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芝(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花垣縣扶貧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概念。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決戰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開端之年。2020年實現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告別了絕對貧困,完成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讓貧困人口真正致富才是奮斗的最終目的。隨著“兩個百年”目標實現的日益臨近,扶貧工作的任務也越來越艱巨,存在的問題也浮現出來:貧困戶認定標準模糊,扶貧項目立項事前審核機制執行不力,扶貧資金使用中存在安全隱患,扶貧項目績效評估機制不完善等。審計作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手段,對于保證國家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創新精準扶脫貧審計模式,搭建各部門、各行業信息共享的數據平臺,構建科學合理的精準扶貧績效評估系統,充分發揮審計對精準扶脫貧的保駕護航作用,最終助力于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為了實現第一個百年計劃,“十三五”期間,政府不斷加大扶貧力度,投入了大量的財政資金,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精準脫貧幫扶政策,對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在脫貧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貧困戶認定標準模糊,建檔立卡基礎信息還不夠準確。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雖然在貧困戶認定時運用了大數據識別技術,通過對財政、民政、銀行金融機構、社保等部門的數據共享,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但對貧困戶的認定,很多時候依然由村干部來識別認定,導致在認定過程中缺乏公平性,出現應幫未幫、優親厚友的現象,甚至有的利用扶貧資金變相扶持大戶發展,以充當政績。
扶貧項目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扶貧政策的有效落實。根據審計署2020年第1號公告,披露了對24個省的24個貧困縣2019年度第4季度的扶貧政策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的結果,所抽查24個縣總體上在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但有19個縣存在資金閑置、項目閑置、項目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涉及金額高達4.97億元;還有4個縣在扶貧工作中搞“形象工程”、影響基層干部扶貧工作的開展,加重基層工作負擔,涉及金額302.9萬元。扶貧項目的閑置和扶貧過程中的“形象工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扶貧項目沒有經過嚴格的認定和評估,扶貧項目立項之前沒有經過專業第三方對扶貧項目的真實性、可行性及是否符合貧困地區實際情況進行考核,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缺乏扶貧項目的事中監督機制,扶貧項目開展情況公開不及時,扶貧資金存在被貪污、侵占、挪用的情況。有的地方政府部門,沒有按照規定將扶貧政策文件、項目信息、項目工作進度等信息公開,或者公開只是流于形式。由于農村貧困人口法制意識淡薄,很少去關注扶貧政策、扶貧項目的實施和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等方面信息。導致扶貧項目未能在“陽光下”進行,監督管理不到位,使得在一些農村道路建設、危房改造、異地搬遷等扶貧建設項目中出現虛假招標內定的情況,還有的扶貧資金被虛報冒領或者用于其他非扶貧項目。
2018年第四季度,審計署抽查了29個貧困縣,絕大多數貧困縣都能落實扶貧政策,加大民生投入,加大對貧困人口的救助。但仍有部分地區落實產業扶貧、行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政策不到位,還有一些地區的扶貧項目推進緩慢、效益不佳、扶貧資金閑置。扶貧資金的浪費閑置,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國有資產造成嚴重損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扶貧項目的績效評估機制,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執行不到位,強制性審核機制運行不到位,導致不能精準幫扶。
建立精準扶貧績效評估信息化平臺,保證脫貧致富在陽光下進行,為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的監督提供基礎保證,從而更好地進行精準審計。因此,大數據背景下,應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構建數據模型,建立涵蓋貧困戶信息、貧困程度、幫扶措施、扶貧項目跟蹤、扶貧效果跟蹤的全方位數據平臺,對貧困戶脫貧情況及扶貧項目的實施和成效進行動態監測,對扶貧成果進行量化分析。同時還要建立脫貧績效評估信息公開平臺,把扶貧部門的工作情況公開、透明地展示在社會公眾面前,讓貧困戶、貧困地區乃至社會公眾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扶貧項目的開展和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等進行有效監督。
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扶貧信息共享數據庫,通過數字分析,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審計。首先,通過建檔立卡,搭建各部門信息共享的扶貧資金數據庫。按照“一看糧、二看房、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有沒有上學郎”的標準,為每一位貧困戶量身定制“貧困指標”,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從大量的數據中識別出最貧困的鄉、最貧困的村、最貧困的戶,量化地識別貧困戶及貧困程度的深淺。二是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可通過貧困人口數據庫,結合財政、民政、社保、銀行金融機構、企業工商登記等數據信息,運用數字分析技術,發現數據漏洞以及可疑之處,根據疑點“對癥下藥”,對扶貧對象進行準確識別、精準評估,加強了對審計工作的指導,提高了審計工作實效。
扶貧資金具有數據量大、資金分散等特點,使得扶貧資金被侵占挪用現象時常發生。傳統審計模式下,審計過程審計人員所接觸到的大多是間接性的審計數據,將大數據引入審計,可以讓審計人員從源頭上把握第一手數據,從而降低審計風險。因此,應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運用大數據采取“兵團作戰”模式,加強審計資源的統籌整合。利用大數據,建立審計的審計信息系統,將各部門的扶貧數據納入審計信息系統,建立數據模型分析,打破信息孤島,實現各部門海量數據的有效共享,進行關聯數據的分析。例如對于扶貧資金領取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利用部門之間數據的關聯性,民政扶貧資金網、財政工資發放系統、公積金和社保系統、房產持有等數據,通過對這些系統進行數據比對,識別扶貧資金到位情況,有效解決扶貧資金違規領取發放等問題。

運用大數據對扶貧資金進行全過程審計,事前立項審計、事中執行監督審計、事后績效評估審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傳統的審計模式下,人力資源有限,技術水平有限,因此主要根據重要性水平選擇需要審查的項目,而且主要是事后審計,審計手段以抽樣審計為主,這就導致審計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大數據背景下,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做到審計項目從開始到后期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做到人員未動、數據先行,將后臺數據分析與現場審計相結合,加強了審計監督的廣度與深度,做到持續鞏固扶貧成果。例如可通過建立扶貧審計整改數據庫,加強對扶貧審計整改過程的管理,進行對整改效果的重點審計,加強審計的事后管理。同時,在審計過程中應做到點面結合,既要著眼于總體進行分析,作出判斷;又要選擇具有行業代表性的案例作為延伸審計對象,一審到底,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
2020年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完成了第一個百年計劃。精準脫貧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構成,鄉村振興是穩定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提升脫貧質量的有效手段,二者統一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致力于解決發展不均衡問題,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強國建設。大數據背景下,應充分發揮審計對脫貧致富的保駕護航作用,實時監督扶貧資金的去向及扶貧政策的落實的情況,真正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