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北京漢典制藥主辦的抗新冠病毒藥物專家研討會上,醫療專家和學者通過典型案例和大量數據,分享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發揮的作用,肯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的“中醫藥力量”。據統計,2020 年上半年,中醫藥相關部門共派出中醫專家組和5 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共773 人,奔赴武漢抗疫一線;各地中醫機構派出4900 人支援湖北;超過90%的確診患者接受了中醫藥治療。其中山西省,率先嘗試中醫藥抗疫,搶在病毒在山西擴散之前,開出了“益氣除瘟”中藥預防處方。
李文輝教授于2007 年進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并開始對乙肝及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的過程展開研究,歷時5 年于2012 年年底時發現了這兩種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NTCP(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這一成果對于乙肝病理學研究之意義深遠,得到了肝病研究領域各方的廣泛認可,被認為或能在未來用于開發新一代乙肝類藥物。李文輝所在實驗室綜合運用病毒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方法深入剖析乙肝病毒及丁肝病毒感染過程的分子基礎,以幫助理解其病理機制。

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水平走在全球前列,并且具備足夠的生產和自給能力,但仍然加入了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世界衛生組織和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共同提出并牽頭進行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目的就是促進疫苗公平分配,確保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并帶動更多有能力的國家加入并支持“實施計劃”。
7 月以來,中國正式啟動對高風險暴露人群緊急接種疫苗工作。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目前累計已經完成100 多萬劑次的疫苗緊急接種工作。經過嚴格的不良反應監測和追蹤觀察,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和應用物理學教授Stephen Quake 博士開發了一種技術——無創血液檢測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對孕婦血液中游離遺傳物質 (cell-free RNA)進行測序,檢測母親、胎盤和胎兒的基因表達水平,根據與早產有關的七種基因的表達波動,識別出哪些孕婦可能過早分娩。目前通過這種技術在整個孕期預測早產的準確率最高可達到80%。這對于試管嬰兒技術來說,是一種輔助鞏固的絕佳技術,最佳cp 技術。

在2019 年,科學家在癌癥疫苗技術上取得的進展讓廣大病患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癌癥疫苗的工作方式和傳統疫苗類似,只不過針對的是癌細胞,它能夠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去有針對性地殺死癌細胞。相比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一視同仁的傳統化療,這種疫苗可通過識別每種癌癥獨有的變異來有選擇性地只殺死癌細胞,對身體的破壞性更小。在首次治療之后,被激活的免疫細胞還會變的異常警惕,可以發現任何游離的癌細胞。
最新的一種基因療法可以減少地中海貧血中鐮狀細胞或無效紅細胞的存在,以防止相關并發癥。CRISPR Therapeutics 的基因療法CTX001 獲得了FDA 療法突破性的稱號。CTX001 通過使用CRISPR/Cas9 編輯患者自身的血液干細胞來增加其血紅蛋白的表達。從該公司已經公布的試驗數據來看,一名地中海貧血癥患者和一名嚴重鐮狀細胞貧血癥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均達到消除輸血依賴的效果。
目前使用心臟起搏器、除顫器等設備的患者有數百萬之多,但大部分患者對該設備的功能缺乏基本了解,遠程監控的依從性欠佳。而連接智能手機的帶藍牙功能的起搏器設備可以及時患者及其心臟治療之間斷開連接的問題,并能讓患者更深入地了解心臟起搏器提供的健康數據,并將健康信息及時傳遞給醫生,讓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互動更為緊密和高效。
重過輕、體弱的早產兒往往需要專門護理,包括為患有嬰兒呼吸窘迫綜合征(IRDS)的早產兒提供通風設備。對于早產兒來說,通常在機械通氣時給嬰兒使用表面活性物質,這種做法可能會對早產兒造成持久的肺損傷,并導致慢性肺病的發展。與機械通氣不同,b-CPAP 是一種無創通氣策略——在呼氣時為新生兒提供持續的氣道正壓以維持肺容量。振蕩而不是恒定的壓力增強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當長期使用時,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物理損傷并刺激肺部生長。
慢性背痛和腿疼非常常見,且也成為阿片類處方的一大原因。而脊髓刺激是一種流行的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方法,患者通過可植入設備對脊髓進行電刺激。但這類產品也常帶來刺激不夠或刺激過度的問題。閉環脊髓刺激裝置的創新允許設備與脊髓間進行更好的通信,可明顯減輕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質量以及服用更少的藥物。克利夫蘭診所專家小組表示,閉環脊髓刺激裝置對慢性疼痛患者而言是一項福音。
據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150 萬患者接受心臟可植入設備,其中1%~4%的患者會發生感染。最近一種可植入的抗生素包膜的創新發明有望解決這個問題,其在包膜中的2 種抗生素可在植入7 天后釋放出來,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風險。
克利夫蘭專家小組認為,今年3 月份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主要感染病例可降低40%,這使得心臟植入裝置對患者來說更加安全。
