業利益。
在經濟全球化和當前新冠疫情現狀下,在新冠疫情沒有消失之前,中國將長期處于后疫情時代,防疫工作和經濟發展將成為社會發展的重點。在這一社會背景之下,優化產業結構、創造良好經營環境、制定并實施支持政策等是發展經濟的基本手段,但切實落實經濟發展目標,離不開政府、企業、國民的團結、合作和努力,政府為企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合理執法、服務市場主體等保證,企業應遵守國家為恢復經濟而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抓住機遇,穩步發展,而國民在工作生活中應切實落實防疫行為,從而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