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樂 白春梅(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作為西部地區樞紐,西安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2009年國家批準《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要將西安建成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2010年后,西安頒布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區域金融中心建設。2016年,西安市政府提出要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建設最具有影響力的區域金融中心。2019年,《西安市貫徹落實“追趕超越”定位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19)》發布,加速推進西安區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設。
金融中心首先是一個經濟相對其他城市較為發達,社會體系比較完善的城市。金融中心所在地是銀行業、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基金公司等眾多金融服務業或金融中介機構聚集的地區。國際金融中心往往是電子科技技術、信息和通訊技術最發達的地方,可在瞬間處理大量的資金結算和實際交易業務。資金融通的國際化程度高,在金融中心所在地一般來自境外注冊的金融機構要遠遠多于非金融中心城市的境外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體系健全,規范化程度高。每個金融中心一般都會有比較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和較為良好的金融秩序。金融中心作為一個完整的金融市場,各類金融機構集中、金融訊息獲取快速便捷、金融設施完備和先進、金融服務質量高效率高、金融影響范圍廣、程度深,具有融資樞紐站的作用;金融中心一般依靠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一線城市建設起來,依靠特別活躍的金融市場將資金持續不斷地、很大規模地、高效地運轉起來,有利于生產資料和生產力合理配置,來促進地區經濟繁榮與發達。
中國現代金融業的發源地是上海。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就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港口。由于貨幣兌換自由,投資環境良好,在國內外貿易快速發展的影響下,金融業快速發展。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商業銀行。其標志著現代銀行業在中國產生。1935年,國內共有164家銀行,58家銀行總部設在上海,共有銀行機構182家。除信貸之外,當時的上海擁有同業拆借市場、白銀黃金市場、債券市場等各類金融市場且交易活躍,黃金市場交易量排世界第三,僅次于紐約、倫敦。
目前,上海擁有我國最發達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聚集度最高,金融業務交易量全國最大。2018年金融業交易額1645.78萬億元,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5781.63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及外幣存款余額12.111233萬億元,貸款余額為7.327235萬億元。上海已建立起包括證券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等各類型完整的金融機構體系,其中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實力已經位于領先地位。2017年底,上海金融機構總數1491家。金融機構總資產11.25萬億元,約占全國金融機構總資產的9%。
香港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為適應于環境變化,先后從轉口貿易向制造業為中心轉變。在此過程中,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為工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1950 年到 1960 年,香港商業銀行已經由 29 家增加至 73 家,上世紀 60 年代銀行資產總值已增加到 197.9 億港元,為香港以后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礎。70年代初期多元化經濟的發展中,金融業發展非常迅速,1981 年金融業的生產值占國民經濟生產總 23.8%,金融業已經成為香港的支柱產業。目前,香港是全球第十五大銀行中心、第六大外匯市場、第十一大貿易經濟體。
西安處在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地帶和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承東啟西、連接南北、聯通歐亞的樞紐站。其次,西安擁有較強的資源配置能力和經濟活動。西安是西北地區第一大城市,經濟總量居中國西部城市的第三位,已經形成以文化產業、旅游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而且,西安也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基地,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完整。第三,西安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目前,擁有西安空港綜合保稅物流中心、西安出口加工區、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等4個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平臺以及海關特殊監管區。第四,科技、教育、文化等軟實力過硬,西安擁有3000多個各類科研機構。174家世界500強企業先后在西安落戶。第五,擁有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西安擁有六處歷史文化遺跡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因此,西安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2018年末,西安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1266.72億元。全年證券市場交易總額32892.35億元, 擁有34家上市公司,上市總股本550.02億股,總市值3838.09億元。共有62家保險公司,其中,32家人壽險,30家財產險,全年保費收入478.56億元。金融機構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2017年西安金融機構數量
建設金融中心,需要一個城市或地區具備一系列基礎條件。雖然西安已經具備很多優勢及條件,但是在與國內同等級別的其他城市相比中可以發現西安還存在很多約束條件。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面積廣闊的國家,中國的東西部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因而各個地區也顯現出不同的金融環境。西安在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過程中劣勢主要表現在金融輻射力弱。證券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外資金融機構和財務公司等在西安設立分支機構的數量比其他區域金融中心城市少,西安本地的金融機構更是少之又少,西安缺乏輻射廣、實力強的金融機構。此外,農村金融發展落后,農村金融邊緣化,農產品加工企業不能加入到資本市場中來,限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最后,盡管西安在西北地區的金融、經濟實力占據優勢,但是與重慶和成都比較,西安綜合實力僅限于西北地區,現在還不能輻射到中國西南地區。西安位于西北地區,地處腹地范圍內,經濟實力整體較弱,經濟市場化程度低,市場經濟機制沒有完全建立,西安投資軟環境還不夠寬松,金融環境還不夠完善,對外開放程度低,對投資商吸引力不是很強,使金融集聚效應不能很好的發揮。

表2 滬港金融中心形成因素
縱觀滬港金融中心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基本因素起決定性作用。見表2。
加快完善金融市場建設,加強政府支持和市場協調性,實現西部地區金融業共同繁榮。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加大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等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嚴格執行市場退出、市場準入和市場交易的相關規則,維持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
金融中心的核心和主體是功能齊全、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集聚需要“內部培養外部吸引”來實現。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境內外證券、銀行等金融機構,尤其是規模大、實力強的金融機構。清算中心、數據處理中心等后援服務機構也要快速完善。
針對西北五省以及整個西部地區的實際需要,推出服務區域經濟的金融產品和工具;加快投資銀行創新,挖掘商業銀行在投資銀行領域的潛力,積極開展高附加值業務;利用陜西擁有豐富的煤礦資源優勢,開發有關于煤炭交易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研究與開發期貨、票據發行便利等金融衍生產品。
建設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吸收更多的高端金融人才。此外要給頂尖的金融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工作和舒適的生活環境,使這些高精尖人才能夠高效率的工作。政府要給予資金支持,加強金融人才培養,支持金融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究院等,加強國際之間人才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