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劉君(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2018年820萬人,2019年834萬人,2020年874萬人,比上一年增加40萬,預計2021年909萬人,比2020年增加35萬,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從2018年至今就業人數逐年增多,應屆生就業壓力逐漸增大。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2020年疫情制造業的整個生產周期被打破,中小微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一些企業能夠快速轉型,一些企業在承受不了資金、銷售等壓力的情況下陸續倒下。加之全球化疫情的爆發,全球制造產業鏈波動嚴重。制造業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隨之迅速減少,且對應聘者的要求水漲船高,要求能迅速適應崗位,且投入生產。而應屆生由于本身存在技能不強,適應崗位需要一段時間,在應聘中處于弱勢。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條件還不錯的家長希望孩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先保證生命安全,等待疫情穩定再找工作。
最后,畢業生不能如期返校參加線下招聘會,就業指導人員不能及時更新指導方法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畢業生“慢就業”。
理想中的“慢就業”是主動作為的一種結果[2]。高職工科類畢業生中之所以出現“慢就業”的現象,是因為一些同學是對未來有規劃,由于疫情影響,主動選擇看似“慢”的就業;但更多的同學則是對未來缺少主動思考,對前途缺乏規劃,對當前就業形勢分析不清晰,被迫陷入“慢就業”的困境。疫情之下,工科中被迫“慢就業”的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緊迫感不強,疫情之下制造業萎靡,企業一時對高職工科類學生的需求量減小,學生的對就業形勢認識不清晰,學生仍處于擇業觀望狀態[3]。二是在校期間由于教學與生產條件的限制,未能將所學與生產完全對接上,導致不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個人的人文素養和技能不能滿足招聘企業需要。三是新興行業興起,高職工科學生開始青睞選擇新興的職業,比如視頻主播,代購,游戲代打,網絡課件設計、服裝陳列師、牽犬師等職業,無法像與企業那樣簽訂協議來登記就業情況,導致就業登記慢。四是工科高職學生創業心強,但認識不足導致創業失敗而選擇“慢就業”緩沖[4]。
總之,在高職工科學生中產生“慢就業”的原因有畢業生總量與企業需求總量之間的矛盾、自身認知不足與社會需求對接不上的結構矛盾、個人規劃不全與就業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所學專業與期望就業方向之間的矛盾。
2017年,“復旦共識”形成了新工科的理念,工科時代已經從傳統的工科到新工科智能化時代轉變,新工科內涵在注重立德樹人基礎上,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勤于思考,敢于創新,愛國愛黨,樂于奉獻的大國工匠精神,主要培養目標適應社會變化,創造未來。這就要求高職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技能知識,更需要人文軟實力的內在[5]。新工科強調創新創造,注重學生技能,協調,共享培養[5]。疫情來臨,新工科學生的就業問題,從教育部到學校,社會各界人士,線上線下招聘平臺采用了各種對策。根本的對策探究如下:
疫情期間,“慢就業”表面上看和家庭經濟的好轉、社會的物質的豐富、環境的變化有直接關系,實則更多的是大學生對職業規劃能力和認知的欠缺?!奥蜆I”這一擇業觀問題凸顯,要采用新的就業指導措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校企的大局意識,科學地指導學生制定職業規劃,幫助提升心理、技能、身體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為社會做出貢獻,為家庭幸福,社會穩定奉獻自己的力量。
從大一開始進行專業學習與國家命運、家庭幸福,自身的前途之間關系的教育,并開始職業的認知、引導和熏陶,將每個崗位職責和在校實訓模擬。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就業崗位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通過MBTI性格類型測試和職業規劃教師的指導。教師結合就業指導課程的內容,對考試內容進行設計[6]。組建教師、學生小組對市場需求及崗位要求做調查,讓學生自己完成個人規劃書以及市場人才需求的調研報告,綜合分析自身的優缺點,做好自己的大學規劃,以此延伸出對職業的規劃。大二的時候通過校企合作,學生進入企業了解生產情況,從而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生產實踐。大三時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實習狀態,做相應的能力測試,并組織面試及筆試能力提升線上線下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面試能力。頂崗實習階段,頂崗實習教師要對崗位和學生的職業規劃有詳細的認知,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7]。建立幫扶卡,對就業及情況特別困難的學生組建指導團隊,對該生進行心理、技能、就業各方面的引導和改變。同時針對學生的情況做就業意向及就業需求做問卷調查,做到精準對接企業。
在學校制定學生個人全面發展標準的前提下,學生自己根據個人情況對自己的思想素質(德)、學習素養(智)、身心健康(體)、審美情趣(美)、勞動養成(勞)五個方面做好年度計劃,并在學期末做好總結,從而對標找差距補短板。
個人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在學校規定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時間計劃表,比如每月閱讀兩本課外著作,并做好總結,班級及輔導員做好抽查和分享讀書體會,從而逐漸提高自學能力和人文素養。完成一項校內志愿服務活動,參加社團活動,撰寫一篇學習及工作體會,增強勞動意識,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為進入企業打下基礎。參加科學講座,班級組織科學小講堂活動,將活動與專業結合起來,以此提高對專業的認知。每日晨練,每月班級自主組織集體體育測試,作為評優評先的考核依據,從而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綜合提高學生的就業應聘能力。
在疫情持續向好的趨勢下,家長也應該樹立大局意識,認識到孩子就業的重要性,在孩子就業路上起到“教練”的作用,不斷鼓勵和鞭策孩子。協助學校做好學生職業規劃的同時,要努力轉變勞動創造價值的觀念。通過家校結合共同組織“學生在疫情期間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等為題的講座,共同為學生在疫情期間,保持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做好防疫的同時,做有擔當有作為的新時代青年。學校通過企業專業講座,家長了解學生之后進入的企業情況,做到放心,安心。在學生求職的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根據調查,企業更看中學生的吃苦耐勞、團隊合作精神、人際溝通、勤于思考、樂于奉獻等“軟實力”。高校加強課程思政的融入,加強勞動習慣的養成,在技能比賽中增強團隊合作能力。企業在招聘過程中一方面看到應屆生不足之處,也要看到應屆生提升空間的地方。一方面可以與學校建立訂單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生產的機會,另一方面對應屆生來說,提供崗前培訓的同時,與學校、學生簽定長期的協議來穩定人才的流失[8]。也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社團,將校企生三方打通,通過社團儲備更多關注企業發展動態的學生干部,并在班級中做好宣傳。
高職工科學生思想活躍,在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的教學活動、家校聯合、校企合作等行動中,一些學生開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畢業后選擇創業[9]。這就要求在校期間注重對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的培養。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根植創新創業意識,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指導。對學生中有創新意識的,并對產品或者工藝有改進的,盡可能提供條件,將創意變成創造再鼓勵生產銷售。畢業前夕主動采取幫扶措施,一對一就業指導,就業前工科類講座分析就業情況,一對一精準施策為學生搭建企業與學校橋梁,線上線下全覆蓋。通過視頻招聘、面試、校友網等各種方式提供就業機會;積極調動學生主動性,增強緊迫感,最終讓學生快速且高效的人職匹配進入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